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跨江大桥的兴建和内河航运需求的增加导致船桥碰撞事故频发。为有效评价大中型水库船桥碰撞风险,首先,构建“人-船-桥-环境-管理”五维动因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各风险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基于五元联系数和集对分析理论建立船桥碰撞风险评价模型,识别导致船桥碰撞风险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各桥区的风险等级及其发展态势;最后,以三峡库区为例,对江津、朝天门、长寿、丰都、忠县、云阳等地的长江大桥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各指标数据以进行实例应用。结果显示:水位、桥梁密度、能见度、水流速度、导航设施、船长超负荷状态及心理素质等指标为影响船桥碰撞风险等级的关键因素;丰都、忠县、江津、朝天门等地长江大桥的风险等级均为较高水平,长寿桥区风险等级为中等水平,云阳县域风险等级为较低水平。此外,五元联系数集对分析模型能够准确评价三峡库区船桥碰撞风险水平,并从同势、均势和反势3方面判别船桥碰撞风险态势,较好地处理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可为其他船桥水域的通航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评价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减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施工安全,提出基于组合赋权和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国家规范和项目资料,初步识别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再利用德尔菲法优化风险因素,建立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组合数有序加权(C-OWA)算子确定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而结合云模型确定风险评价等级;最后,基于某装配式地铁车站项目验证上述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项目评价等级为较低风险,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人员和施工技术的风险等级为中等,在采取安全防控措施时应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3.
在连续弯曲航道航行时,船舶的碰撞风险急剧增加。首先,基于船舶碰撞风险理论构建船舶经过连续弯道时的碰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粗糙集理论、序关系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连续弯曲航道船舶碰撞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计算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将组合权重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所对应的隶属度相结合,得到连续弯曲航道船舶碰撞风险综合评价等级。以东博寮海峡与蓝塘海峡为例,对连续弯曲航道的船舶碰撞风险进行安全评估。结果显示东博寮海峡与蓝塘海峡的船舶碰撞风险处于较高风险等级,与实际风险相接近,这表明RS-G1-Fuzzy(Rough Set theory-G1 method-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模型可准确评价连续弯曲航道船舶碰撞风险水平,有助于制定相关船舶碰撞风险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评价川藏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权模糊物元可拓的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的剖析,并结合川藏铁路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从"人-物-管-环-技"角度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的川藏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熵权法与三角模糊数引入物元可拓学理论,构建了基于熵权-三角模糊组合权重的模糊物元可拓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评价了川藏铁路雅林段6座重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研究表明,该评价模型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川藏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有利于保障川藏铁路隧道工程的高质量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风险评价准确性以有效支撑管道完整性维护,保证油气管道在多管并行敷设下安全运行,提出1种基于博弈论-多维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从并行间距、土壤压实度、土壤导热系数、介质流速、管径、埋深、应急响应时间、上下游截断阀间距等方面建立并行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传统赋权方法的主观性,通过结合熵权法改进层次分析法(AHP),从而确定主客观权重,再经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综合计算指标权重;其次,运用多维云模型理论确定风险等级,通过修正各风险评分项的等级区间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出各级的综合确定度,并进行等级评判;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所评价管段的指标风险处于中等风险水平,风险可接受,管段的整体风险评价结果良好,有利于并行管道安全管理;实例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分析与管理,以人员、管理、材料与技术、设备及环境5个方面为视角筛选出20个二级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绿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粗糙集理论优化的层次分析法耦合熵值法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依据五元联系数的各阶偏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集对势分析,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五元联系数建立绿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结合长沙市某绿色建筑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为较低,评价结果与调研结果一致.评价方法可真实反映绿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提高了绿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精度;评价模型可实现绿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静态与动态评价的有效结合,为类似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加直观地评判金属矿山净化库的防洪能力,从防洪安全角度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净化库防洪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依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和《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选取12个评判指标,构建了防洪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云发生器得出各评价指标的云数字特征参数;选用博弈论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综合云模型得出综合云数字特征参数,根据最大确定度原则得出净化库防洪风险等级.以湘南某金属矿山净化库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权重确定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可以为净化库的安全管理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地对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的施工过程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对该类桥梁的施工提供有效借鉴,提出基于组合赋权的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首先根据该施工技术的工艺特点及相关规范,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1法和C-OWA算子分别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运用最小信息熵原理优化组合赋权,进一步利用三角白化权函数建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确定风险综合评价值,最后依据风险测度界定范围判断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最后,运用此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策略,同时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而为该类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引水明渠的安全运行风险评价对减少和预防其在输水运行过程中的灾害发生、提高其在运营期间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引水明渠在运行期间的风险进行合理赋权和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了多指标参数的明渠运行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主体结构风险、自然风险、水污染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和运行调度风险5个风险因子子系统及20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1和VPRS法分别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结合MIE理论优化指标权重;根据明渠工程的运行特点,选取多层次灰色理论计算引水明渠运行风险值,并根据相关规范和安全风险评价实践确定风险评价等级。