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九株染料脱色菌的脱色特性及其质粒与基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9株染料脱色菌的脱色特性及其质粒的携带情况进行初步的研究,测定和比较了这9株细菌的16Sr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类,经检测的9株细菌均属于肠杆菌科,其中脱色能力较广谱的5株细菌均未检测到质粒的存在,它们在系统分类地位上基本上聚为一类,与埃希氏菌属的大肠埃希氏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另外4株脱色能力单一、仅对三苯基甲烷类染料有较强脱色能力的菌株除一株以外,其它3株均携带有大分子量的质粒,在系统分类地位上也基本聚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3.
4.
不同染料化合物在天然锰矿界面的脱色特性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考察了染料化合物在天然锰矿界面脱色特性,并探讨溶液pH值、环境温度、不 照射及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溶液pH值是影响染料脱色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光照对不同染料化合物脱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颗粒物浓度升高及粒径降低有利于染料脱色,温度升高,直接耐晒红F3B脱色率提高,将不同温度下,该染料脱色率随时间的变化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模拟,再依据阿累尼乌斯方程,求得直接耐晒红F3B在天然 相似文献
5.
一株无色杆菌属菌株对孔雀绿的脱色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孔雀绿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对孔雀绿染料有强脱色能力的菌株MGT3,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的菌株.在振荡培养条件下对该菌株的脱色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T3菌株的最适脱色pH为7,最适脱色温度为30℃,孔雀绿初始浓度小于50 mgL-1时有最佳脱色率,在最适脱色条件下脱色8 h,孔雀绿脱色率可达到90%以上,利用薄层层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孔雀绿脱色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绿在脱色过程中被降解,生成了其他代谢产物.图8表1参26 相似文献
6.
膨胀石墨对活性艳红X-3B染料的吸附脱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膨胀石墨(250 mL/g)为吸附剂,对活性艳红X-3B染料的吸附脱色作用,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膨胀石墨对活性艳红X-3B染料的吸附率高,当膨胀石墨用量适当时,低初始浓度、低pH值有利于活性艳红X-3B染料的吸附脱色,温度高低对活性艳红X-3B染料的吸附脱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无花果曲霉对直接冻黄(G)的脱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无花果曲霉对直接冻黄G进行脱色研究,在搅拌条件下,菌丝球能有效地使直接冻黄G脱色(>90%在24h内)。在限氮培养基中,对影响脱色过程的因素进行了试验。这些因素包括:葡萄糖浓度、酒石酸 铵浓度、原初pH及温度。结果表明:该菌丝球对染料脱色的最佳温度为30℃,最佳pH5.0,培养基成分对脱色也有一定的影响。该菌对染料的脱色酶为组成酶,脱色酶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染料对酶无诱导作用。菌丝球经二次脱色后能重新被利用。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球形红杆菌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作用及其与质粒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研究了光合细菌球形红杆菌在不同条件下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及与质粒的关系。结果表明,球形红杆菌的培养条件对脱色效果有较大的影响,pH在6~9范围内24h脱色率均在85%以上,最适pH稍偏碱为7~9;脱色的最适温度范围较宽,在15℃~40℃之间24h脱色率均在75%以上;氧的存在对脱色是不利的,厌氧条件下的脱色效果远远高于好氧条件下的脱色效果。结果还表明,该菌株质粒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仅有一条质粒带。通过高温吖啶橙处理,消除该菌株的质粒后,该菌株的脱色能力也随之消失,从而证明该菌株的脱色能力是由质粒控制的。 相似文献
9.
曲霉菌丝球HX对偶氮染料的吸附脱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富积和驯化方法选育出的曲霉菌丝球HX对不同种类染料表现出高效吸附性能,可在12h内完全吸附200mg/L的直接染料、分散染料及活性黄X-R的颜色,并且研究了碳源质量浓度、氮源质量浓度、盐度、培养条件及优化条件组合对菌丝球HX吸附活性艳红X-3B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碳源质量浓度的增加,吸附率相应增加,质量浓度为10.0g/L以上时,72h及以上的吸附率大于92.3%;氮源质量浓度高于0.75g/L时对吸附率影响不大;随盐度增加,染料吸附率有所下降.在温度为25~35℃、染料培养基pH为5.0~7.0、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吸附率较高.在所筛选的最佳吸附条件下,菌丝球HX对活性艳红X-3B表现出了更好的吸附效果.图6表3参9 相似文献
10.
黄杆菌ND3菌株的分离和降解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工业污水中分离出高效降解萘的菌株黄杆菌ND3,该菌株还能降解水杨酸,对翔基苯甲和苯乙酸,对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具有抗性,含有一个大质粒。适合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被确定。在最适培养条件下,ND3菌株对萘的降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1.
D201树脂对双组分萘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201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自双组分水溶液中选择吸附分离1-氨基-2-萘酚-4-磺酸(1,2,4-酸)和2-萘酚,考察了溶液pH值、浓度、温度、树脂床高及流速等因素对吸附和分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3—6时,树脂对1,2,4-酸有较高的吸附量及吸附选择性,利于1,2,4-酸与2-萘酚的选择性吸附分离.温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小,等温吸附规律符合Freundlich模型.动态吸附表明,至1,2,4-酸的泄漏点时,吸附流出液中几乎只含2-萘酚,1,2,4-酸被吸附于树脂上.随着树脂床层的增长或初始浓度和流速的减小,都使泄漏点推迟及分离系数提高.载酚酸的树脂柱可用15%质量比的NH4Cl和20%体积比的乙醇混合液定量洗脱1,2,4-酸. 相似文献
12.
