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实验室培养发酵、谱学分析、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化学前处理、化学 -生物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草经化学熟化剂A、B预处理 2 4h后 ,其IR结晶指数从 1 1 0 5分别下降到 1 0 4 6、1 0 79;经化学 -生物联用技术处理 ,大大加速稻草腐热 ,其中化学熟化剂A -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 ,可使稻草在 1 4d内腐熟。水稻增产 1 0 %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秸秆与秸秆腐熟剂(金葵子腐熟剂与宁粮腐熟剂)配施条件下秸秆还田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相对秸秆还田处理(S),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SJ和SN)提前出现CH_4排放峰值,而对N_2O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秸秆配施金葵子腐熟剂处理(SJ)和宁粮腐熟剂处理(SN)CH_4累积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363和388 kg·hm~(-2),N_2O累积排放量(以N计)分别为0.18和0.20 kg·hm~(-2)。相对于S处理,添加腐熟剂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2.5%和9.6%,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33.3%和25.9%。同时,水稻产量分别增加7.5%和11.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减少5.1%和1.7%。该研究可为评估秸秆腐熟剂对秸秆还田稻田系统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明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的协同作用,采用田间堆腐的方法,设置自然堆腐(S)、堆腐+氮肥(NS)、堆腐+腐熟剂(ES)和堆腐+氮肥和腐熟剂(NESS)4个处理,研究外源添加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堆腐过程中残留质量,纤维素酶等水解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等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与秸秆腐解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田间堆腐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质量变化特征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堆腐120d时,单独加氮肥(NS)或腐熟剂(ES)处理的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达到74.70%和73.26%,共施氮肥和腐熟剂(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率达到79.83%,腐解常数表现为K_(NESS)K_(NS)K_(ES)K_S的规律,其中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程度更高。添加氮肥或腐熟剂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秸秆腐解速率(K=0.017,P0.01),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能显著增加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协同促进小麦秸秆腐解。添加氮肥主要通过提高水解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而添加腐熟剂主要通过促进氧化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主要通过提高氧化酶活性,进而加速小麦秸秆腐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态好氧工艺,就不同添加剂对厨余垃圾堆肥氨挥发与氮素损失影响方面进行比较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A0,对照;A1,添加30 mL.kg-1(以干基计,下同)高温保氮菌剂;A2,添加1 mol.kg-1化学保氮剂;A3,同时添加30 mL.kg-1高温保氮菌剂和1 mol.kg-1化学保氮剂。堆肥结束时,与对照相比,A1、A2和A3处理堆肥全氮含量分别提高8.4%、38.4%和43.1%,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9.9%、64.3%和68.8%,氨氮含量分别降低11.3%、86.5%和86.5%,厨余氨氮释放率分别降低13.4%、84.0%和86.5%,堆肥氮损失率分别下降17.5%、61.5%和67.2%。加入添加剂均可减少厨余垃圾堆肥氨挥发,降低堆肥氮损失。单独添加时,化学保氮剂较高温保氮菌剂作用大;但就3种处理比较而言,菌剂与化学药剂联合添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相萃取前处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多环芳烃的总去除效率超过80%;大部分三环、四环和五环的芳烃可在处理过程中被厌氧降解.多环芳烃的主要降解反应发生在厌氧滤池工艺段,然而SCOD(溶解性化学耗氧量),BOD和TOC的主要去除工艺段则是膜生物反应器.  相似文献   

6.
