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们新近公布的一批研究成果表明,北半球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这将迫使人类加快停用破坏臭氧层化学物质的步伐。近年来,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信息,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忧虑。1991年南极上空连续第三年出现“空洞”,臭氧层破坏面积达2072万平方公里。从1991年11月15日至1992年3月31日,来自17个国家的250名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一份科学调查报告称,人为地破坏地球表面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五年来已减少40%。现在科学家已重新估计世界各国清除化学品以补救臭氧层的速度能够增快,美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家2005年8月30日报告称,人类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显然开始奏效,地球臭氧层已停止变薄,但要在几十年之后才能开始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工作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并做出了一些有世界影响的贡献,如英国在臭氧层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随后世界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力量研究臭氧层消失的机理,并对国际政治发生了直接影响,最后导致了蒙特利尔公约的签署。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热议的"全球变暖",目前已成为无需争辩的事实.虽然有些科学家认为,它将给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但对当前的全球变暖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我们的研究认为,当前的全球变暖并非由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所造成,而是由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表层重新分配所造成:有更多的地面热辐射被近地层大气截留,于是近地层大气增暖了,而其更上层大气则必定降温了.于是,将在增暖与变冷的大气层之间产生比过去更强烈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将造成越来越多地出现极端气象记录,其地理环境效应是增多"灾害性事件".对于长江流域来说,主要表现为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的强度与进退时间的不稳定性,与此同时将在降水方面出现更大的不稳定性,会增多地方性的过去极为少见的暴雨或少雨,有的地方将出现大洪水,有的地方又将出现干旱与高温.如在长江上游可能会有如1870、1981和1998年大洪水的发生,或如2006年高温大旱的发生;长江下游河口地区可能会有如1991年大洪水发生;鄱阳湖流域可能会有近年经常发生的在2007年又出现的局部大洪水或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氟利昂~(11)是生产电冰箱和冰柜的隔热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所用的发泡剂,它与用作致冷剂的氟利昂~(12)一起,在开放条件下极易进入大气层,成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化学物质之一。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努力减少应用氟利昂的技术。我国航空航天部五院五一○所科技人员最新研究出大大减少氟利昂~(11)用量的发泡新技术,经国内一些冰箱厂试用和国家权威部门  相似文献   

7.
【问 :】青海读者王辉来信问臭氧层破坏危害。【答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 ,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 ,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 B明显增加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 :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阳光紫外线 UV- B的增加可能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 UV- B辐射的影响 ,甚至与当前阳光中 UV- B的辐射量有关。UV- B含量过高的现象也在浮游植物的分布中起着重要…  相似文献   

8.
英国《卫报》消息 ,对气候史的综合研究显示 ,目前地球正经历 2 0 0 0年来最热的气候。该发现证实了环境学家的忧虑 ,沉重打击了所谓全球变暖不过是气候自然变更环节的论调。研究负责人之一琼斯教授指出 :“除了人类的工业活动 ,上个世纪末开始的气候急剧变暖不能归咎于其他任何原因。罪魁祸首就是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政府论坛 (IPCC)对气温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 ,发现从 2 0世纪末开始 ,地球气候进入了千年来的最热时期。有反对者认为地球在 10 0 0年前可能更热。当时的高温导致维京人迁徙到格陵兰岛 ,…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利用大气能量循环模型研究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温室效应对世界主要河流的影响情况。通过研究表明:全球降雨量、水份蒸发量、土壤吸收和水份及其它因素将改变全球30条最大河流的现状,如南美的亚马逊河、亚洲的湄公河及非洲的刚果河和尼罗河其水量将减少;与此同时,地处地球两端的河流如苏联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欧洲的多瑙河和莱因河以及北美的一些较大河流,水量将会增加许多。  相似文献   

10.
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环保局于 1 992年组织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修订的《国家方案》。新《国家方案》为各相关行业推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 ,确定了替代技术的实施计划以及需要优先发展的国内替代技术。新的《国家方案》还重新核算了我国今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所需的多边基金资助费用 ;确立、完善了确保淘汰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体系。中国将实施臭氧层保护的新《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11.
198 5年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号召和组织下进行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谈判。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了臭氧层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影响 ,并根据《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的原则 ,呼吁各国采取预防措施 ,使本国内开展的活动不要对全球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呼吁各国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 :在保护臭氧层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要求 ,这实际上暗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一半问题上的合作原则 ,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公…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科学家提出地球工程的概念,探讨通过超常规的大规模工程技术手段改变气候系统的可能性,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地球工程是诸多复杂技术方案的总称,根据不同作用机理,将其分为太阳辐射管理(SRM)和碳移除(CDR)两大类。地球工程在降低地球平均温度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引发全球治理的难题。面对影响人类共同利益的未知领域,各国纷纷启动相关研究项目,陆续开展多领域科学评估,且部分CDR项目已经开展商业化示范,地球工程全球治理的实践也拉开帷幕。地球工程影响的全球性、外部性决定了其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其综合影响的复杂广泛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治理是一个跨领域、多平台、多主体、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而其特殊的经济学属性使得全球治理面临着供给方案、两难选择、道德风险、区域和代际公平等诸多的困境和挑战。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框架需要明确原则、对象、目标、主体、平台、制度和机制等基本要素,需要在现有机制基础上,建立联合国框架下的多平台协同治理机制,以科学共识推动政治进程,并把握关键时间节点。面对地球工程议题,中国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正确认识其风险特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将其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大框架,并坚持多边主义立场,深度参与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科学家提出地球工程的概念,探讨通过超常规的大规模工程技术手段改变气候系统的可能性,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地球工程是诸多复杂技术方案的总称,根据不同作用机理,将其分为太阳辐射管理(SRM)和碳移除(CDR)两大类。地球工程在降低地球平均温度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引发全球治理的难题。面对影响人类共同利益的未知领域,各国纷纷启动相关研究项目,陆续开展多领域科学评估,且部分CDR项目已经开展商业化示范,地球工程全球治理的实践也拉开帷幕。地球工程影响的全球性、外部性决定了其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其综合影响的复杂广泛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治理是一个跨领域、多平台、多主体、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而其特殊的经济学属性使得全球治理面临着供给方案、两难选择、道德风险、区域和代际公平等诸多的困境和挑战。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框架需要明确原则、对象、目标、主体、平台、制度和机制等基本要素,需要在现有机制基础上,建立联合国框架下的多平台协同治理机制,以科学共识推动政治进程,并把握关键时间节点。面对地球工程议题,中国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正确认识其风险特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将其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大框架,并坚持多边主义立场,深度参与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陆地只占地球表面的29%,但人类却对之过于苛求和索取。过度的开发、污染环境和对化学合成药物的过度信赖,终于逼使人类在对不少病魔无能为力时,将目光转向那占地球表面71%的浩瀚的海洋,科学家也论证出人体细胞的浸润液也类似海水的成份,大海无疑具有神秘的生物源、营养源和药源。  相似文献   

