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新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万元产值废气排放、烟尘排放、水耗、废水排放、COD排放等8个指标,建立了各污染物排放及水耗随着行业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结果表明:新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及水耗与行业人均GDP的增长呈幂指数衰减规律,其环境负荷及节能减排潜力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今后新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发展,不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还要在节能减排技术的更新及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上有所突破,研究结果将对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保证环保投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投资中的合适比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991~2000年上海市环境保护投入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之间的关系见下表:1.1991年之前,上海经济发展处于低速阶段,GDP总量和人均GDP处在较低水平,环境保护投入总量很小,1年不到10亿元,占GDP的比例处在小于1%的水平。2.1992年之后,上海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GDP年增长超过14%,1996~2000年GDP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1992年起全市环境保护投入总量开始有了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江苏3个典型的经济发展区域,就区域GDP与污水排放的关系,动态分析区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苏州市经济发达、外资比重高,2005年人均GDP5.38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线性增长;南京市经济较为发达、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高,2005年人均GDP3.71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线性降低;徐州市经济相对欠发达、以煤炭重工业为主,2005年人均GDP1.32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波动状.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和污水排放特点,苏州市水环境保护重点应同时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南京市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徐州市主要应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使各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0~2010年中国资源产出率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实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Chinese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 CEW-MFA)模型,对传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工具进行了补充和拓展.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将中国的RP定义为一组4个指标:直接物质投入(DMI)/GDP、本地物质消耗(DMC)/GDP、物质总循环量(CR)/(CR+DMI)与CR/固体废物总产生量(TG).测算了2000~2010年时间段的物质流及RP指标,并对其中的资源经济产出效率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现阶段的物质代谢总量高,2010年国家的DMI接近120亿t,DMC超过107亿t.中国资源的经济产出效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的GDP/DMI与GDP/DMC分别为2260,2512元/t.循环物质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综合利用率CRR(1)与CRR(2)总体保持上升趋势.CRR(1)从2000年的16%升至2010年的23%,CRR(2)由46.8%升至54.1%.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省1985~2003年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和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对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作相关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经研究发现,云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和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曲线均已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半段,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曲线走势良好;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曲线则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且尚未达到转折点,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将呈上升趋势。但从总体而言,云南省工业环境状况总体上呈逐步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6.
同一条湘江,同一个梦想。到2010年,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将力争3市人均GDP达到3.2万元,成为中西部有重要影响的城市群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到2020年,要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群,3市人均GDP将达到8万元,3市核心群人口达到1000万,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近60年商品材消耗和经济增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彬  蒋有绪  臧润国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07-1917
首次定义和使用了"GDP黄金当量"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新指标。"GDP黄金当量"是指把历年GDP总量按年均汇价和国际黄金市场年均价换算成黄金重量,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绕开纸币的贬值或升值,反映GDP的贵金属本质,把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转变成物物关系分析。研究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分析西南地区1949年以来历年商品材产量、人口数量、GDP总量、GDP黄金当量及其单位木材能耗之间的关系,检验了近现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资源诅咒"和"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结果表明:①1952—2008年GDP总量增长了422倍,人口增长了1倍,GDP黄金当量增加了4.5倍,商品材产量增加了12倍;②商品材产量1997—2000年因天然林保护工程下降了80%,然而2008年的946×104m3又恢复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前的水平,总体上增长趋势未变;③经济发展出现3个GDP黄金当量"平台",目前处在第3个"平台"上,GDP黄金当量和商品材产量仅前20 a成线性相关(P0.01);④商品材产量和人口数量之间线性相关显著(P0.01),GDP黄金当量和人口数量之间非参数相关显著(P=0.005),人均GDP增长了162倍,人均GDP黄金当量只增长了1.5倍,商品材产量和人均GDP(或人均GDP黄金当量)之间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也不存在森林资源诅咒经济增长现象;⑤每万元GDP或每kg GDP黄金当量的商品材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曲线走势,经济发展走过了劳动和森林资源密集型时期。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总量动态平衡前景分析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论文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0年长序列耕地统计、近10多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重点从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及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宏观分析的角度,探讨该区未来10~15年耕地变化趋势及实施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能性。分析表明,长江三角洲耕地面积随人均GDP的增长呈良好的指数减少关系,人均GDP低于12000元/人,经济增长占用耕地的压力较大;人均GDP超过30000元/人时,这种压力将开始显著减缓。现阶段长江三角洲仍处于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压力较大的发展阶段,但已较1995年前明显减轻,估计至2004年前后,该区经济增长对耕地的压力将开始得到缓解。按现有的土地复垦整理补充耕地的投资力度,至2010年耕地面积仍将比1998年减少5.5×104hm2左右,若加大复垦整理的投资力度至现状水平的2倍,则保持耕地数量不减少也是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仅考虑了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忽视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改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当量因子引入到生态足迹模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中,改进后的模型体现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以江苏省丹徒区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应用改进模型计算其2000—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并对其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丹徒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6.870 2 hm2增至2010年的7.576 7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5.296 8 hm2减至2010年的4.998 3 hm2,存在生态赤字,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由2000年的1.573 4 hm2增至2010年的2.578 3 hm2。