稻草制浆黑液生物+混凝处理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稻草制浆黑液厌氧、好氧、混凝处理组合工艺的试验研究,探索该工艺的可行性,考察了不同温度、不同有机负荷下,该类废水的生物处理效果以及后续混凝效果。结果表明:中温35℃是厌氧阶段最佳处理温度,好氧阶段不同负荷条件下,CODCr去除率基本相同;经厌氧-好氧处理,黑液CODCr和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80%和30%,色度去除不明显;混凝阶段CODCr和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70%和90%,色度去除率达90%以上,出水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燃烧释放N2O的测定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美秋  庄亚辉 《环境化学》1994,13(5):395-400
本文报导了实验室规模的生物质封闭燃烧系统及稻草、玉米秸、麦杆燃烧过程中N2O排放因子的测定结果,测定结果表明:稻草、麦杆及玉米秸燃烧排气中N2O的排放因子分析是84.4g/t,27.3g/t,132g/t。用N2O-N占生物全氮的百分含量表示,稻草及玉米秸分别上0.59%,0.87%。用实验得到的N2O的排放因子计算出了生物质燃烧产生N2O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县的年排放量,并作出了全国年排放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第四纪红壤及其发育的土壤中的6种必需阴离子态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壤中的各种必需阴离子态养分含量与土壤耕作熟化措施有关.荒地的NO、Cl-、H2BO较高,而开垦为旱地后,它们的含量下降;H2PO在土壤经过耕作熟化后有所提高;MoO的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与其它阴离子显著不同的是.经耕作熟化后,土壤有效性SO含量急剧增加,不同的阴离子态养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阿妮优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微生物制剂──环境有用微生物群(简称EM)作为添加剂进行鸡粪堆肥腐熟对比试验,结果差异明显。EM处理的堆肥中NH-N含量比对照下降41.86%(10d)~56.71%(20d),NH-N散发量明显减少,且在后期有较强酿酒芳香味逸出,除臭效果显著。EM处理能加速堆肥腐熟,减少氮的气态损失,并可将无害化处理时间缩短到20d。这些作用是由EM引入的外源微生物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分离筛选得到的甲醇降解菌固定在颗粒活性炭上,组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研究该反应系统处理轻度污染含甲醇废水的最佳运行条件和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轻度污染含甲醇放心水的方法明显好于3种树脂和单纯活性炭吸附处理,反应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是水力负荷0.84-0.77m^3(m^2.h),停留时间57-62min,pH7-8,温度20℃-30℃,溶解氧是去除甲醇的主要限制因子,甲醇含量为11.3-23.1mg/L时,去除率大90%,出水CODcr小于12mg/L。此外还研究了生物活性炭生物膜的一些特点,并分析了运行中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制剂EM控制鸡粪堆制过程恶臭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上海阿妮优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微生物制剂--环境有用微物物群作为添加剂进行鸡粪堆肥腐熟对比试验,结果差异明显。EM处理的堆肥中NH^+4-N含量比对照下降41.86%-56.71%,NH^+4-N散发量明显减少,且在后期在较强酿酒芳香味逸出,除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许后效  金秀兰 《环境化学》1995,14(3):211-214
生物标志(Biomarker)是目前环境化学致突变剂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研究了尿中3-甲基腺嘌呤作为人类暴露于环境中甲基化致突变剂的生物标志的可能性,本文首先概述了尿中3-甲基腺嘌呤的生成机理,研究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尿中3-甲基腺嘌呤的方法以及尿样的纯化分离程序,还测定了正常健康人和吸烟者尿样中3-甲基腺嘌呤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吸烟者尿中的3-甲基腺嘌呤的含量水平高于正  相似文献   

13.
