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有效引导和管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考虑社会相关性和网络群体间情绪状态转移的不确定性,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情绪传播机制.首先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网络用户群体的社会影响因素,建立未燃-阴燃-燃烧-抑燃-稳定(UDBFS)网络情绪传播模型和考虑干预措施的网络情绪传播模型;然后以新冠肺炎(COVID...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在突发事件下人群情绪感染规律,控制群体情绪危害,根据现实情绪特性,引入接触关系,改进突发事件情绪感染干预模型(SOSPa-SPSOa),完善群体情绪感染机制;运用Matlab软件对改进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并分析模型相关参数对情绪感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消极情绪群体规模增加会提高群体情绪感染时间,但对群体情绪最终平衡状态影响较小;接触感染过程作用效果低于自发感染过程和自发恢复过程;提高自发恢复概率可降低群体情绪感染时间,有利于群体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结伴行为与情绪感染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将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利他性-神经质(OCEAN)模型中的神经质引入易感-感染-易感(SIS)传染病模型,根据行人是否结伴分别构建独立行人与结伴行人的情绪感染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相结合进行疏散仿真模拟;并讨论人员密度、结伴比例、情绪阈值、自衰减速率、亲密度等因素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疏散效率;行人总体疏散时间与密度呈正相关;疏散时间随结伴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结伴比例为0.4~0.6时达到峰值,这种趋势受双重因素的影响;情绪阈值是实现平静情绪与恐慌情绪相互转化的临界值,随着情绪阈值的增大,疏散时间逐渐降低,当情绪阈值超过0.3后,疏散时间的变化趋于平缓;情绪自衰减速率与亲密度是影响情绪衰减的主要因素,情绪自衰减速率越大,亲密度越高,情绪强度的衰减越快,且情绪自衰减速率的影响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安全氛围是近年来安全领域关注的重要概念,对安全氛围的测量是其定量研究的基础。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的初始量表。最后,通过412份有效问卷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最终维度及测量量表,验证了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果表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具有二阶维度结构:管理者关注、监督者态度、工友行为影响、安全意识、安全沟通与参与,其中管理者关注包括管理者态度、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工作环境4个子维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恐慌情绪下行人跨越障碍物时绊倒行为对疏散进程的影响,提出1种多模型耦合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OCEAN模型和SIS模型建立个性化的情绪感染模型,模拟人群中恐慌情绪的动态感染;引入社会力模型中力的作用,判断恐慌行人是否会被障碍物绊倒;讨论情绪阈值、行人密度、可跨越障碍物长度及位置、帮扶阈值等因素对疏散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情绪阈值越高,疏散时间越长,绊倒次数越少;行人密度越高,疏散时间越长,绊倒次数越多;可跨越障碍物长度和位置的变化均会对疏散时间和绊倒次数产生一定影响;帮扶阈值越低,倒地行人的平均恢复时间越短。研究结果以期为后续此类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矿工不安全情绪的产生,提升人因可靠性,系统分析矿工不安全情绪形成因子间的重要程度及层级关系;基于文献和访谈研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12个矿工不安全情绪形成因子;采用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将12个形成因子聚集为强原因、弱原因、强结果和弱结果4个因子集;并进一步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矿工不安全情绪形成因...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行人恐慌情绪对突发事件下群体疏散效率的影响特性,首先,考虑滞留时间、局部密度、行人与出口的距离、周围人员密度以及行人恐慌情绪传播等因素,解析并构建由自恐慌和恐慌传播2部分组成的行人恐慌情绪量化模型,并将其引入社会力模型中进行改进优化;然后,采用与经典现象对比的方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运用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行人在恐慌情形下的疏散运动特性;适度的恐慌情绪,如当恐慌度小于0.3时,可以加快人群的疏散速度;较高的恐慌情绪,如当恐慌值大于0.3时,则会加剧瓶颈现象,出现所谓的“快即是慢”现象,从而降低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讨建筑工人人格特质、情绪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提高建筑工人安全认知能力,以293名一线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场动力理论,构建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3种人格正向预测不安全行为显著;正负性情绪对不安全行为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正性情绪在外倾性-不安全行为和神经质-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负性情绪在责任心-不安全行为和开放性-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人个性化心理特征,溯源工人自身安全问题,为后续开展分类干预管理和矫正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IntroductionDespite inherit dangers of horseback riding (HBR), research on HBR-related injuries is sparse. This study used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1) examine HBR-related injuries trea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ED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2) explore HBR-related injury experi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ders. Method: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data from the Nationwide Emergency Department Sample (NEDS), identifying HBR-related ED visits between 2010 and 2014. Additionally, we conducted 10 phone interviews with active horseback riders to understand their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regarding HBR-related injur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A total of 21,899 ED visits for HBR-related injuries were identified. When weighted, these represented 100,964 ED vis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emales had a consistently higher proportion of ED visits compared to males across the study perio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ED visits being highest in females aged 15–19. Most injuries (85.9%) were treated and released from the ED. Three primary themes were identified as key to the prevention of HBR-related injuries: (1) rider safety (e.g., use of protective equipment), (2) external factors (e.