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版摘要     
洱海流域常年蔬菜农田氮磷流失试验研究 杨怀钦,杨友仁,黄克军,赵学娟,段华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大理671005) 在洱海流域选择代表性较强的蔬菜种植区域,设置蔬菜氮磷流失监测点,获取蔬菜种植区域的农田污染物氮磷流失量,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改善洱海水质提供依据。 关键词:蔬菜;氮磷流失;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及流域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补偿工作,总结、提炼了一些成功的生态补偿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种养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田养殖生态鱼等方面实施了大量的以项目形式的生态补偿实践,同时在生态补偿的理论、政策、措施,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资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初步实现了"控源、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本文通过总结大理州近年来以项目形式实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的经验,旨在为保护高原湖泊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国内外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进展,以及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4个主要方面。同时以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的田间试验为案例,比较了缓释BB肥料、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习惯施肥等模式对稻田径流水氮磷削减效果,并通过作物产量、肥料成本、纯收入等因素的分析,核算出洱海流域稻田缓释BB肥料应用的最低农业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4.
湟水流域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与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在一些灌区,由于灌溉管理粗放、大水漫灌、渠道渗漏和治河造田不当以及气候,水文地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据1990年统计,盐碱地面积达7000公顷,占流域内水地面积97400公顷的7.16%.渍、涝、盐碱的危害导致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林木、果树死亡,严重地区土地弃耕,地基沉陷,房倒屋塌.  相似文献   

5.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西枝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建立了AnnAGNPS模型数据库,对流域内非点源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雨侵蚀力、径流深、土壤侵蚀和沉积负荷的年际问变化很大,降雨侵蚀力月问分布极不均匀,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后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与平均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是又并不完全一致;流域内的径流深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而土壤侵蚀、沉积负荷空间变化相对不是十分明显,三者都有沿河道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在人口密集地区及河塘密集地区,径流相对其他区域比较大。本文为西枝江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也为该模型在整个东江流域的合理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环洱海地区111个村庄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实力、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济区位熵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洱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可分为海东、海西两大区,各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村庄的空间分布差异,发达型和发展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发展条件优越的洱海沿岸和主要交通线附近。环洱海地区未来聚落优化及城镇化方向应基于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演进特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8.
以李子口小流域为例,研究川中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调查发现该流域农业生产用肥以农家肥为主,耕地类型以早地为主,畜禽养殖以散养为主,该流域水质各项指标状况较好,但是总氮严重超标。分析认为,肥料施用结构和用量的不合理、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耕作作物以小麦蔬菜等旱作植物为主、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是造成李子口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蔬菜基地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激素类污染物。本文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技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1)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样品中,多数样品检测出6种邻苯二甲酸酯,总含量为0.46~12.02mg/kg。(2)基地蔬菜中单个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因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而异。(3)同种类蔬菜在不同基地或同一基地不同种类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分布不同。(4)大部分蔬菜中以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低碳技术试验研究及推广,旨在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源、减排、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理州现代农业建设现状浅析;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初见成效;撤乡并镇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洱海流域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依托项目示范对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大理州政府为补偿主体,示范区内农户为补偿对象,结合资金补贴、技物补偿、智力扶持等补偿途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酵床生态养猪、稻田养鱼、牛粪秸秆混种双孢菇等典型农业生态补偿模式研究,提出了1套农业生态补偿办法。针对补贴力度不足、补贴涵盖领域窄、缺少科学评估方法等问题,分别从政策立法、项目实施、理论研究、试点示范4个层面提出逐步构建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土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决定地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格局、深度和强度不断变化,类型趋于多样化。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10年三期土地现状数据,分析石羊河流域各县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比较1980—1990年、1990—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换情况,评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揭示考虑该因素与否两种情形下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作用。结合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理论意义与石羊河近年来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效,并从流域居民环境红利的真实感知来看,考虑该因素的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与可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太湖地区、湖北省地区、洱海地区优化和常规施肥情境下磷酸二铵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运用ReCiPe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化石能源耗竭、淡水富营养化、人体毒性、颗粒物形成、光化学氧化和陆地酸化7种潜在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磷酸二铵生产阶段占三地区化石能源耗竭潜势的83.9%—95.8%;运输阶段占三地区光化学氧化潜势的21.5%—66.4%;农户施用阶段对气候变化、淡水富营养化、人体毒性、颗粒物形成和陆地酸化贡献较大,分别占三地区相应影响类别的62.5%—63.4%、93.0%—97.3%、84.3%—84.8%、84.5%—89.8%和82.8%—95.0%。此外,优化施肥对气候变化、淡水富营养化、颗粒物形成和陆地酸化4种环境影响类别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因此,应减少磷酸二铵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鼓励农户采用优化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5.
湟水流域是我省的主要产粮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0.6—3.7℃,年降水量300—700毫米,年蒸发量800—1200毫米,无霜期65—205天,土壤肥沃,热量条件好,有利于小麦、豆类、蔬菜和林木的生长。全流域内可耕地面积309900公顷,其中水地69200公顷。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降水少、蒸发量大,湿润系数仅为1.5—4。故湟水流域的农田,没有灌溉粮食产量就难以保证。多年来,虽然在各灌区兴建大量农田灌溉工程,可是多数灌区在考虑灌溉设计时,由于忽略了排水设施,造成有灌无排和大水漫灌、串灌,加上管理不善,渠道渗漏,以及人为经济活动等影响,使地下水位以每年0.2—0.5米的速度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加快。据1990年调查,全流域灌区盐碱地5733公顷中的小麦、蔬菜生长受到很大抑制,农产品质量差,产量下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原湖泊洱海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开展主要种植作物牧草、烤烟、玉米、水稻地表径流水监测试验研究,为种植业面源污染的控源、减排、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从农药污染蔬菜的方式途径、不同种类蔬菜对农药的吸收机理和影响蔬菜发生药害的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农药对蔬菜的危害,并对怎样防治蔬菜农药污染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徐煊 《绿叶》2014,(3):27-32
正岷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危机并不是任何单一因素所造成的。因而,对岷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也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并行,才可能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近年来,随着高强度的水电开发、城市扩张等人为活动影响,叠加原本不稳定的地质状况、自然灾害等,岷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表现日趋明显,周遭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开始受到显著影响。一、人为活动对岷江的影响(一)岷江流域水电过度开发1.岷江上游干流开发情况岷江上游多为峡谷地段,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水电开发最超前的支流,也是我国水电开发起步最早的流域。据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19.
白水江流域地处西南川西高原地区,流域梯级开发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白水江流域梯级引水式电站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出:流域内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为龙头电站;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在施工期的引水隧洞渗水及砂石加工废水排放,生活废水采取的各项措施得当对环境影响较小;流域开发过程中因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宁波市两大主要流域姚江、奉化江农用水质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两流域上游水质较好,没有监测指标超标,达到1级水质标准;中下游水质较差,有多项指标超标,水质以3级为主,部分地段水质达到2级,其主要超标物为粪大肠菌群数、悬浮物、石油类、六价铬和化学需氧量等,其中粪大肠菌群数、悬浮物是影响两流域水体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姚江流域水质要明显好于奉化江流域。在水质的具体农业应用上应先考虑粮油作物和其他旱作作物的灌溉,若使用在对水质要求较严的蔬菜灌溉或渔业养殖上,建议对水质进行治理后再应用,以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