为推广应用稻草型生物有机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处理Ⅰ与等NPK养分施用量的纯化肥处理Ⅱ和菜枯肥处理Ⅲ相比,可提高萝卜功能叶叶绿素含量、防止功能叶早衰;提高硝酸还原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三种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处理Ⅰ使萝卜的产量分别比处理Ⅱ和处理Ⅲ提高4.48%、6.01%,维生素C分别提高22.48%、28.2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0.39%、19.91%,萝卜硝酸盐含量分别下降8.78%和16.67%,且以上4个指标处理Ⅰ与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亚硝酸盐含量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蚯蚓堆制处理牛粪的腐熟度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适湿度、接种密度和20℃的室内培养条件下,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处理未腐熟牛粪,蚯蚓堆制产物的多种生物学和化学指标及相关分析表明:种子发芽指数、脲酶活性、NH+4 N、NO-3 N/NH+4 N可作为反映蚯蚓堆制处理腐熟度的优选指标;NO-3 N、磷酸酶活性可作为一般性指标;蔗糖酶活性,水溶性碳、氮和挥发性固体不宜作为腐熟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腺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腺叶香茶菜[Rabdosiaadenoloma(Hand.-Mazz.)Har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出10个化合物.经EIMS、1HNMR和13CNMR等波谱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effusaninA(1)、effusaninE(2)、洋芹素-4',7-二甲醚(3)、β-谷甾醇(4)、柳杉二醇(5)、Uvaol(6)、白桦酸(7)、齐墩果酸(8),乌苏酸(9),齐墩果酸-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甙(10).其中8的含量高达1%以上.上述化学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生物黑炭还田对晚稻CH4和N2O综合减排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华  纪雄辉  吴家梅  田发祥  霍莲杰  朱坚 《生态环境》2011,20(11):1620-1625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稻草直接还田和生物黑炭还田对湖南晚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添加稻草和生物黑炭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增加了24.70%(P〈0.05)和6.32%,而N2O的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7.08%(P〈0.05)和37.61%(P〈0.05);生物黑炭CH4排放量较稻草还田减少了14.74%(P〈0.05)。按100年统计稻田CH4和N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表明,单位产量的GWP由大到小顺序为稻草(RS),不施肥(CK),黑炭(BC),化肥(CF)。综上说明,生物黑炭还田能保持晚稻产量稳定,减少了当季晚稻CH4和N2O的排放,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施N模式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 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 -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情况下N肥增产率为30.3%~31.3%;稻草还田情况下,N2(全年施N量240kg.hm-2)处理N肥增产率为36.7%,1 kg纯N增产谷粒12.1 kg,均显著低于N1、N3(全年施N量180 kg.hm-2)处理,后者增产率为40.4%~41.1%,1 kg纯N增产谷粒17.7~18.0 kg,且N1、N3处理(施N量相同,但各时期施N比例不同)间差异不显著。配施N肥后稻草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供N能力,连续处理2 a,土壤可矿化N比移走稻草处理提高32.1%~50.0%。稻草还田时适当配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1、N3处理下稻草还田增产率分别达8.7%和8.4%,而N2处理下稻草还田的表观增产效果降低,稻草还田增产率仅为5.1%。年稻草还田量为7 500 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年适宜配施N量为180 kg.hm-2,各时期施N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18.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棉田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彬  杜传莉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环境》2011,20(11):1687-1692
通过对棉田进行不同量的稻草覆盖,研究了不同稻草覆盖量对土壤的化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不但能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同时能增强土壤酶活性。棉花种植前和收获后相比,稻草覆盖能够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并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升高,而速效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在棉花种植前和收获后相比呈下降趋势。少量覆盖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加,中量覆盖放线菌和硝化细菌会有所减少,大量覆盖反而会让部分微生物减少。另外,稻草覆盖处理均有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脲酶活性的作用,且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蚯蚓堆制处理牛粪的腐熟度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最适湿度、接种密度和20℃的室内培养条件下,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处理未腐熟牛粪,蚯蚓堆制产物的多种生物学和化学指标及相关分析表明:种子发芽指数、脲酶活性、NH4^ -N、NO3^--N/NH4^ -N可作为反映蚯蚓堆制处理腐熟度的优选指标;NO3^--N、磷酸酶活性可作为一般性指标;蔗糖酶活性,水溶性碳、氮和挥发性固体不宜作为腐熟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解决干旱区油田压裂液废水超标排放对土壤、地下水及荒漠植被带来的危害,本文以臭氧为氧化剂,铜绿假单胞杆菌(P.Aeruginosa,A)、油泥驯化后菌液(B)及美国生态实验室Microbe-lift水处理菌(C)为生物菌剂,开展了臭氧和生物法单独处理以及二者联合处理吐哈油田压裂液废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法以臭氧/生物法联合处理压裂液废水效果最优;废水COD初始值为3982.38 mg·L~(-1)时,经臭氧处理2.5 h后可使废水COD值降低62.24%;生物处理以多组混合菌群处理效果较好,使COD值进一步降低34.37%,其中,A、B、C菌群等比例混合后的接菌ABC处理可在150 h处理后使COD值降至135 mg·L~(-1),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