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场镇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散递减态势。②广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可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撤并重组型。③川西平原乡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在总体规划布局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2.
区域差异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测算了哈大齐工业走廊2000年、2010年的城市化指数,分析了其城市化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对该地带城市化进程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得到明显推进,总体上东南高、西北低;城市化指数总体呈现为分异格局,但不显著且差距有缩小;在东南部形成局部高值集聚区,在西北部形成低值集聚区,以齐齐哈尔、大庆为极化中心形成的局部分散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值,并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②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呈现“中部高—外围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异”的空间差异规律,两省域呈现“西—东”的递减规律。③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范畴上高—高集聚区在中部地区较为典型,低—低集聚区出现由东南向西南的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2014年、2015年Landsat-8遥感影像和山东省行政区划作为数据源,对山东省乡村聚落进行提取,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等方法,探索山东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乡村聚落平均最邻近距离比率R为0.693,呈明显的聚集模式;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724个/km2,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西高东低,中部大于四周的聚集模式;规模分布特征中部规模较小,西部、北部和南部则出现高值集聚,整体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西部和南部平稳,东部和北部聚落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5.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估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估,构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城镇化与物流经济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并以滇西连片特困山区的56个县为例,深入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整体空间上,滇西边境山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由中部的芒市、隆阳区、施甸县和祥云县等向外围逐渐降低,与研究区域的人口、土地和社会的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大体吻合,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状态,由西北部向东南递减。(2)公路通车里程在人口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土地城镇化受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系数为0. 0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物运输总量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显著,系数分别为0. 008和0. 007,对社会城镇化有明显的正效应;货物运输总量在经济城镇化中的回归系数为0. 017,相关性较强。(3)滇西边境山区物流经济与城镇化的空间耦合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区域差异显著,整体空间协调程度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贺亚锋  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0):880-883,F0004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多指标分析法对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以2005年和2009年两个断面,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程度的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河南省中部、西北部地区、江苏省徐州市、山西省长治市和晋城市的大部分;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呈环状不规则分布于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的外围地区。即河南省的南部、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安徽的淮北、亳州和阜阳,湖北的襄阳以及山东的菏泽等地。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自治区7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探讨1996—2016年内蒙古县域的乡村性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县域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乡村性空间格局,县域之间乡村性差异较大;乡村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域在20年间大大缩小并显著东移,而冷点区域较为稳定,呈现从东西两边向中部发展的空间演变态势;自然环境、政策、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是影响内蒙古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涵义,构建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等相关数理模型对2000—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时空耦合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均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则快于经济发展;在2014年江苏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横断山区南涧县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中小型聚落为主,斑块面积相差悬殊。2聚落分布与气候因素关系最为密切。3东北—西南走向的"热点区"至"冷点区"形成高值、次高值、次低值、低值的逐渐过渡特征,总体为集群分布。4中部与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形状破碎不规则;西南部地区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破碎度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20年乌鲁木齐市POI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影响力—空间面积"权重模型定量识别了城市"三生"空间,并解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城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功能分区相符合。②"三生"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各区分布不均衡,总体上形成"生活空间较强凝聚、生产空间相对集中、生态空间均匀分散"的格局。③生活空间呈"西北—东南"走势,呈现内部连片、外围组团状分布特征;生产空间呈现"东西两翼"的空间格局,沿交通干线布局,向产业区集聚;生态空间呈点状分布,"中心—外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加快展览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展览业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勾勒展览业生态效率空间演变轨迹,并借助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省域展览业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效率阶段,且形成“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效用有待加强。(2)中国展览业生态效率存在集聚特征,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向“东北—东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各省份展览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向弱的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  相似文献   

13.
以厦门市为例,采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研究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年内分布相对集中,集中分布在夏季;周内呈现"工作日高、双休日低"的特点。分析节假日特征发现,网络关注度呈现"山峰"状,在节前持续上升,假期初期达到最高值,节后回落到稳定状态。(2)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省及周边省市,同时发现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趋于缓和。(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两地间经济联系、两地间距离等是影响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空气污染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河南省城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运用ArcGIS和SPSS分析技术,从年、季节尺度探讨了河南省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城市年均空气质量指数较高,在季节尺度上呈现"春降秋升、冬高夏低"的变化轨迹,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河南省城市年均空气污染天数占比约为48.23%,且时空异质性明显。PM2.5是河南省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占空气污染总天数的54.40%,但季节性首要污染物仍需关注。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变短、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气压升高等天气条件易于形成空气污染,而产业结构、车辆数量和建设施工等也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借助基于熵值法的PROMETHEE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阶段性增长,呈现“东部断层领先、中部加速追赶、西部持续跟进”的格局,区域间具有收敛态势,但差距仍然较大;(2)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轴由东南—西北转向西南—东北,发展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西南扩张,东部省份形成高高聚集区,西南方向省份发展迅速,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3)5个影响因素在全国层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正向促进作用均显著为正,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在中部显著为正,而在东部为负,能源消耗水平、城镇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分别对东、中、西部影响显著且最强,科技水平对东、中、西部影响较弱且西部略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培育多级增长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共性路径+个性策略”两个视角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推动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分布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凝聚型空间分布格局;从省域尺度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云南和江西等省份。(2)密度特征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密度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1个高密度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1条倒“Y”字形核心带。(3)影响因素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受经济产业、社会政治、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产业因素和旅游资源因素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旅游者需求分析是客源市场开发的基础。基于2014—2017年我国31个省域对厦门旅游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利用季节性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客源吸引半径等研究方法,对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总体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时间演化趋势,赴厦门旅游需求高峰期集中于夏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冬季出游需求逐渐增高。(2)赴厦门旅游需求呈现平季时长、淡旺季时短的特征,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差异性逐渐减小;各月旅游需求呈现出"倒海鸥"型变化规律。(3)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客源市场可分为高需求区、较高需求区、一般需求区、较低需求区、低需求区5个等级。(4)冷、热点呈现出以"胡焕庸线"为主轴的"东南—西北"方位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存在空间距离衰减规律。根据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空格局演化特征,提出市场开发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丽  何伟  潘洪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9):1081-1090+1125
基于2013年、2016年、2019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工具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二阶聚类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空间格局呈现为以成都、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两极式不平衡发展格局,区域中部连绵地带是经济发展短板所在。(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3)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经济空间重心逐渐向东南偏移。(4)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对研究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政府作用、投资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公路路网密度对经济发展作用呈现正负差异性。(5)根据空间差异,将142个区(县)划分为政策敏感型、投资敏感型和基础设施敏感型3种经济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9.
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环境污染差异明显的长江干流穿过的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组,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构建了环境公平指数,并分别对2000、2004和2008年3组地区的环境公平程度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评价了环境公平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公平指数的差异增大,这可能与区域产业转移有关。环境公平指数级别为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变化明显。初步认为此现象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区县为样本,通过交通区位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弹性系数法分析了2005—2015年重庆市交通区位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响应与弹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重庆市的交通区位指数呈空间异质化同向增长趋势,均值由2005年的0. 3491增至2015年的0. 4828,高值区域呈"圈层—轴线"状扩展;②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由2005年的0. 0659增至2015年的0. 4310,呈现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周围和万州区,呈"中心—圈层"状递减态势;③交通区位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拟合优度R2的值由2005年的0. 7293增长至2015年的0. 7456,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弹性格局,内部交通高弹性区域呈现出"点—块"状格局,外部交通高弹性区域呈现出"片—轴"状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