采用H2O2-Fe^2 处理3-羟基-2-萘甲酸(简称2,3酸)生产废水,在pH为2.8-2.9(原液),[FeSO4.7H2O]为0.5kg/t废水,[H2O2]为5L/t废水,t为20min,TY国60℃-80℃时,COD去除率可达94%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1,2,4-三氯苯的增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LAE对1,2,4-三氯苯(TCB)的增溶作用。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对增溶作用的影响。比较发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高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原因主要是疏水有机物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中的增溶方式不同造成的。3种表面活性剂对TCB的增溶数据还表明,增港作用不仅在临界胶束浓度(MC)以上发生,而且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亦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源铁、磷对堆肥腐熟的影响及“腐殖酸-Fe-P”复合体的形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产品品质低下的问题,试验以FeCl3和Ca3(PO4)2(干质量比1∶1)混合物分别按10%(处理A)和15%(处理B)的比例添加到堆肥原料中,以未加任何外源物质的处理作为对照,进行添加外源铁、磷是否会促进堆肥腐熟、提高产品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外源铁、磷对堆肥油菜籽(Brassica napus)发芽率指数影响不大,但产品的氮素含量明显提高,分别高于对照1.42%和1.17%;外源铁、磷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分解率分别高于对照处理13%和3.3%;外源铁、磷对堆肥产品腐殖酸结合的Fe含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4.4倍和1.98倍,铁结合的磷含量分别为9.12、5.91g·kg-1,对照处理仅为2.21g·kg-1,并通过相关文献讨论,提出堆肥体中可能形成了"腐殖酸-Fe-P"三元复合体的假设。从作用和成本上来看,处理A的添加比例较处理B合适。 相似文献
15.
外源脱落酸(ABA)增强菹草抗镉(Cd2+)胁迫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等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n crispus)为试验材料,观察4 mg·L-1 Cd2 胁迫条件下外施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菹草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ABA可以明显减轻Cd2 毒害作用,使Cd2 胁迫下菹草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O(-)/(·)2产生速率降低,且以施用2.5~5 μmol·L-1 ABA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磷酸活化活性炭对Cu~(2+)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廉价而高效的吸附材料为目的,研究向日葵秸杆基活性炭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以向日葵秸秆为原料,经H3PO4活化制备活性炭,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溶液pH值为5~6时活性炭对Cu2+的去除效果最好;向50 mL 170 mg·L-1的溶液中加入0.5 g活性炭,温度为45℃、吸附时间为1 h时,对Cu2+的去除率可达98.3%;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描述Cu2+在活性炭上的等温吸附特征,静态吸附容量可达41.03 mg·g-1;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过程,且为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膜扩散为速率控制步骤,离子交换可能在吸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1-(4-(dimethylamino)benzylidene)-5-(2-oxoindolin-3-ylidene) thiocarbohydrazone, a novel isatin derivative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rats. Hepatic damage was induced by administration of CCl4 (1 ml/kg, b.w., p.o.) in combination with liquid paraffin (1:1) as a single dose. The hepatotoxic rats were treated with test compound at doses of 50 or 100 mg/kg for three days and liver damage biomarkers, including activities of serum 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 (SGPT), serum 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 (SGOT),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nd levels of total serum bilirubin (TB) measured in blood sample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reatment with test compound at doses of 50 or 100 mg/kg to hepatotoxic rat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dose-dependent reduction of elevated SGOT, SGPT, ALP activities and TB levels indicating a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that was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iver tissues. The study results confirmed the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1-(4-(dimethylamino)benzylidene)-5-(2-oxoindolin-3-ylidene) thiocarbohydrazone in rats. 相似文献
18.
陈科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2):18-21
介绍苯和苯甲醇在环境友好型催化剂硫酸亚铈的催化下合成二苯甲烷,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该傅克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实验过程简单,无腐蚀,无废水污染.表1,参4. 相似文献
19.
灭幼脲(Ⅲ)在甲醇中的光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研究了灭幼脲(Ⅲ)在甲醇中的光解作用。以氮气和氧气作饱和气体时,灭幼脲(Ⅲ)在甲醇中的光化学反应均表现为一级动力学形式,其速率常数分别为0.118h~(-1)和0.129h~(-1);当光强为0.50和0.62cal/cm~2·min时,其半衰期分别为5.37和4.42h;灭幼脲(Ⅲ)在甲醇中光解的主要产物包括:邻氯苯甲酰胺,N-苯基氨基甲酸甲酯,N-(对氯苯基)氨基甲酸甲酯以及对氯苯基脲等。本文还对灭幼脲(Ⅲ)在甲醇中的光化学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4-(5-(Methylthio)-1,3,4-thiadiazol-2-ylamino)-2-oxo-2H-chromene-3-carbaldehyde (3) and 4-(5-(ethylthio)-1,3,4-thiadiazol-2-ylamino)-2-oxo-2H-chromene-3-carbaldehyde (4) were prepar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newly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I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al data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screened in vitro for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demonstrated moderat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