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喀斯特山区砷渣堆场污染迁移风险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山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强,污染物在洼地土壤之间可能通过独特的地表与地下二元水文地质结构的贯通互联而发生转移.通过对喀斯特山区砷渣堆场的废渣及受其影响的土壤中砷含量、分布和迁移等进行系统分析表明,降雨淋滤砷渣产生的废液随地表和地下径流远距离迁移影响洼地土壤;pH从渣场经麻厂到屯脚洼地沿迁移路径升高,均值分别为3.3、6...  相似文献   

2.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随水流沿程降解转化,是造成管道腐蚀、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重要原因,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优化排水系统运行、改善管网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污水和沉积物两相污染特性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管道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①常量污染物(如氮、磷、硫)在管道内好氧-厌氧交替的条件下沿程降解释放,微量污染物难以完全降解,多发生形态结构变化或由水相向沉积相中迁移.②管道生物膜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起主导作用,管道内高基质浓度环境和水流冲刷作用为生物膜稳定状态的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污染物迁移过程中,气体的产生受有机物浓度、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及流速的影响,应结合管道内实际污染物的组成情况采用相应的有害气体控制措施.在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模型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现有模型多从生化反应过程和水力学的角度切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渐应用于管道建模,模型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建议今后加强污染物在管道内污水、沉积物、空气三相间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微量污染物的研究应广泛开展;在实际应用中,应在全面分析管道内污染特性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污染物抑制策略,建立符合本地特征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个将空气污染物远距离输送和大气边界层内气相化学反应模式相结合的拉格朗日模式,并应用于华南的酸雨研究.观测的SO_2浓度及硫酸盐浓度与计算结果比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鞍山市典型区域(6个污染源、4个居住区、一个对照点)土壤及大气中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icides,OCPs)的监测,利用逸度及逸度模型的相关概念计算鞍山市有机氯农药类污染物土-气交换的迁移方向及交换通量。OCPs土-气交换现状表明,土壤仍是OCPs主要储存地。各点位检出有机氯农药组分数据为83个,土-气交换通量范围在-28.4~1518 g/(km2·月)之间,其中污染物由空气相向土壤相迁移占比9.6%,其余均呈现由土壤相向空气相迁移;对照点千山只检出两种污染物,通量值只有3.37 g/(km2·月);各点位污染物中,3种六六六(HCHs)交换通量占比最大,占总交换量的43%~95%。  相似文献   

5.
考虑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分析了污染物迁移参数空间变化的结构性与随机性特征,阐述了分析、评价污染物迁移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居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用气质联用技术和热解吸方法研究杭州居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居室空气中共存在256种VOCs,其中31种属于EPA划定的有毒化合物,71种污染物的检出率>50%;芳烃、烷烃、环烷烃和卤代烃四种污染物的化合物数量百分比之和达56.1%,是杭州居室空气中种类最多的污染物;芳烃、萜、酮、卤代烃、烷烃5类污染物的总含量为TVOC的86.3%,是杭州居室空气中最主要的VOCs。  相似文献   

7.
选取汽车内的空气污染状况作为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主要是苯系物及烷烃;车龄影响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通过对车内空气进行交换能使车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植物去除空气污染物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植物去除空气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及机理,主要包括:通过叶表面的气孔和表皮吸收、吸附;植物体内代谢或者分泌酶催化氧化还原进入体内的污染物;通过植物联合根系微生物降解由于干湿沉降进入土壤或者水体中的污染物等.提出了在植物空气去除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在排水沟渠中的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李强坤  胡亚伟  李怀恩 《环境科学》2011,32(5):1273-1278
排水沟渠系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田间产污和外界受纳水体之间的过渡带.通过对排水沟渠系统不同级别排水沟渠间递推关系以及农田排水和非点源污染物在其中迁移转化过程的分析,应用水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污染物迁移转化方程,构建了农田排水及其中非点源污染物在排水沟渠中的一维迁移模型,并对模型求解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以黄河上游青铜峡灌区第...  相似文献   

10.
前言 研究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过程,主要是为了进行河流污染事故预报,预测污水排放口附近污染带的混合情况,探讨混合对整个迁移过程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是:在水中能够均匀地分散开;浮力中性;不产生凝聚、沉积和挥发。河流中大多数污染物都处于溶解状态、胶体状态或可忽略沉速的悬浮状态。因此,这些污染物质点(含有污染物的微小水团)的动力学特性与河流中水质点的特性完全相同,对于研究混合问题,无需考虑该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可以把它看作是某种溶质或被标记的水质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国家对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为准确掌握空气污染的情况,相关部门通过利用空气污染物监测获取大量数据信息、制定大气环境治理方案的方式,多举措做好空气污染物监测工作,全面提高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实效。文章基于空气污染物监测对大气环境治理进行研究,阐述了空气污染物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大气环境治理的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气环境治理措施,以期通过研究为优化空气污染物监测和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半渗透膜采样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MD对亲脂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富集倍数高(105),样品前处理简单,易于保存、携带,重现性好等特点。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相对标准监测方法。可用于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空气、生物、污水处理、海水、沉积物河水、迁移规律以及水动力学模型的工具,进而可直接研究有机污染物有关的生态毒理实验。  相似文献   

