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空间管控和环境空间规划是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短板,我国亟需建立起一套城市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来参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进而彻底扭转城市环境污染被动治理的尴尬局面。构建覆盖城市各领域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本文梳理了我国环境空间管控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角度,在城市层面构建了由环境功能区划、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的严格管控区以及环境承载调控等手段组成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并以贵阳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为案例,进行了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了实施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空间管控的政策建议,保障空间管控体系能够落地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在武汉市的自然资源结构中,水资源量大质优,地位突出,农业自然资源配合协调,城市建设的相关资源组合较好,能源与矿产资源相当贫乏。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考察,人均资源量将日趋减少,水资源保证程度较高,城市土地资源尚具潜力但矛盾日益显露,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制约性是深刻而持久的。 相似文献
4.
5.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中长期环境管理的综合安排,是环境保护基础性的规划,其核心问题在于规模、结构和布局,即从城市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角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限制(环境、资源与生态红线),从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角度为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结构与布局。在城市"多规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作为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支撑之一,可以为其他的规划编制提供约束条件以及土地供给能力测算值,使得各规划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因此有必要先行。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环境总体规划为例,从布局角度出发,基于区域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对丰台区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图,从而提出丰台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先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运用生态城市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山东省17个生态城市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DP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获得各城市的当前生态信息,再针对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探讨——以新疆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从其原理分析,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可能取得更准确的结果。首先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计算步骤,然后以新疆某市2008年第4季度2个水质监测采样点的监测资料为依据,选择5种污染物为评价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水质量是合理的,其评价结果能全面反映水质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9.
王迪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2,(1):50-56,76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针对高度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问题,从城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3个方面构建基于城市供需关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市内九区供给服务功能总体表现为中心城区"高需求,低供给"、近郊区"高供给,低需求"的状态;调节... 相似文献
10.
11.
在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1998-2011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由1998-2007年的“不健康”状态转化为2008-2011年的“健康”或“临界健康”状态,但重庆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稳定、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对其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涉及到的指标多而复杂。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年末总人口等15个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京市1995-2002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南京市的实际相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南充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对南充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改进对策。采用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等23个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省第二座大城市南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2010年南充城市的生态质量综合值P为0.67,达到Ⅲ级标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状况良好。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激增,南充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表现为:老城区交通拥堵、绿地面积小、建筑屋间距不够,城市环境指数低,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房地产开发占用较多土地,城市原生态的生态-地貌景观被人为过度的破坏与改造,城市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开发区水污染经济损失实证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修正的人力资本法和市场价值法估算了庆阳市水污染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和对农业的经济损失,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工业经济损失和城市供水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损失.庆阳市2007年水污染经济损失达45225.45万元,水污染情况较严重.其中,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失和对工业损失的影响较大,对农业损失和对城市供水与水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损失的影响相对较小.鉴于部分数据没有直接相关的统计资料以及计算中的保守性,其经济损失数据可视为庆阳市水污染经济损失的下限值.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的区域系统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复杂巨系统,而系统动力学正是研究和处理这种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基于Vensim软件构建了甘肃省庆阳市可持续发展动态仿真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当前的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降低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庆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增加技术投资、教育投资和环保投资,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才能彻底扭转三废排放量增加的趋势,使经济实现快速、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全面实现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绩效评价是地方政府污水治理工作的重要但仍很薄弱的环节。本研究基于综合水资源管理(IWRM)目标原则开发了污水治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浙江省污水治理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污水治理关键是改善自然水体功能。当前浙江省污水治理绩效总体良好,但存在污水处理投资项目运转效率差、农田污灌比重高、东部沿海市污水治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建议今后浙江省污水治理工作应在继续提高自然水体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效率,加强农田水污染防治,并强化对东部沿海市区污水治理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州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城市洪涝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洪涝弹性有较大差别,苏州城市洪涝弹性最强,常州最弱;同一城市的洪涝弹性在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总体上,苏州和无锡城市洪涝弹性呈上升趋势,而常州呈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对三个城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区防洪规划与弹性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云县为评价对象,基于ArcGIS软件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云县没有1级耕地分布,2~4级耕地有少量分布,占全县耕地8.23%;5~10级耕地分布较广,占全县耕地91.77%,云县耕地质量在国家标准地力等级体系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人口一社会一经济一资源一环境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人口系统和农业环境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社会和资源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为庆安、肇东和北林区3个市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综合评价指数在0.50以上,而明水、青冈和兰西3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综合评价指数在0.20以下。最后为提高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吉林省抚松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吉林省抚松县为研究区域,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接受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抚松县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09年抚松县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量和能值产出量均呈增加态势,能值投入以本地资源为主,工业产值迅速增加(以林产品为主),而农产品产值持续减少。②抚松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均属于较低水平,工业发展效率很低,居民生活质量不高。③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大,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抚松县在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据此,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绿色食品、林产品的深加工等增强系统开放性,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的高价值形态,以达到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