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印度洋中南部长鳍金枪鱼繁殖栖息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3~4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数据,基于反映鱼类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性腺指数(GSI)及其影响因素—表温(SST)、100 m水层的水温(TEMP)及200 m水层的溶解氧浓度(DO),对长鳍金枪鱼繁殖栖息地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温、表层盐度、100 m水层的水温及200 m水层的DO与印度洋中南部长鳍金枪鱼GSI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分别为pGSISST0.55=159.47-12.20SST0.55+0.24SST20.55,pGSISSS0.70=527.22-28.51 SSS0.70+0.39SSS20.70,pGSITEMP0.55=2.25-0.23TEMP0.55-0.01TEMP20.55和pGSIDO0.70=53.71-17.66DO0.70+1.49DO20.70。调查区域长鳍金枪鱼繁殖栖息地指数分布在0.52~0.97之间。自北向南,繁殖栖息地指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5°S以南水域,繁殖栖息地指数基本上维持在0.65以下。本研究为阐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繁殖空间分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3年6~11月东南太平洋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东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钓获率与水温结构因子及钓钩布设深度.结果显示,东南太平洋中国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布设深度主要分布在100~300 m水层(83%).表温(SST)及100~250 m水层的水温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有极显著的关系;275 m水层的水温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存在显著的关系;300 m水层的水温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无显著关系;温跃层厚度及温跃层上下限温差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存在显著关系.大眼金枪鱼在分布上主要以热带水域为主;较浅或较深水层钓获率及高钓获率水温分布范围较窄,而150~250 m水层钓获率及高钓获率水温分布范围相对较宽.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收集了1972~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25'~32°00'N、124°00'E以西)所记载的赤潮事件,基于GIS软件平台,系统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图.分析表明:①近40年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多达174次,暴发面积〉1 000 km2的有25次.赤潮发生核心区集中在...  相似文献   

4.
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120°~128°E,26°~30°N)91个站位赤潮生物物种组成及群落分布,共检出赤潮生物4门30属69种,其中角毛藻属和原多甲藻属种类数占优势.赤潮生物种类数及数量分布由近岸向外海递减且有随水深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高值区为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舟山群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是新的引发赤潮的潜在藻种;南麂列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与往年调查结果相符.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仍然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敏感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3~2014年的MODIS和2009~2014年的CALIOP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32°N~42°N,112°E~121°E)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40°N~50°N,150°E~180°E)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并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年季周期性,在每年的6、7月达到峰值;西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同样具有年季周期性,在每年的8、9月达到峰值;从华北地区到西北太平洋,在5、6月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气溶胶传输通道,高空风场也与之对应;通过对长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时滞相关性分析,发现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滞后其1~2个月的西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有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0.8(通过a=0.05的显著性检验)之间.但其中存在滞后时间短相关系数低的海域,可能是受到洋流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5~2001年7~11月表温数据和生产统计数据,采用GIS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统计软件SPSS 11.0分析了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钓获率与海水表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7月份,81.55%的钓获率分布在表温21~27 ℃范围内;8月份,93.08%的钓获率分布在表温19~28 ℃;9月份,93.06%的钓获率分布在表温18~28 ℃;10月份,76.79%钓获率分布在表温21~27℃;11月份,88.89%钓获率分布在表温21~28 ℃.同时,利用K-S检验可知,以上分析出来的海水表温(SST)范围基本上可以作为各月份形成渔场的适宜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4~2006年期间、每年5月和8月共6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33个站点(38°02′00″~37°20′00″N、119°03′24″~119°31′00″E)的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数量和优势种类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特征。镜检结果表明,6个航次共获得浮游植物52属129种,隶属硅藻、甲藻、金藻和黄藻4门,其中硅藻99种,甲藻25种,金藻3种,黄藻2种。在浮游植物数量组成中,硅藻占绝对优势;5月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为3.74×105/m3,8月平均值为1.17×107/m3。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5月为1.83,8月为2.43。3a期间,5月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逐渐升高。与20世纪90年代同期相比,黄河口附近海域8月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和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均明显升高,5月和8月的优势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该海域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是造成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分析渤、黄海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夏季在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31.19 °N-39.82 °N,118.89 °E-125.65 °E)设50个站位采集水样,研究各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种类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为南黄海最高,北黄海次之,渤海最低,多样性高值区集中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和长江口毗邻海区。研究海域水柱浮游植物丰度为0.01×103~418.2×103 cells/L,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的平均值分别为(14.6±12.8)×103 cells/L、(11.5±14.9)×103 cells/L和(35.7±92.3)×103 cells/L。甲藻和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甲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52.7%、26.4%和77.9%;硅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46.6%、73.1%和22.1%。渤海和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表层及次表层,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中层至底层。  相似文献   

