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呼和浩特地区是沙尘暴发生次数比较频繁的地区。通过对近几年呼和浩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及路径的分析,结合路径区域的自然状况、植被情况、气象条件等因素,本文提出了了沙尘暴监测的布点设置方案,为做好呼和浩特区域沙尘暴监测及研究沙尘暴起因和预警、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近地面沙尘暴监测系统对民勤沙尘源区不同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浓度进行了监测,初步分析了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春季最高,为14.61 mg·m-3;夏季逐渐降低,为12.49 mg·m-3;秋季无沙尘暴出现,气溶胶浓度最小;冬季趋于回升,可达9.82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季节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相一致.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浓度表现为强沙尘暴最大,为18.80 mg·m-3;中沙尘暴次之,为13.56 mg·m-3;扬沙浮沉天气较小,只有3.07 mg·m一.随着沙漠向绿洲的过渡,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明显降低,沙漠、绿洲边缘、绿洲3个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依次为21.07 mg·m-3、12.09 mg·m-3、6.49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随观测高度变化遵循幂函数规律,浓度梯度变幅表现为沙尘暴高发季节大于低峰季节,沙尘暴天气大于扬沙浮尘天气,沙漠下垫面大于绿洲下垫面;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在41 m高度处趋于一致,表明沙尘源区的沙尘浓度在约40 m范围内受地面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LD-3K颗粒物浓度监测仪技术参数和工作原理、特点,系统的阐述了LD-3K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在沙尘暴监测中的用运,及该仪器的缺陷。通过对相关系数的检验,本文分析了LD-3K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可行性,并得出了LD-3K颗粒物监测仪可以用于沙尘暴连续监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西部地区特大沙尘暴预警再论和应急监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特别是额济纳地区特定补水环境下特大沙尘暴成因的再次分析,论证了当地生态指标与沙尘暴的关系可以用额济纳河的年水流量与沙尘暴的关系代替的假设,提出并讨论了1998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强沙尘暴的应急监测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5.
范元中 《环保科技》2001,7(4):29-31
首次提出“沙尘暴影响曲线”的概念,该曲线如实记录沙尘暴的走向,可为沙尘暴的监测、报警和预报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沙尘暴应急监测方法研究中,通过对总悬浮颗粒物采样仪器及各种采样参数的研究确定和降尘采样器的研制,制定出沙尘暴应急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EP/TOMS遥感资料分析我国上空沙尘天气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EP/TOMS卫星遥感资料,并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影响我国典型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定义了使用EP/TOMS气溶胶指数定量描述沙尘天气强度的指标体系,并对1998年3-4月间发生的沙尘天气的强度及其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EP/TOMS 气溶胶指数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可以对大规模的沙尘天气进行及时判别、监视,并预报影响范围及传输路径;同时,利用TOMS气溶胶指数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可以半定量化地描述沙尘暴天气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环境污染现状日益严峻的今天,对其监测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在线监测、动态监测以及遥感监测将成为水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首次提出“沙尘暴影响曲线”的概念,该曲线如实记录沙尘暴的走向,可为沙尘暴的监测、报警和预报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处亚洲东部的中国长春,蒙古乌兰巴托和日本鹿儿岛,作为亚洲沙尘暴的地面监测站点,用数码相机全自动定时拍摄记录天空的数字照片,通过分析数字照片数据上像素点的信息和建筑的能见度,来判断沙尘暴事件的发生及强度。对比分析了2005年-2008年冬春季节数字监测数据与NOAA,MT-SAT和Terra,Aqua/MOD IS的卫星遥感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沙尘天气的报道。在监测的图片数据上,持续1-2天的强沙尘暴天气能够被清楚的识别,轻度的沙尘天气与云量较多的天气较难区别。  相似文献   

11.
船舶溢油卫星监测与信息高速公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溢油污染严重威胁海洋环境,建立常规化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并纳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考察了其它船舶溢油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溢油的可能性及在我国目前国力条件下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实现常规监测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在3S技术支持下建立常规化的船舶溢油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沙尘暴资料,讨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频率变化趋势和气候动力因子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利用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大风日数等基本气象资料,建立新的影响沙尘天气的气候影响指数D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影响沙尘暴的动力条件,而且也把影响沙尘暴发生的下垫面稳定情况纳入模型,所模拟的结果更趋近于现实。对各气象站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影响指数D模型与沙尘天气频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部干旱地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定量研究生态环境调控的理论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它们的结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时空变化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以及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处理。本文针对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问题。提出一种RS和GIS支持下的生态环境调控量化研究方法,包括基于RS和GIS的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量化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调控管理模型、调控方案优选与实施。并介绍一个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白衣庵滑坡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Quickbird-2卫星遥感数据对白依庵滑坡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选取321和432波段进行彩色合成,并且与pan波段进行了分辨率融合,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正射校正作为遥感解译底图。从遥感影像上提取了白依庵滑坡的各要素,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危害性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现阶段利用Quickbird-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滑坡研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以及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该系统不但为农业地质环境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标准化、信息化,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也极大提升了农业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结合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实践,本文对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内容、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GI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用现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技术目前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是GIS技术如何与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有机结合;如何有效处理大量观测调查数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GIS制图出图技术如何与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有...  相似文献   

17.
利用遥感技术测算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淹没区各种农业植被的面积。以此为基础数据,采用市场价值、碳税法和替代工程等方法,对工程修建前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淹没区内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每年要产生农产品服务价值2242.38万元,大气组分调节价值556.31万元,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278.8万元,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3711.71万元,涵养水分的价值101.37万元。工程建成后,淹没区内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消失,因此,工程的修建使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减少6890.57万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域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特征,流域规划和管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方法和工具已不能充分满足流域规划和管理的需要.因此本文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流域计算机集成模型系统的概念,探讨了其构成和结构.指出该系统应是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技术、数学模拟和优化等多技术综合集成的系统.最后对其在水库流域水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站空气质量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跟踪研究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村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2008年6月1日─9月30日,利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在线观测仪器,对奥运村站大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加强观测. 结果表明: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站大气中φ(NO2),φ(SO2),ρ(PM2.5)和ρ(PM10)分别比奥运会前(7月1日─8月7日)下降了11.2%,46.7%,57.0%和50.0%;比残奥会后时段(9月20─30日)分别下降了41.7%,31.8%,21.6%和28.6%;与2007年同期相比,奥运会时段的φ(NO2),φ(O3),ρ(PM2.5)和ρ(PM10)分别下降了38.8%,37.2%,42.1%和68.0%;残奥会时段分别下降了17.8%,27.5%,44.0%和64.1%. 除对污染源严格的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外,有利的天气过程也是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