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2001—2005年该地区的海洋水产、海洋油气、海盐、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电力海水、造船、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产业等11个产业部门产值为指标,通过结构多样化指数、偏离份额分析和区位熵指数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的综合化、产业结构的结构效益、产业的比较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5年河西五市相关产业数据,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产业分工指数测度该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与合理性。通过测算河西五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第二产业细分行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及产业分工指数,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在三次产业层面存在传统农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显著,而传统农业城市与资源型城市则趋异性明显的现象;在第二产业细分层面,河西五市产业结构趋异显著,除武威市与张掖市之外,其他各市之间分工指数较高。根据对河西五市产业结构趋同与分工情况的合理性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2005—2016年我国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方法刻画了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城市发展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且波动幅度大,呈波动上升态势。(2)环渤海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明显,标准差椭圆主要向南偏西移动,且空间分布范围先扩大再缩小,最终呈扩大趋势;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效率在环渤海地区占主体地位,近年标准差椭圆内部城市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的拉动作用大于标准差椭圆外部城市。(3)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重心主要位于渤海上,城市发展效率的方位角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智慧的生命体,城市间的关系可视为生态关系。从生态学理论出发,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间的竞争、共生和附生三类生态学模型,对均衡条件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当城市间为竞争关系时,单方面的制约不能达到均衡,双方必须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且完全同质也不能达到竞争均衡。共生均衡有两种,一种发生在规模相差较大的城市间,另一种发生在同级城市间,竞争在两种均衡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当附生均衡时,能量从宿主城市向附生城市单向流动,长期来看附生关系不稳定。为实现均衡,城市需进行功能定位和分工,中心城市要着力打造核心职能和强化扩散效应,次级城市要提高专业化程度;生态位重合多的城市组合向竞争均衡发展,互补性较强的向共生均衡和附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了环渤海三省两市的制造业集聚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很高,有11类产业在区域内存在高度集聚;北京市的产业集聚最为明显,山东省内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和天津集聚明显,山东和河北主要是资源—加工型产业集聚,资源型产业在辽宁集聚相对明显,环渤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和空间双重集聚.  相似文献   

6.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同时对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强,内部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连、天津、青岛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优,丹东、盘锦、葫芦岛等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差。该研究成果将对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现状,利用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2010—2019年时空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竞争集聚3类集聚形式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成都、重庆、德阳、绵阳是成渝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群的创新高地;成都、重庆以高技术全产业链多样化集聚模式为主,其他各市以专业化集聚模式为主。②成渝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不但有利于本城市创新,而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推动城市群协同创新。③高技术产业竞争集聚有利于本城市创新,但会对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产生负向抑制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同时对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强,内部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连、天津、青岛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优,丹东、盘锦、葫芦岛等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差。该研究成果将对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应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标准方差、加权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最小方差法等)分析了环渤海四海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总结出它们发展海洋经济的民同,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环渤海地区4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17年陆路交通网络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结合GIS网络分析功能,测算了环渤海地区陆路可达性的时空变化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跨海通道建立后对其影响。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陆路可达性呈以京津冀核心区城市为核心,向南北扩散的中心外围格局。②环渤海区域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呈逐年递增趋势,超高值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更为集中,且联系强度呈爆炸式增长。③跨海通道建立后,大连、烟台、青岛等城市的可达性提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为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借鉴共生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互惠规范理论,构建了文化和旅游"共生—共建—共享"的关系网络,并进一步从政府、企业和旅游者角度提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最终构建了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和交流方面的六大融合矩阵。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视角构建以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为主的指标体系,对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滇中城市群的发育与成长是一条以核心城市为轴心、其他节点城市为扇面,呈放射状的不均衡发展之路;核心城市昆明第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成熟而稳定,其他节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下,明确各自分工,协调发展;以昆明为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业中心,其他城市为特色、优势行业和农业外围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滇中城市群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从产业视角构建以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为主的指标体系,对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滇中城市群的发育与成长是一条以核心城市为轴心、其他节点城市为扇面,呈放射状的不均衡发展之路;核心城市昆明第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成熟而稳定,其他节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下,明确各自分工,协调发展;以昆明为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业中心,其他城市为特色、优势行业和农业外围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滇中城市群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在明晰高质量发展时期港产城融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港产城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我国环渤海12个城市港产城融合水平、时空特征与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个城市的港口、产业、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港产城融合水平以磨合型为主,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网络结构形态,融合水平不平衡现象在高质量发展时期更加突出,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城市发展水平。基于各城市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与障碍因素,提出环渤海地区港产城融合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雾霾天气频发,雾霾污染问题愈加严峻。选取长江经济带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莫兰指数、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雾霾污染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雾霾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分布上,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但整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经济成因上,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影响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的主要因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产业比重越大,雾霾污染程度越严重。从能源结构、产业升级和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雾霾污染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环渤海地区17座城市为例,对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但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异明显小于经济差异;环渤海17座城市可分为经济发展滞后型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型两类。2就耦合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就耦合协调度指数而言,天津、大连、青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高度耦合协调类型;东营、烟台、威海、盘锦、潍坊、唐山、滨州、营口、秦皇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中度耦合协调类型;丹东、日照、沧州、锦州、葫芦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低度耦合协调类型;环渤海17座城市综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指数可划分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和谐型、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磨合型。  相似文献   

17.
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协同度测量模型,对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和整合路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按照协同度的正负、峰值和变化程度可以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类;京津冀旅游产业整合路径有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其中外部应注重对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认知环境的整合,内部则需做好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营销的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协同度测量模型,对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和整合路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按照协同度的正负、峰值和变化程度可以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类;京津冀旅游产业整合路径有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其中外部应注重对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认知环境的整合,内部则需做好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营销的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9.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南省2004—2014年7个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采矿业依然是河南省资源型城市的增长性产业,资源型城市还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但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采矿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度降低;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2)洛阳、平顶山、三门峡3个城市产业转型摆脱路径依赖难度较大,而鹤壁、焦作、濮阳、南阳4个城市摆脱路径依赖难度相对较小。(3)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已经不具备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表明在研究的两个时段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城市将进一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