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决策树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中巴多波段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技术对济南市城市建设用地信息进行提取.在建立研究区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用地及不同类型背景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基于地物光谱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模型与分类知识库,然后进行图像分类,最后经过精度评价,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将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出来并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与效率.  相似文献   

2.
梳理了沁阳市市域大型生态要素,明确了构建市域大型海绵体的主要因素。对市域地形、水和生物敏感性因子进行了评价,并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了市域生态系统的总体敏感性。对沁北滞洪区的存在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市域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即"一屏、一区、两廊、五脉、多节点"。明确了市域层面海绵城市分区建设技术策略,为沁阳市开展城乡全覆盖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扩展和农村发展的前沿,也是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地区.选择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调查统计、变更调查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以城市发展为主、国家建设占用和点轴面的外延扩展方式的特点,从而导致交错带的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受到蚕食,合理的用地功能布局和用地效益受到影响.建议采取加强城乡一体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和RS技术,利用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对1990—2018年江苏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转化趋势和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持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不断增加。②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新增的水域主要来源于耕地与草地。③后一个8年期变化更加活跃,且全省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和集中性。④政策和经济因素是造成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包括土壤物理、养分、化学性质的质地、全氮、pH 等10个土壤因子作为评价项目,并根据众多专家提供的指标强度分级和因素的权重分配标准,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长江上游川江流域林业土壤资源分别进行分类和分区综合评价。按5级制以土壤亚类为单元的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2.86万 km~2的土壤区域内,不同等级土壤面积分布比例约为Ⅱ:Ⅰ:Ⅲ:Ⅳ V=4:3:2:1。在土壤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土壤区(二级区)为评价单元进行土壤质量的分区评价,区域评价结果既以等级又以较精细的得分表示。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中进行生态敏感性研究,是从限制性空间角度确定城市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沈阳市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化揭示和反映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用地适宜性分区,为沈阳市总体规划"三区"的科学划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成都龙泉山地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发展需要。本文以成都市龙泉山地区为例,从景观类型、生态功能、生态价值、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5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描述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下的生态适宜性,综合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机理的差异使评价结果有着很大的区别,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彼此的不足,本文将研究区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禁止开发区、严格限建区、一般限建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5个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259.70km^2、793.89km2、1220.35km2、739.68km2和490.42km2。以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往往单一地考虑水平或者垂直生态过程,本文构建的这种综合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为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地规模和利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来源指标和耕地资源的警戒安全.以农村居民点综合分类为基础,以农户集约用地意愿调查为数据来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的最佳标准,并提出环首都和环省会平原带状集中等五种相应的集约用地模式.研究结果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农村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选取黄山市城乡用地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布局等方面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城乡建议和对策,为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研究四川各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势、特点、问题、发展方向和途径,我们利用“四川省国土资源评价及分区研究”课题的成果,对8个国土区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变得越发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泉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亟需对其市域土地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来指导城市的发展,从生态敏感性的视角,通过对泉州市域的生态用地和城建用地的划分,在以保护生态用地为前提的基础上,对其生态用地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最后分别按照国际和国内两种指标来测算其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企业服务标准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以广东万绿湖风景区企业服务标准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构建并修正旅游企业标准化服务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量表。采用正式量表,对万绿湖游客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最终确定旅游企业服务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广东万绿湖企业服务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不足,为促进广东万绿湖风景区标准化建设提供建议,并为旅游行业同类景区进行标准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构建科学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资本与产出GDP的要素关系模型、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关系模型和时间序列的ARIMA建设用地模型。对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对4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成都市建设用地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选择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典型宗地,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类型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从整体上看,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居住用地次之,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和评价西宁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测算出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潜力.结果表明,西宁市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水平,建设用地经济潜力为356.67hm2,提出了西宁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合肥市城乡边缘带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等。针对合肥市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土地权属,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执法监督;控制人口流量,严格保护耕地;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期望以此促进合肥市城乡边缘带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建设用地潜力进行测算。基于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标准,将经济区划分为内部区域、毗连区域和外部区域;将"二调"数据修正到2015年,采用潜力评价模型测算三类区域在最大、最可能、最小挖潜条件下的潜力值。采取"增减挂钩"措施,将外部区域潜力置换到毗连拓展区,实现区内耕地置换、外部区域潜力动态平衡,将内部区域和毗连区域的双向挖掘潜力加和得到全区潜力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各因素,推荐全区建设用地潜力为42.43km~2。研究得出的潜力评价结果可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等的基础依据,为新一轮土地规划调整完善的数据支撑,对沿海地区同类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和原则,以皖江城市带为例,探讨了分区指标的选取。采用多因子加权综合分析法,初步确定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然后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类型、土地等别及产业现状与规划导向的修正,得出皖江城市带重点承接转移的6类产业的分区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城市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将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论应用到城市化发展各主体及其协调关系分析上,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树"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为例,构建灰色关联结构矩阵,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进行目标排序。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之间差距明显,大连、沈阳的关联度最高,朝阳的关联度最低;城市内部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平衡、城乡统筹和资源安全发展失衡。实例分析得出"城市树"模型科学合理,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