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方面的实证资料,构建兰州市人居环境和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求出1999-2010年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值,定量分析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1999-2010年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进而提出促进兰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综合客观地评定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提供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决策依据,促进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以人为本、系统完备、定量测度与便于操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潜能等4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评定指标体系原则,从经济水平、生活居住条件、市政和社会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潜能等方面,建立了涵盖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评定指标体系,构建了较实用的评定模型,提出了评判的分类标准,给出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评定示例。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是人居环境改善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新疆沙湾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模型,对1999-2008年沙湾县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逐渐上升,可以划分1999-2004年缓步上升和2005-2008年波动上升2个发展阶段.目前,沙湾县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已到达高度协调状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之更近一步达到优质协调,从而实现沙湾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阅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安徽省六安市为样区,提出了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构成以及评价模式和方法。其中,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系统构建了39个单项指标,依据六安市2005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对其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科学可行,可为同类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地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人居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区域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简要回顾,提出了具有明显区域性、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框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区域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模糊物元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四川省地级市的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贴近度对17个地级市进行了排序和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区域人居环境评价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构建自然-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对2000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长三角25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人-地关系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自然系统得分差异相对较小,社会系统得分差异相对较大;②自然系统的稳定态减轻了社会系统的差异特征,使综合得分差异相对缩小,但仍然较大;③大部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处于一般协调,人-地协调度呈“橄榄状”分布;④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呈现等级性特征,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而宿迁、淮安等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排名靠后.  相似文献   

8.
靳美娟  屈康庆 《四川环境》2011,30(6):112-115
在探讨城市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宝鸡市区2004~2008年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宝鸡市区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居住条件改善速度较快,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宝鸡市区人居环境的具体...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式系统。本文通过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理论,提出衡量协调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模型——GM(1,N)“协调发展趋势”动态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几年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陕西省绝大多数城市土地城市化落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各城市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2)各城市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主要以拮抗阶段为主,且空间差异显著。(3)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多数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出现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平原为轴带,逐渐向南北方向扩散的趋势。(4)扭转协调程度"中心-外围"发展的现状是实现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南充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对南充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改进对策。采用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等23个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省第二座大城市南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2010年南充城市的生态质量综合值P为0.67,达到Ⅲ级标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状况良好。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激增,南充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表现为:老城区交通拥堵、绿地面积小、建筑屋间距不够,城市环境指数低,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房地产开发占用较多土地,城市原生态的生态-地貌景观被人为过度的破坏与改造,城市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谈绿色住区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住区环境是绿色的,人类的取向与选择是生态的,绿色住区环境设计会使人类 拥有更加美好与广阔的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杨龙誉  程钟  孙燕 《四川环境》2010,29(3):136-139
根据我国工业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4个层次的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住区自然环境、住区生态环境和室内环境,最底层指标有24个。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确定各指标的权值。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监测、调查分析方法,对常州市5个目标小区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测调查分析。最终得出5个小区的评价结果,为城市规划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现状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南充市作为川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中心、科技教育中心以及信息和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构建城郊和谐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充市城市郊区农家乐现状的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家乐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市农家乐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南充段水质监测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南充市2011年~2013年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统计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与综合评价嘉陵江南充段水质污染特征和现状。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内的清泉寺、小渡口和李渡断面总氮含量超标属于地表水Ⅳ类水体,超标倍数年均值分别0.21、0.35、0.37,其他监测项目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均属于轻度污染。彩虹桥断面总氮、总磷、氨氮、CODMn和BOD5含量超过Ⅲ类标准,均在Ⅳ~Ⅴ类范围,属于中度污染。综合分析嘉陵江南充段,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0.38,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属轻度污染。该评价结果能为嘉陵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科学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In the li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has an increasing role to play in addressing people–environment congruity. People–environment congruity refers to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his or her (especiall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idering the match between individual life satisfaction and objective standards of living. Promoting human well-being requires looking beyond singular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and considering people's overall relationship to their environment. This leads us to look at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s the place where people–environment congruity is crucial, and to propose a framework of analyses of the conditions of congruity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in relation to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expression of well-being.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implications of people–environment congruity for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住宅小区建设中产生的噪声污染、扬尘污染、光污染、商铺的污染、室内装修的污染等比较常见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充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级研究,得出南充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19.
李成柱 《四川环境》2002,21(2):81-82
本文分析南充市城区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治饮食娱乐服务业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individual quality of life which has been explored by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takes the stance to investigate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from sociodemographic standpoints. The purpose is to contribute to further research o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by exploring specifically the impact of age,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on overall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in more detail with component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living in apartment buildings in Dhaka, Bangladesh.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a survey of 204 residents living 59 apartment buildings in Dhaka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any 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with age,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of the apartment dwellers. This study also examined if thes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ad a moderator effect on som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Primar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with age,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arried” group was more satisfied than the “Single/Never married” group, senior people tend to be more satisfied than are younger respondents and females were more satisfied than males concerning overall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potential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among households in apartment developments in Dhaka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effective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to create a socially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