将该模型应用于引大入秦工程中,结果表明:采用序关系分析法(G1法)和变精度粗糙集理论(VPRS)并结合最小信息熵原理(MIE)的权重确定方法(G1-VPRS-MIE),不但避免了层次分析法过度依赖专家的主观经验、克服了粗糙集理论在边界刻画的局限性,而且弥补了主观和客观方法相结合的不足;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合理,既能满足所得权重的客观性,也能保证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解释性,同时能够减少单一权重计算的偏差;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对于引水明渠安全运行风险等级的确定较为有效,并得出其风险等级为中等偏高,与实际情况一致。研究成果为引水明渠工程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可为类似气候环境的引水明渠区域规划、设计、施工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评估川藏铁路工程建设的施工风险等级,为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剖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风险评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川藏铁路施工建设中的5座特大桥梁工程和9座超长隧道工程,分析了桥梁隧道建设工程的特征,构建了川藏铁路桥梁工程的17个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隧道工程的20个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对川藏铁路重点桥梁和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价,最后构造BP神经网络模型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验证,以川藏铁路部分重点桥梁工程评分数据和部分重点隧道工程评分数据为训练数据,以剩余评分结果为验证数据,预测桥梁和隧道工程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桥梁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等级的准确率高达98. 82%,BP神经网络对于该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具有适用性;川藏铁路重点桥隧工程项目有50%处于较危险以上,只有20%的工程处于安全级别。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系统地评估桥梁安全状况,提出三标度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的集成评估方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桥梁安全状况的评估指标,进而建立桥梁安全评估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并形成桥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估指标权重。其次,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桥梁安全评估体系进行分层次模糊综合评估。结合模糊加权平均算子和模糊综合评判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桥梁安全状况分值,参照评语集得出桥梁安全等级。最后,将该集成评估方法应用到江坡头大桥工程实例中,评估结果与现行规范一致,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评估高海拔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的安全状况,对后续的运营及维修加固提供可行方案,采用模糊物元可拓理论对高海拔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进行安全预警研究。首先分析混凝土桥梁结构特点及主要病害,结合高海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参考相关规范和高海拔地区桥梁安全事故的调研资料,确定出高海拔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中的“乘法”集成法,将G1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变异系数法确定的客观权重相结合,确定安全预警指标的综合权重;基于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理论建立高海拔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安全预警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桥梁的安全预警级别,判断出桥梁的安全状况,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我国高海拔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进行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输电铁塔基础结构安全评价的文献较少。针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问题,首先,确定了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判断法构建了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模型,详细分析了材料表观、环境及材料等多重指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再用模糊综合判断法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输入铁塔基础结构的表观因素、环境因素及材质因素等,可对其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级评价,确定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证军航空管系统的运行安全,防患于未然,根据模糊物元分析理论,结合军航空管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综合赋权的军航空管系统模糊物元安全评价模型。在该模型中,引入最小鉴别信息(MDI)原理对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所确定的权重进行组合,实现评价指标的综合赋权,进而将计算得到的综合权重用于模糊物元建模及评价。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步骤简单,过程科学合理,并兼顾了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总体反映了军航空管系统的真实安全水平,也为军航空管安全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盾构隧道施工邻近桥梁安全评价,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工程实践,从地质水文条件、盾构施工参数、隧道工程条件、桥梁自身条件和组织管理风险5方面构建涵盖16个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分级标准,提出1套基于集对分析理论(SPA)的安全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各指标等级间的联系度隶属函数,基于G1-CRITIC法确定综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火电厂安全评价中存在的主观性和单一性,首次提出基于3个维度的火电厂安全评价方法.利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得到相对安全度;把影响安全因素的重要参数分为3类,通过无量纲处理得到参数安全度;借助专家打分处理得到潜在安全度.3个维度的原始数据经处理被统一到[0,1]区间,进而通过岭形模糊隶属函数模糊化把最后的安全评价结果映射到危险、较危险、较安全、安全4个评语等级.最后通过某自备电厂不同月份的安全评价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权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诸多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进行评价,从机组、飞机、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拟合权重,建立了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该模型对国内某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认为,该航空公司的安全风险介于高风险与较高风险之间,急需加强安全防范,尤其应该加强飞行机组和飞机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前桥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并不成熟,在分析了桥梁安全综合评价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桥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探讨了应用模糊重心决策法进行桥梁安全综合评价的实现过程,为桥梁安全管理人员和安监部门理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编队内碰撞是编队飞行最大的安全威胁。为解决编队飞行灵活性与编队飞行安全的矛盾,建立了编队内各机碰撞风险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使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了各指标的碰撞权重,实现了编队内各机碰撞的风险评估。以空军航空兵某部一架机型G与一架机型H混合双机编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简便易操作,可提高编队飞行训练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完善工伤保险费率制度,增强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安全分级评价,并以此指导保险费率的制定。阐述了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选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模型,选用模糊评判法构建安全分级评价模型,得出了工程项目安全分级评价等级确定方法。以我国某山区高速公路第二施工现场为例,按照安全分级评价状况确定其工伤保险费率水平。最后分析了安全分级评价对保险费率制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