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环境保护立法、政策及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环境维权等活动,实现环境治理和善治。它是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从参与主体看,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要主体;从参与范围和途径看,既有立法、政策、决策制定中的源头式参与,也有法律、政策及决策实施中的过程式参与和监督式参  相似文献   

2.
正一、公众参与的概念汪劲教授认为,在法的意义上,公众一般是指"对决策所涉及的特定利益作出反应的、或与决策的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或团体"。而在环境法律实践中,公众则是指"与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结果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各种主体的统称"。具体来说,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所包含的范围不仅仅是指不特定的公民个人,还包括社会团体、各类专业人士、相关经济利益体,以及与拟议行为有关的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3.
张泽 《环境》2006,(2):62-64
2005年,“环保公众参与”从“社会公共事务公众参与”中被单独列出,并伴随着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风暴、松花江污染等事件而一再占据媒体的头条。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众参与制度,环境法学界的看法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与资源开发活动中,公众应当有权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知悉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和决策信息、表达自身的环境权益诉求、监督开发决策等活动的实施,并在前述知悉、表达、参与决策和监督等权利受到侵害时,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2008,(9):68
人民网 4月26日,国内外官员、学者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了由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主办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会议将就环境信息公开、社区参与与听证会、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督与决策以及公众环保法律诉讼等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05,(5):10-10
最初的公众参与起源于何时、何地似乎无从查证,但环保公众参与恐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人说,发生在美国的“地球日”运动(1970年)可以算是环保公众参与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圆桌话题:环保NGO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来说。公众参与已不是新鲜之事,可以说它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特别是在环保领域。公众参与更是一种对政府行为的有力补充。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在全社会公开征集对《推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的意见便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其中一条就是要鼓励公众参与。 与公众参与几乎是“孪生”关系的非政府组织(NGO)无疑也是影响环保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中国环保领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环保NGO的近况如何?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或应该起到何种作用?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近日。我刊邀请部分NGO代表就环保NGO与公众参与话题进行了座谈,以下是会谈的详细内容(经我刊编辑整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 ,弄清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理论依据 ,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形势 ,探讨进一步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途径就显得很有必要。一、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依据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到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理论 ,但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财产 ,任何人都有权力参与管理。古典经济学认为 ,空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 ,因而视为一种“自由财产”,任何人无需支付代价 ,即可任意占用…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世界环境》2005,(6):5-5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环保非常重要,绝不 能走“过场”。在我们国家发动群 众参与环保并不难,难的是政府如 何看待公众的热情,如何在决策中 接受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即使一时 做不到,也要给公众一个说法。” 广州张楠  相似文献   

10.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实践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扩大并完善公众参与评价方式、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环保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分析,从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拓宽公众参与环保的路径、鼓励壮大民间环保NGO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公众参与环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参与原则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环境信息公开,即每个公民对行政机关所持有的环境信息拥有适当的获得利用权,或者称之为环境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环境决策参与权,即保证给予每个公民参加环境政策决策的机会。最后是当环境或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保证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有的环保公众参与政策,强调权利多,强调义务少,或者偏重权利,忽略义务,久而久之,会将公众导入一个认识和行动的误区,似乎公众参与就是只讲权利。实际上,片面强调权利恰,哈会忽略权利。只有权利和义务健康有机统一,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环保公众参与作出科学规定,公众参与权利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参与才能获得完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的意见".在公共行政层面上,公众参与指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要听取利益受影响人意见的程序和机制.在政治层面上,公众参与意味着决策由权力机构(政府或公共机构)主导演变为公众参与,政府与公众互动、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以及现实依据;并从现实的角度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作用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完善环境立法以及扩展环境知情权等四点进一步促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制度化的必要性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实现过程中,社会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活动,并有义务承担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最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民主是环境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环境法民主化和民主理念规范化的必然产物。作为环境法基本原理和准则之一的环境民主原则,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都有平等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和决策的权利。当前仍有部分学者将环境民主原则等同于“公众参与原则”或者“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环保NGO在我国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日益重视,政府部门开始与公民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寻求合作,对决策系统进一步开放并鼓励和支持公众及社会组织的政策参与。在此背景下,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NGO)愈发崛起,并积极参与行动。本文以我国环保NGO在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参与为主线,分别对我国环保NGO政策参与的理论依据、所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环保NGO参与海洋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上与情     
《环境保护》2007,(7B):87-87
对中国的环保事业而言,政府执法,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三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言者,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第四媒体网络在新闻舆论监督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鉴于此,本刊从本期开始,新增“网上舆情”栏目,刊登与每期内容相关的广大网民的意见,用以加强公众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完整评价体系。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初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初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三同时”验收和环境影响后评估或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等六个评价阶段。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群体、形式及其主要内容等也不尽相同。文章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成果,界定了公众参与的群体,探讨了公众参与形式,程序、介入时机和利益相关者确定方法,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下的公众参与的目的、形式、公众群体、主要内容和要求等。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