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滇池水生植被恢复规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了浅水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生态恢复工程物种设计;(2)水生植物群落优化配置设计;(3)水生植物群落区域布置设计。提出滇池先锋植物的种类和建种类,水生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为主,并在滇池草海,外海东西岸对水生植物恢复区进行了区域布置。  相似文献   

2.
多种自然灾害往往对森林、草原等植被造成直接破坏或潜在威胁;另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常常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对植被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对于定量分析灾害损失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森林植被破坏经济损失的评估作一些简要分析。1森林植被破坏的影响 森林植被破坏的直接后果主要反映在资源减少和环境质量变差两方面。1.1对资源的影响 (1)森林生产力下降,甚至森林资源枯竭。 (2)森林释氧量减少,保健功能减弱或消失。 (3)森林景观变差或消失。 (4)多种林下植物减少或…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分类系统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是三峡库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37%,根据设置在库区各县市的81个典型样地和4条样线的调查。结合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库区内现有林林可初步分为2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组,18个群系组,44个群系,102个群丛。  相似文献   

4.
经1998年至1999年多次对英纳河流域植被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调查,并借助于航测地图首次对流域植被覆盖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测量、统计,比较详尽地描述了英纳河流植被状况、演替规律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元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类型调查与恢复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江干热河谷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残存的森林植被寥寥无几,山地严重退化,炎热、干燥的气候,旱涝、风沙灾害已成了元江县及周围山地的严重生态问题。通过对元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类型的调查,提出了植被恢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用罗布麻恢复污染地区盐碱土地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立足于包头西郊生态条件最为恶劣的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尾矿坝,第一热电厂储灰场下游盐碱土地,通过实地调研,实生苗、抗盐碱机理的系统研究,了这一地区用罗布订恢复植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9年南四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1983~2019年全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南四湖优势种数量下降,结构发生改变,耐污种菹草代替不耐污种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成为优势种;2)物种丰富度急剧下降,由74种下降为16种;3)水生植被总面积大幅缩减,挺水植物面积减少93.7%;4)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植被生产力降低。造成这种水生植被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1)湖泊水位波动对植被生长影响显著,2002年的极度干旱压缩了水生植被的生存空间;2)湖泊营养水平变化诱发优势种演变更替;3)人类活动干扰水生植被的生长与分布等。建议控制湖区内不当的人类活动,更好地保护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促进水生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煤矸石山无土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煤矸石山无土植被恢复技术,包括矸石基质改良,迁宜性植物种生长特征评价筛选,建立先锋植物种群的结构配置模式。跟踪观测植被恢复后,植物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时间序列较空间高分辨率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厘清贵州省1990~2015年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宏观动态变化特征,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以Landsat TM、ETM+、OLI和ASTER GDEM为数据源,提取植被盖度、土壤指数、湿度指数和坡度指标,应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得到贵州省3期植被生态环境质量专题图,划分植被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和优劣度。结果表明:25年间,全省植被生态环境质量以"优""良"为主,"中"减少20.18%,"优"增加16.27%,植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全省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呈东南部优于中西部的空间格局;1990、2000和2015各州市的植被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加总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分别为37.1%、21.13%和12.21%,植被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逐期减小。至2015年,六盘水市、毕节市、遵义市和黔西南州植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黔西南州处于全省相对较差水平。未来应加强黔西南和黔中地区植被生态环境治理,尤其要注重对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黔西南州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3S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于地表遥感监测的卫星影像数据浩如烟海,而影像上地表植被长势等隐含信息的提取通常工作量大、耗费时间。论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自动提取地表植被物候信息的方法,主要用于对地表植被生长季及其年内长势进行快速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NDVI序列数据集,构建时间点对的时长跨度与该点对半方差的函数关系。选择东北松嫩平原地区作为重点试验区,计算了该区域1999—2013年地表植被生长季长度和长势特点,并选择东北地区物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农耕作物的生长季持续期在107~126 d左右。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最大误差在5 d值域范围内,沼泽植被在160 d以上(误差10 d左右),草地为120~139 d;2)研究区地表植被的生长盛期峰值出现在第150天前后。结果较为真实、合理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地表植被的物候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西宁盐碱地区高速公路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龙  高航  孙建斌 《交通环保》2004,25(1):22-25
西宁至马场垣高速公路穿越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带。与其他生态脆弱区不同的是,其土壤中盐分的含量非常高,土壤碱性强,它不仅导致植物的生理干旱,还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不良的植被恢复措施也加重其危害程度。为减轻盐碱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筛选适宜植物、农业灌溉、化学及其它措施,可以减轻危害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13.
国外定量评价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植被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项工作对大兴安岭过火后第二年不同类型样地的植被恢复情况,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力求找出森林植物恢复的规律。并对相同植被类型的过火样地与非过火样地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植被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对浑河、太子河上游源头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水资源容量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浑太源区植被生产力较强,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土地实际承载人口数量超标。因此,适当控制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于浑太源头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我国北方少雨地区开展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对于防治林草地土壤旱化和林草植被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4月以来,在上黄生态实验站对多年生人工林林外和林内降水、地表径流、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次降雨林冠层截留量为0.2~6.47mm,为降水量的3.1%~53.3%,截留总量占降水量的16.9%;地表径流量为0.24~1.5mm,是降雨量的1.6%~6.8%;柠条林地土壤剖面水分垂直变化可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年内土壤水分胁迫时,植物通过改变叶的颜色,降低自身的含水率、落叶或产生大量落叶来适应干旱的土壤水环境,但不会死亡。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是指在较长时期内,当根层土壤水分消耗量等于或小于降雨补给量时,所能维持特定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锡林郭勒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1986~2010年气候变化规律,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25年间锡林郭勒草原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率为0.054℃/a;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率为-2.33mm/a。气候变化对NDVI值具有显著影响,且有一定时滞性;植被受降水的影响大于温度;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响应程度较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低。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重论述了道路建设及运营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减少道路交通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人工植被建设,来改变因道路交通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压力,从而达到道路交通与环境相和谐统一。人工植被建设对道路交通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将对其它项目建设带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煤塌陷对地表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采煤塌陷对地表植被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对陕西省神府-东胜补连塔煤矿采煤塌陷区不同塌陷年限(2、7、12、17 a)区域和未塌陷区域(对照)植被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14科39属46种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采煤塌陷对植被种类组成、物种分布有很大影响,导致植物种类显著减少31.03%~44.83%. 塌陷区优势种较对照区有较大变化,优势种由多年生草本植物演变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但是不同塌陷年限区域植物优势种基本稳定,主要为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烛台虫实(Corispermum candelabrum)、刺叶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等. 采煤塌陷导致植株密度显著下降58.62%~68.00%、物种丰富度显著下降17.43%~27.00%、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4.07%~22.76%,但植被盖度差异不显著. 采煤塌陷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塌陷12和17 a样地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塌陷2 a样地显著提高. 群落排序结果表明,物种分布与塌陷有明显相关性. 塌陷区植株密度及其植被组成中多年生草本种数很难恢复到对照区水平,植被恢复进程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