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运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其粮食生产与消费,可为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贸易及居民膳食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在对东北三省1998—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消费的虚拟水量核算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自给率、虚拟水盈亏量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东北三省整体上看,1998—2013年玉米、水稻、大豆生产的虚拟水量均高于消费的虚拟水量,在保证居民消费的基础上可输出;而小麦生产的虚拟水量则低于消费的虚拟水量,需要大量输入以满足居民需求。从省域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年均虚拟水量均高于其他两省;而从地级市的空间分异来看,粮食作物虚拟水盈余量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运用GIS空间叠加、最近邻指数分析(NNA)等方法对丝绸之路新疆段432个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类型、分布模式、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主要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为主,三者占比超过总量的84%。(2)研究区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分布模式呈集聚分布,资源点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组群、线状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区域集中性显著,集中分布在12个集聚区。(3)旅游资源点的地区、类型和等级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新道和塔城—阿勒泰4个分带,中道和北新道尤为重要,两带的旅游资源数量约占总量的80.11%。(4)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时间跨度较大,单个遗产资源点使用延续性较强,72%的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分布在汉代—清代之间,而汉代、唐代、清代是分布最为集中的时间段。(5)影响研究区旅游资源点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文物保护制度、政治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尺度分析了我国2008年粮食生产、消费中的虚拟耕地含量及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论为:①2008年粮食生产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32396.8×107m2,人均粮食生产虚拟耕地量北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南方,因粮食生产形成较为典型的虚拟耕地“北土南调”现象.②2008年粮食消费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6851.62×107m2.③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来看,2008年虚拟耕地调出区全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宁夏5省(区)组成的我国北方边境沿线地带,二是由河南、安徽组成的中部区;调入区则集中在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组成的环状地带.  相似文献   

4.
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2)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3)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4)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开展旅游投资环境时空演变研究是实施"一带一路"旅游先行战略的基础。文章依据西北五省区实际,构建旅游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和ESDA等方法,开展2012~2016年西北五省区旅游投资环境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旅游投资环境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2)从局部空间变化看,陕西主要处在"高—低"集聚特征,具有极化效应,新疆、甘肃、青海主要呈现"低—低"集聚特征,宁夏呈现"低—高"集聚特征。全局空间表现由"一高(陕)一中(新)三低(甘宁青)"的"哑铃型"向"一高(陕)三中(新青甘)一低(宁)的"松尾型"转变,表明西北五省区旅游投资环境的省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3)影响西北五省区旅游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选取贵州省19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相关系数探究了2017—2019年该省乡村旅游空间特征、主导因子及其空间响应。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为"中部集聚、周边随机"和"双核心、多热点"。(2)高程、住宿接待能力、水文环境、地形坡高等是影响乡村旅游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3)除地形坡高与乡村旅游呈负相关外,其他主导因子均与乡村旅游呈正相关,高程的起伏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全省面积16.7万km~2,耕地1.07亿亩。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约413.7亿m~3,其中地表水313亿m~3,地下水204.7亿m~3,人均占有水量530m~3,亩均水量385m~3,远低于全国人均水量2632m~3、亩均水量1800m~3的水平。全省农业灌溉每年耗水约150~200亿m~3,其中开采地下水和引用地表水资源约各占1/2。但全省水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能力较低。全省工业废水达标率仅占23%,其它工  相似文献   