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根据灰色GM(1,1)模型预测表明,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8.117 0 hm2,2020年将达到11.019 3 hm2;人均生态赤字在2015年扩大到4.671 4 hm2,2020年为7.567 5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2015年达到0.702 3 hm2,2020年为0.336 2 hm2。最后结合丹徒区实际情况,从生态承载力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孟伟 《环境保护》2012,(22):13-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GDP总量达到47.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为代价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矿产资源消耗增长率约为GDP增长率的4倍,单位GDP能耗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十一五"期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28亿元.从污染排放看,目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9倍和8倍.从产出效率看,资源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总体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还是以"高投入、高耗能、高增长、低效益"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造成我国GDP总体效率低下、代价高昂.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泉州市2001年-2011年人均GDP与典型环境质量指标的相关数据,建立不同的泉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其中拟合效果最好的是三次型.三次型曲线的结果显示,泉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未出现典型的倒“U”型,而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N”型,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呈倒“N”型,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不服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6种典型关系.说明政策引导、环境监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但仍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三废”治理投入等方面来遏制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2.
孙钰 《环境保护》2012,(7):16-18
阳春三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今年“两会”期间,提高发展质量、关注环境民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和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GDP增长7.5%强调发展质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7.5%,这是我国GDP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温家宝总理在3月14日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调低中国经济增速到7.5%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00~2010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000年全球平均生产力为衡量标准,核算了2000~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征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由17.69亿gha增加到32.59亿gha,年均增长6.30%; 碳足迹是10年间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类型,由7.42亿gha增加到18.05gha,年均增长9.29%; 耕地足迹的净增幅也较大,由6.78亿gha增加到8.91亿gha; 林地、 草地、 渔业和建设用地足迹的净增幅相对较小. 2000~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40 gha增加到2.43gha,尽管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远超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造成严重的生态赤字,危及我国生态安全. 全国生态足迹的急剧增加主要受人均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驱动,而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均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是我国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国际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也是驱动我国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按照发达国家人均生态足迹的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均生态足迹将进一步快速增长,我国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4.
选择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做为理论基础,利用黑龙江省2000年到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选取人均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三个指标,分别模拟黑龙江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关系曲线,建立模型,分析得出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随经济的增长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又逐渐降低;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好水环境.  相似文献   

15.
顾阿伦  曹纯 《环境保护》2012,(12):70-73
印度是21世纪新兴发展中国家之一,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印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的6%,与其他经济体相比,其人均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2%,美国的8.1%.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增加.2000-2010年印度能源消费量增加了78%,年均增长5.9%,据预测,未来25年能源消耗量仍将以5.2%的速度增加,以支撑经济以年均8%~10%的速度递增.因此,由于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印度国内企业在能效市场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粗放型增长模式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3立方米)的12%;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目前我国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边博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1):42-42,21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到2010年,天津市人均GDP要达到6000美元,反映到能源领域,根据发达国家的以往经验,人均装机应达到1千瓦。作为能源输入型城市,面对化石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GDP增长速度达8.9%。从对GDP的贡献看,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7.2%,而最终消费亦有所提升.达到了4%以上,而外贸对GDP的贡献依然为负.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云南省1985~2003年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以及人均GDP统计数据,分析人均GDP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相关性较好的能耗指标(煤炭消耗量、石油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电力消耗量)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能源消耗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经研究发现,云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类似于EKC的倒U型曲线,且曲线尚未到达转折点,能源消耗量随着经济增长将持续增长。有必要采取有利措施倡导“循环经济”、“绿色GDP”等使曲线走势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十一五"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完成情况"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5年来能耗年均增长10.8%,同期GDP年均增长16.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节能降耗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全市单位GDP能耗2006年下降3.98%,2007年下降4.9%,2008年下降6.85%,2009年下降6.03%,"十一五"前四年累计下降20.07%,下降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