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前言     
<正> 中国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仅70年代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6万以上.严重灾难的事实,指示人们必须去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第一难题,以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害.然而,寻求确切可靠的地震前兆则是地震预报的核心问题.从历史记载和诸多的地震现场观测记录中可以看到,地下水异常是前兆现象的主体.因此,1978年国家地震局把地下水列为地震前兆攻关重点项目之一.并决定筹建全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基本特点.从震源应力场、区域应力场、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岩体裂隙的发生、发展与滑动过程,井孔水位记录到的水位微动态的周期及重锤、爆破实验的结果,详细分析了井孔水位对应地震率与预报率强烈反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井网进一步优化的六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江苏地下水动态观测网记录到远震前的井水位变化图象特征及其与地震强度、时间、方位和井孔所处断裂带活动强度等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指出利用井网记录的水位异常信息,有可能对位于江苏省东南方向的台湾及其附近地区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并对映震井孔的条件,远震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江苏省井网布设的原则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1984年南黄海6.2级地震,1990年常熟-太仓5.1级地震震前地下水异常所显示的"场兆"特征,并对井水的气压效应、固体潮效应、地震波效应,降雨和地表水体荷载效应等微动态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1980-1990年华东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十年来在监测预报中的作用和效能;井网对地下水微动态信息反应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论文著作,获奖情况等.最后提出了今后观测预报研究的工作方向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 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 6 1级地震前 ,巢湖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 3口水井所记录到的水位经标准差、剩余值数据处理得到的前兆异常。其异常时间以中短期为主 ,不同步。此外还对降雨对井水位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省内中强地震显示了较高的活动水平(Ms>5.0级地震约3-5年发生一次).本文通过对1979年始建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以来,江苏省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震例资料剖析,讨论了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场和震兆信息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推进地震预警(日本称为"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建设。公众对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充满期待。许多媒体高度关注并大力宣传地震预警知识和地震预警成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地震预警的原理、作用和局限性。但也有一些媒体未能讲好地震预警故事,造成部分公众难以全面、科学、正确、真实地理解地震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地震预警重在实效,为此,应当理清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知识,避免社会公众"误读"。  相似文献   

9.
2017年6月7日,中国地震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决定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科技创新工程,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地震科技强国.其中"透明地壳"计划是以"地下清楚"为目标,计划用10年的努力,发展新一代观测技术,完成重点地区地下...  相似文献   

10.
地震活断层探测系统建设走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国家投资数十亿元,由中国地震局牵头,会同各目标城市所在省、市人民政府、省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建设”,是“十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载着全社会的期盼与信心,于2002年4月在北京开始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论证。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新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地震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日趋严重的城市地震灾害昭示着现代化大都市的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地震地下水分析预报管理系统》由会商实用化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文件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这一系统已在PDP-11/34计算机上使用,从而使我省地下水井网的数据管理、常规分析预报工作实现了计算机化.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九五”重点项目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提出了建立基于Web的系统集成 ,全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建立了江苏省前兆数据库和分析预报方法集成系统JSOMEN ,编写了适用于江苏前兆观测资料的控制主表 ,用C、VB等语言编写程序整理入库了 1 990年以来全省 4 3个测点 75个测项的一百多万组前兆观测数据 ,同时建立了台站和市局的前兆数据库 ,以达到全省前兆观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常熟—太仓地震前丰富的地下水异常进行了描述,并对异常场的时空演变及其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最早形成且时空集中的突出异常区,当异常外迁后又向原地区回迁,意味着发震地点、时间的逐渐逼近,就此次震例与现有认识不同的一些特点,提出如下新认识: 1、当区域应力明显增强,观测网密度又高,而地区震级有一定“上限”时,异常规模与震级不一定相“匹配”。 2、区域应力的脉冲式变化,可使地下水产生类似临震异常的阵发性大幅度变化,使得异常活跃程度与异常阶段不一定相“匹配”。 3、水温异常很有潜力,但机理复杂,应同时注意“微观”与“宏观”尺度的水温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