8.
罗明良  罗静  王佑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18-121,126,226
以重庆市永川区陈食街道朱龙花等6村为例,基于全国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 9.3平台支持下,进行了30m×30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探讨了重庆市永川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从定量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朱龙花等6村海拔、坡度及坡向均值分别为345m、17.28°和271.25°(西坡);采用高程分带、坡度分级及坡向分类的方法能直观展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耕地(水田及旱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上,阳坡面积大于阴坡,水田尤为突出。园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15°,西坡和西北坡分布最多;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m的平原和丘陵上,坡度小于25°,各坡向均有少量分布;水域、水利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格局类似,主要分布在300—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6°,东坡、东南坡分布较多;其他土地分布在海拔低于500m,坡度小于25°,西坡分布较多。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角度看,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约有2.34hm2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缓陡坡和陡坡上,应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同一地形因子不同级别下的土地主导利用方式各异,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水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又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地球上共有水14.5×10~9亿m~3(包括海洋、冰川、湖泊、河流、大气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人类尚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洋咸水有13.7×10~9亿m~3;而淡水仅占其总水量的2%以下,其中冰川又占85%。因此,目前能够被人类利用的仅有浅层地下水、土壤水、淡水湖泊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了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不同类别景区的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形态,呈现"南部多而密集、北部少而分散"的格局。(2)山西省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表现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52min,可达性分布区域差异较明显,景区在县域单元内的整体可达性分布呈集聚状态。(3)可达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和晋中市榆次区等省中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和河曲县等省界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1.
旅游者需求分析是客源市场开发的基础。基于2014—2017年我国31个省域对厦门旅游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利用季节性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客源吸引半径等研究方法,对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总体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时间演化趋势,赴厦门旅游需求高峰期集中于夏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冬季出游需求逐渐增高。(2)赴厦门旅游需求呈现平季时长、淡旺季时短的特征,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差异性逐渐减小;各月旅游需求呈现出"倒海鸥"型变化规律。(3)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客源市场可分为高需求区、较高需求区、一般需求区、较低需求区、低需求区5个等级。(4)冷、热点呈现出以"胡焕庸线"为主轴的"东南—西北"方位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存在空间距离衰减规律。根据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空格局演化特征,提出市场开发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是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维度之一。以长沙市文化创意企业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利用核密度法、空间自相关法、Ripley’s K(d)函数、区位商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与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出"一核一圈多点"的分布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基于行业分异视角的多尺度空间集聚差异显著,创意设计、体育休闲、文化传媒、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尺度较大,工艺美术和文化软件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的尺度较小;③基于街道层面的专业化功能区块特征差异明显,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呈现多种行业类型的集聚特征,而城市边缘区域的街道专业化区块功能较为单一;④中心性、可达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因素、人才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文化创意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3.
从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多目标加权求和法对我国省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分析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①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总体偏低,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点,省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全局趋势上呈现出四周高、中部低的格局特征,中部地区形成低水平的"塌陷区"。②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长三角,低—低集聚连片分布在华东、西南、华中等地区,高—低集聚与低—高集聚类型散布于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过渡地带。③生均教育事业费(X2)、专任教师比(Y2)、师生比(Y1)和生均图书数(Z2)是影响各省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节约用水,污水资源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资源,它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自然界的水主要指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积雪、土壤水和大气等水体,总量约为1.4×1019m3。但绝大部分自然界的水是咸的海水,加上内陆地表咸水湖,地下咸水,约占总水量的98%。而冰川、积雪占总水量的1.7%,目前难以开发利用。实际上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淡水约为4×1016 m3,而且,世界上淡水资源分布又十分不均匀,按人均水资源量排序,加拿大世界第一为14.5万m3,前苏联为1.7万m3,美国为1.4万m3,日本为5000 m3,印度为3000 m3,中国为2200 m3,列世界第88位。为…  相似文献   

15.
以晋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分析了2000—2018年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可达性水平及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可达性水平显著提升但地域分布不均衡,受地形和距离因素的影响存在"断崖式"梯度变化和"中心高、边缘低"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2)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经济联系强度持续增强,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廊道指向特征和行政区指向特征。(3)晋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不同县域单元对外经济联系能力差异较大,但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疆2001-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新疆旅游外汇收入的“省域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北疆差异”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分布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的空间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20年乌鲁木齐市POI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影响力—空间面积"权重模型定量识别了城市"三生"空间,并解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城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功能分区相符合。②"三生"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各区分布不均衡,总体上形成"生活空间较强凝聚、生产空间相对集中、生态空间均匀分散"的格局。③生活空间呈"西北—东南"走势,呈现内部连片、外围组团状分布特征;生产空间呈现"东西两翼"的空间格局,沿交通干线布局,向产业区集聚;生态空间呈点状分布,"中心—外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几种典型退化紫色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及对其蚀、旱等肥力退化(?)征的影响。研究指出,退化紫色土的粗骨颗粒(>10μm)占52.00%~69.97%;粗微结构体(>10μm占72.29%~82.54%,而结构系数却较低;粗孔隙(>10μm)占32.21%~38.15%;在各吸力下土壤持水量均较低;土壤蒸发达到平衡时的历时较短等特性部是影响紫色土易蚀、易旱的重要原因采用侵蚀度、水容量和失水比评价其易蚀、易旱性看出:各类典型紫色土退化较重,沙溪庙组饱和(?)紫色土则退化较轻。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2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08年和2013年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水平及效率,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匹配状况,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梯度化"分异特征,总体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时空格局。(3)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最优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多数城市群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东、中、西部城市群效率普遍偏低,但东部优于中西部。(4)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其效率空间匹配度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有效识别问题区域且依据区域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是提升两者空间匹配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公式对内蒙古自治区2007—2012年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内蒙古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并在过度消耗地下水资源。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CROPWAT软件计算内蒙古2011年主要农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发现内蒙古的支柱产业都是虚拟水消耗较大的产品,农牧产品贸易也随着大量的虚拟水流出。基于内蒙古虚拟水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单位产值虚拟水消耗的概念,从经济和虚拟水的整体出发寻找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合理方法,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