13.
王玉珏  赵琪  陈颖  汪诚文 《环境科学》2010,31(2):547-552
采用分析裂解技术模拟砂型铸造过程中原材料的热解过程,并采用GC-FID/MS等对分析裂解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与危险性空气污染物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实际铸造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的对比发现,分析裂解与实际铸造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在种类与构成上都十分相似,主要由苯、甲苯和酚组成.此外,采用分析裂解技术比较不同原材料的空气污染物产生量,可以准确地预测使用不同原材料进行铸造生产时的空气污染物相对变化趋势.分析裂解与实际铸造的空气污染物检测结果均表明,与传统的酚醛树脂黏合剂相比,采用新型的无萘型酚醛树脂黏合剂进行铸造,可减少50%以上的多环芳烃污染物;采用动物蛋白质胶型黏合剂可减少90%以上的危险性空气污染物.与传统的在试验性铸造厂进行小规模实际铸造,并对空气污染物进行检测以获取原材料空气污染物清单的方法相比,分析裂解技术可以更为快速和准确地建立原材料的空气污染物清单,比较不同原材料的空气污染物的相对变化趋势,从而为铸造企业选用合适的清洁原材料以及新型清洁原材料的研究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苯系物污染原位曝气修复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TMVOC软件模拟了苯系物在拟定渗流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污染物运移行为和原位曝气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物衰减过程,确定了最佳曝气流量和所需要的曝气井数量及分布,并对修复效果进行了模拟.模拟显示,泄露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不饱和区的苯系物以竖直迁移为主,同时在毛细作用下横向迁移;在饱和区中以顺水流方向水平迁移为主,同时会溶解进入地下水,污染羽可到达含水层底部.从含水层底部的7个曝气孔同时以12m3/h的速率将空气注入时,只需180d即可完全修复苯系物污染区域.该条件下单井有效修复半径约5m,有效修复范围优于从含水层中部和中下部进行曝气.  相似文献   

15.
1.前言近年来,科学界和公众对酸雨、大气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争论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认识到,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因为它们:①都是全球化学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②都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物的增加有关;③都涉及到大气污染物短距离和长距离迁移中的光化学变化;④都被人们怀疑或认为增加了对森林的负担;⑤都对人类健康、工程材料的腐蚀、文化资源的破坏、大气烟雾的形成以及其它社会问题增加了直接和间接的危险。本文扼要综述了北美和欧洲化学气候引起生物学上的有关变化,并客观地评价了人们对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对森林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砂土中的正十六烷在电动强化微生物作用下的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利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技术修复链烷烃污染土壤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动力学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正十六烷和细菌的迁移,电渗析是其主要作用机理。在1.2V/cm电压梯度下砂土中的正十六烷向阴极迁移速率约为0.7cm/d;电极对污染物、降解菌的迁移作用和电极反应引起的土壤pH变化使得污染物主要在距阳极15cm处被降解,可利用该过程将污染物迁移到规定区域,然后投加高效降解菌进行定点修复。  相似文献   

17.
我国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Pb,Hg,Cd,Cr,As及其化合物)排放量大,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极大威胁人体健康,亟待完善污染防治政策。本文分析了排放这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的重点行业,然后基于行业分析结果,提出我国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的优先控制政策,为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优先控制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第二,制定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放源分类管理;第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第五,提升监管能力;第六,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中渗流与污染物迁移问题,本文以大理冲洪积扇盆地典型层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为例,建立垂向剖面二维层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水文地质数值模型,利用MT3DMS溶质迁移模拟程序模拟分析抽水井抽水率、深度、位置不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抽水率大小对污染物运移速率影响较大,深层抽水井对污染物运移影响较明显,透镜体的存在使污染物出现拖尾现象,弱透水层厚度使污染物运移时间延迟,且降低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物在下包气带饱水条件下迁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物进入饱水的下包气带土层之后,由于其形态和价态变化差异较大,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别,其迁移顺序为Cr_2O_7~(2-)>AsO_2~->>Hg~(2+)>Cd~(2+)>Pb~(2+).不同土质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为:在砂土中迁移最快,亚砂土中次之,亚粘土中最慢.  相似文献   

20.
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研究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治理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对污染物在海洋中迁移转化的研究,没有系统的总结,大部分都是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计算;相关模型大多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无法将其应用于海湾环境容量研究的数值模型计算中。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套能满足海湾环境容量数值模型计算的切实可行的污染物降解模式,并且提出要控制总氮、总磷的理论,应用于厦门湾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