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 and (3) rider and horse interactions (e.g., matching skill level of the rider to the horse). Conclus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HBR-related injuries treated in EDs are prevalent, with female riders aged 15–19 years having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injuries treated in ED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s that not only promote the use of protective equipment, but that also educate horseback riders on horse behavior, the proper handling of horses, and safe rid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是保证项目部人身安全的首要任务,详细介绍了葛洲坝集团吉沙水电站项目部在加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方法和原则,通过采取预防手段,加强了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各类事件达到可控、能控、在控,树立起确保人身安全是安排各项工作的前提,确保人身安全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点,在紧急情况下可起到应急作用,使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是保证项目部人身安全的首要任务,详细介绍了葛洲坝集团吉沙水电站项目部在加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方法和原则,通过采取预防手段,加强了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各类事件达到可控、能控、在控,树立起确保人身安全是安排各项工作的前提,确保人身安全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点,在紧急情况下可起到应急作用,使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2.
为给突发事件下城市群应急医疗床位共享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突发事件下城市群应急医疗床位共享问题,阐述突发事件下城市群应急医疗床位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Multi-Hub理论,建立应急医疗床位在城市群集中的优化网络模型,并分析其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线性回归方法,对多出救点、单个资源、多受灾点的应急医疗床位共享进行优化与讨论,并采用排队分配原则进行应急医疗床位具体去向的落实。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ulti-Hub理论的应急医疗床位区域集中优化模型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线性规划应急医疗床位调配优化模型,对突发事件下城市群应急医疗床位的共享具有优化和指导作用,能够提高突发事件下城市群应急医疗床位共享的效率,排队分配法能够在不超过医院容纳限度的前提下,保障应急救援的有序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目前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与应急处置过程的科学化、可视化,从典型生产安全事故场景的构成以及事故演化过程分析入手,基于目前主流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分析与对比,讨论相关典型场景构建的业务需求、技术路线与关键实现方法,并以某危化品运输槽罐车运输途中火灾爆炸事故场景的构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研究结果可为生产安全领域其他典型事故场景的三维可视化实现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属性权重信息完全未知且决策信息以单值中智集形式给出的多属性群体决策问题,提出1种基于多准则妥协解排序的应急群体决策方法。利用中智熵确定属性权重,基于单值中智数模糊性测度确定专家权重,利用单值中智集加权平均算子集结群体信息;将VIKOR方法扩展到单值中智数环境下,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择优;最后,通过1个应急突发事件案例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预防和控制群体突发事件,研究群体突发事件极端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典型案例分析,从群体突发事件极端化的参与者情绪、围观者行为、信息传播、政府应急水平4个维度中提取14个极端化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首先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类;其次用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进行排序,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构建群体突发事件极端化的影响因素层级结构网络模型.结果 表明,多层递阶的影响因素网络模型可以有效建立群体突发事件极端化的影响结构,其中政府应急水平因素组所占权重最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较为严重,各类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公安消防部队职能进一步拓宽,应急救援和灭火任务日益繁重.笔者在分析当前应急救援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概念,并根据基层公安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以合理建设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套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为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可为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科学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由于天然气管网供气量、用气量变化所导致的天然气供气业务突发事件应对问题,在天然气供气业务突发事件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围绕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应急演练开展针对性研究。结合天然气供气业务资源流向特点,分析可能导致天然气供气业务发生突发事件的3种主控因素,并在研究分析国内外情景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包括情景概要等5个一级要素、19项二级要素为基础的天然气供气业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脚本,为相关企业开展天然气供气业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层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公安消防部队主动拓展职能,承担了灭火之外的,以抢救人民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已成为了我国常态下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本文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应急救援工作建设的实际需要,系统的研究了应急救援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并从人员、装备、组织管理指挥体系和社会救援资源四个方面对基层公安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要素的衡量方法,可对基层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科学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