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城镇化是涉及诸多影响因素的复杂动态过程,而水环境又是城镇化进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南通市城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增强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水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水经济调控能力等有效措施和对策.参13.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重庆直辖市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城镇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依据重庆发展城镇网络的优势,提出了建立新的城镇网络扔基本思路和构想,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柯锐鹏  梅志雄 《生态环境》2010,19(9):2023-2030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建设用地的迅速膨胀和生态景观绿地的急剧减少,最终改变了城市热环境。以广州南部快速发展区为例,基于Landsat6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化及绿地系统的变化情况及其城市地表热场和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城市热场及热岛效应受城市化和绿地退化(以NDVI为表征)影响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广州南部地区的热环境状况与其地形特征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热环境的分布变化与城镇建设用地和NDVI的分布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与NDVI呈现线性负相关,即地表温度随着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大而降低。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绿地退化是导致城市热岛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从生态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构建城市点状绿岛和带状生态廊道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吉林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盐碱荒漠化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了该区盐碱荒漠化现状及其对畜牧业、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造成的严重危害 ,提出了生态工程和政府调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加快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战略意义,分析说明了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成果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以及湖南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对策,即:科学合理规划,制订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改变观念,以研发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速湖南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引入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科技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  相似文献   

6.
天津城市化发展趋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时期天津城市化发展趋向,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工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诸方面,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时,落实“十六大”任务、目标及其要求的行动中,结合省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就湖南农村剩余劳动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不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研究,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国情不同,国外鲜见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跃的地带,又是矛盾多发、尖锐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经济诸多问题。有必要梳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查找研究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贯彻生态文明,指导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当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梳理为3个方面:其一,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区位布局层面快速城镇化地区内涵外延界定,其存在的区内生态、环境、经济问题、以及区际矛盾;其二,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维度、环境维度、经济维度等单一维度、某一方面的研究;其三,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多要素、多维度间耦合关联与协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当前研究存在的3个不足:即单维度研究多、两维度次之,多维度、系统性、多学科研究缺乏;结构、功能构成论研究多,耦合生成内在机理研究少;东部发达地区研究多,中西部加速城镇化地区研究少。基于此,提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研究努力方向,应针对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区域层次界定和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研究重点由单纯注重东部地区状态分析和问题验证,转向东部地区经验借鉴和中西部地区过程监督、指导并重。研究视角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学、地理学等多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借鉴一般性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耦合模式和耦合协同量化测度方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实现农户、企业、政府等主体,产业、生态、环境等政策,科技、制度、信息等要素,土地、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新的斯德哥尔持续城市伙伴关系论坛,通过城市和企业的伙伴关系,将推动可持续性融入城市规划的进程,开始于2000年秋委的这个论坛,标志着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已届30周年,全欧各城市的决策者及其选定的企业界同行将应激参加,论坛将举办的活动各种专题研计会和在线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城镇化可能是最根本、潜在影响最大的因素。文章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城镇化作用于碳排放的效应及其空间尺度差异、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等问题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效应、城镇化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城镇化通过中介变量对碳排放产生的间接效应。但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效应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对城镇化对碳排放产生的间接影响的研究重视不够;现有研究将研究单元视为相互独立且均质的个体空间,普遍忽略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问题。另外,现有研究结果具有尺度依赖性,且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是分层嵌套结构,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空间尺度差异、缺乏多尺度空间的对比研究,对研究区域所具有的分层嵌套结构特征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最后提出应加强城镇化对碳排放作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扩展城市群与县域尺度的研究、城镇化对碳排放作用全效应的系统研究以及空间效应视角下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多尺度空间对比与多尺度空间关联效应研究的建议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地理新的关注点。文章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城市化水平测度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研究。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多见于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Functional Homogenization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Bird Communiti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bstract:  We studied the community richness and dynamics of birds in landscapes recently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to test the prediction that biotic communities living in degraded landscapes are increasingly composed of generalist species. We analyzed bird communities in 657 plots monitored by the French Breeding Bird Survey from 2001 to 2005, accounting for the probability of species detection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e used an independent land-cover program to assess urbanization intensity in each FBBS plot, from 1992 to 2002. We found that urbanization induced community homogenization and that populations of specialist species became increasingly unstable with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Our results emphasize that urbanization has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spatial component of communities and highlight the destabilizing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communities over time.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urbanization may b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in function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at measuring community homogenization is a powerful tool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changes and thus aides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3.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地理新的关注点。文章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城市化水平测度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研究。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多见于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胁迫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甘肃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并呈现出对城市化具有一定影响的特征。目前河西走廊正处于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阶段,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二者的耦合状态有不断减弱的趋势。这也进一步说明,在干旱区,水资源压力随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城市化的发展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水资源压力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关系不断得以磨合,最终将朝着协调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从城镇数量的变化、城镇规模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这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特征和过程,并对其生态环境胁迫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快、程度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胁迫作用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并将这个耦合系统的演化周期分为低级共生、协调发展等4个阶段,根据耦合度为45°时,耦合效果最佳的理论又可将协调发展阶段分为相对协调、最佳协调、低度协调3个状态.1990-2008年陕西省的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生态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模型并实际测算城镇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的污染物产排放变化量,来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边际环境污染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1996-2009年期间,城镇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COD产生量、NH3-N产生量、NOx排放量、CO2排放量、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近年来城镇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城镇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COD和NH3-N排放量由"十五"的增加逐步转为"十一五"的减少;由于城镇生活用煤的减少,城镇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SO2排放量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呈减少趋势。为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应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把握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节奏,促进城镇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城市化格局的单指标和复合指标测度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鄱阳湖区人口、经济、生活、基础设施和综合城市化格局的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人口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率呈现环湖边缘区最大,核心区其次,外围区最小的倒U形式的规律;经济城市化率则呈现边缘区最高,外围区次之,核心区最低的规律;而生活城市化水平呈现核心区最高,边缘区其次,外围区最低的格局。2)随着距鄱阳湖体距离的增加,城市化复合水平呈现依次下降的规律。该结果表明鄱阳湖作为一个特殊地理事物,它的存在对该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