15.
198 7年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该议定书确定了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时间表 ,使全球保护臭氧层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1990年、1992和 1997年分别通过了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哥本哈根修正案》和《蒙特利尔修改案》 ,对议定书内容进行了质性的补充 ,比如建立多边基金 ,帮助第五条国家淘汰其ODS。虽然近几年来全政治协商会议的履约活动在各国的大力努力和合作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保护臭氧层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资金不足、技术转让障碍、第二条国家向第五条国家转移ODS、过分看重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16.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步入了全球环境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扰,如气候变化、平流层臭氧损耗、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和生地丧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短缺等。它们是自然驱动力、人口增长、发达国家对资源过度消耗以及第三世界的穷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 30年代 ,氯氟碳 (CFC)开始合成 ,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 1 974年 ,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氯氟碳 (CFC)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2 . 1 960年 ,福伊斯特 (Forester)等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世界末日 :公元 2 0 2 6年 1 1月 2 3日 ,星期五》的论文 ,对“增长的极限”进行分析 ,并发出警告 ,但却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奇谈而被打入冷宫。3. 1 962年 ,美国生物学家 R·卡尔松所著《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这本书的出版 ,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它向人类发出警告 :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4. 1 968年 4月 …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对三峡水库水-气界面上空05m处和岸边甲烷的浓度进行全年的观测,并采用静态浮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库水-气界面上的甲烷通量,研究了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的背景值及其与甲烷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6±0224 mL/m3,岸边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1±0206 mL/m3,两者差异不显著;除夏季时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较高外(2850 mL/m3),其余地点上空的甲烷浓度都接近年平均值;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231±033 mL/m3)显著高于下游地区(秭归:214±013 mL/m3,巫山:220±018 mL/m3),坝后河流(三斗坪:221±016 mL/m3)上空的甲烷浓度高于坝前秭归处,但差异不显著。这一格局与水库中甲烷通量的空间变异基本相同,即从上游到下游(云阳、巫山、秭归)江面上甲烷通量依次为0454,0260和0115 mg/(m2·h),呈下降趋势,坝后三斗坪处的甲烷通量(0280 mg/(m2·h))显著高于坝前秭归处通量,这表明:水库的水-气界面上的甲烷排放强度是影响水库上空甲烷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危及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福祉,严重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仅靠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难以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地球工程人工干预气候系统是实现1. 5℃温控目标难以避免的无奈选择。地球工程的引入及其特殊经济学属性也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气候变化经济学视角,就地球工程的概念、地球工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定位与作用、地球工程的经济学属性、经济评估等问题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不能回避地球工程,但要科学认知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地球工程技术;不同地球工程技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手段的作用不同,但相较于减缓手段来说都具有末端治理属性,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福祉,还可能给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引入新的风险;太阳地球工程与大规模的生物能源碳捕集与封存(BECCS)的外部影响具有潜在不确定性,作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成本收益难以简单、直接权衡,盲目实施会加剧区域和代际之间的不公平;太阳地球工程潜在影响的巨大溢出效应、风险、不确定性和区域非对称性是寻求最优气候政策组合的关键变量,给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间博弈增加了新的变数。中国要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必须区别对待CDR和SRM不同类别的地球工程,加紧研发关键技术;将地球工程置于可持续发展大框架下,积极开展地球工程的综合影响评估和国际治理的专题研究,精心部署地球工程的发展战略;中国作为2020年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办国,应谨慎应对可能出现的地球工程治理议题,寻求国际共识,积极引领各国参与构建公平有效的地球工程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阈值诊断及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异常有关的15项大气环流指数作为自变量,以旱涝急转指数为因变量,采用非线性非参数的分类与回归树方法(CART)预测旱涝急转成灾的危险性等级。CART不仅能够提取出主要致灾因子,同时可以诊断不同影响阈值条件下,旱涝异常的类型及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显示,夏季和春季北极涛动指数、春季亚洲径向环流指数,以及春季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项指标是旱涝突变成灾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旱涝急转成灾的危险程度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当夏季北极涛动指数大于1.11时,更容易发生涝转旱事件(危险性等级为1级),而当夏季北极涛动指数小于或等于1.11,同时春季北极涛动指数大于或等于-1.11时,更容易发生旱转涝事件(危险性等级为6级),其他危险性等级的条件也可从模型中直接判读出来。采用2011~2013年的实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非常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的CART方法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致灾的等级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