9.
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2006年1~12月份深圳湾浮游植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在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7属34种,主要类群是硅藻,占总种数的52.94%,其次是甲藻,占总种数的29.41%,其他藻类占总种数的17.65%.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波动范围在2.13×106~4.15×106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92×106cells/L,并且在秋季(10月)最高,春季(5月)次之,呈明显的双周期变化特征,平面分布表现为由海湾中部向湾口处递减的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偏低,其中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76~2.52之间,均匀度范围在0.29~0.74之间,反映出种类间个体数分布欠均匀,群落结构稳定性差,优势种优势度明显.研究海区物种丰度整体水平较低,浮游植物物种丰度指数变化范围在0.57~2.17之间,这与深圳湾海域水质污染严重而导致该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有一定关系.研究还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2005年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长江口及毗邻海域(29°30'32°00'N,123°E以西)进行了2个航次的综合调查.2个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345种,包括赤潮种类43种,其中,赤潮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绝对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7月(5.48×104cells·L-1)低于11月(2.70×105 cells·L-1),而叶绿素a平均浓度7月(2.34 mg·m-3)高于11月(1.32 mg·m-3).多样性指数(H)均值7月(1.51)高于11月(0.86),均匀度(J)均值7月(0.59)也高于11月(0.34).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区域特征,其季节变化主要受海区的流系特征、季风、营养盐、悬浮物等因素的制约,周日变化主要与潮汐、温盐跃层等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历史监测数据(1996~2005年)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长期氮磷比失衡导致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要改善海域环境现状,相对于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的输入量,控制输入的营养盐比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川渝地区1960-2006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和美国NOAA Research/ESRL逐月再分析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点相关、合成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夏季降水量EOF分解得出的第一模态占总方差的27.8%,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区域(10°N~16°S,57~77°E)(下称关键区)存在显著相关。合成分析指出关键区海温异常偏暖(冷),对应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少)。通过SVD分解发现,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关键区海温呈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印度洋关键区海温与川西高原和盆地东部夏季降水量呈同位相变化,与盆地中部降水量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12.
We estimated the bi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reshwater fishe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Changes in stream temperatures, flows, and the spatial extent of suitable thermal habitats for fish guilds were modeled for the coterminous U.S. using a range of project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es (GHGs). Based on modeled shifts in available thermal habitat for fish guilds, we estimated potential economic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freshwater recreational fishing using a national-scale economic model of recreational fishing behavior. In gener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ldwater fisheries is projected to contract, being replaced by warm/cool water and high-thermally tolerant, lower recreational priority (i.e., “rough”) fisheries. Changes in thermal habitat suitability become more pronounced under higher emissions scenarios and at later time periods. Under the highest GHG emissions scenario, by year 2100 habitat for coldwater fisheries is projected to decline by roughly 50 % and be largely confined to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western U.S. and very limited areas of New England and the Appalachians. The economic model projects a decline in coldwater fishing days ranging from 1.25 million in 2030 to 6.42 million by 2100 and that the total present value of national economic losses to freshwater recreational fishing from 2009 to 2100 could range from $81 million to $6.4 billion, depending on the emissions scenario and the choice of discount rate.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秦岭南北降水空间分异特征,本文以秦岭山脊线南北22个气象站点2011~2018年间的逐日降水量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风向数据为基础,借助协同克里金插值和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扩散传输模型(HYSPLIT模型)的后向轨迹模式等方法,对秦岭山区降水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水汽轨迹追踪及水汽源地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1)秦岭山区等降水量线南北空间变化格局反映了山地水汽阻隔效应,同时北麓年降水总量空间差异较小,而南麓年降水总量自西向东则有高-低-高的分布特征、空间变异较大;(2)秦岭山区水汽输送路径主要有三条:源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源自西太平洋的东南水汽、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北方极地大陆水汽;(3)夏季的秦岭西部山地对西南水汽的阻隔作用效果大于东部山地作用于东南水汽,而秋季的印度洋水汽输送基本对山脉北麓降水没有显现影响,而西太平洋水汽的输送路径只是向东有所偏移。  相似文献   

14.
翅碱蓬在污染物去除、生态修复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是我国北方退化滩涂湿地修复的重要物种。在翅碱蓬景观生态修复工程前,对其生长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种植成活率,达到预期生态修复效果。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学方法对兴城曹庄海域潮滩沉积物质量因子和重金属污染因子进行空间差值及统计分析,并据此进行了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翅碱蓬中度适宜以上面积高达194.6 ha,其中,中适宜性170.9 ha,高适宜性23.7 ha。利用无人机、GPS方式等开展修复面积、植被生长状况的现场验证,结果表明,翅碱蓬的生长状况与本文翅碱蓬生长适宜性评价结果重合度较好,各区域植被群落结构较稳定,植被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以紫花含笑地理分布点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和气候数据,使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紫花含笑的生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阈值法,将紫花含笑生境分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分析了紫花含笑生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以及人类干扰状况,结果表明:年均降雨量对紫花含笑的分布影响最为重要,地形因子和温度因子对紫花含笑的分布影响相对较小;紫花含笑的生境最适宜区面积为13.7万km2,适宜区为27.0万km2,分布在22°~30°N,107°~120°E之间.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和湖南等5个省是紫花含笑生境最适宜分布区面积最广的地区;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境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9%,大部分适宜生境未得到有效保护;紫花含笑生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内,林地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是各项人类活动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于2013年3月至5月采集了东印度洋南部(10.0°S-4.0°N,83.0°E-102.0°E)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类和细胞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参数。为探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热带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收集整理了该相近区域1960年、2016年的浮游植物数据,综合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50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48属162种,甲藻24属183种,金藻2属4种。生态类型以热带外洋性种、暖水性种为主。优势种组成中硅藻种类占明显优势,如美丽漂流藻Planktoniella formoa、菱形藻Nitschi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佛朗梯形藻Climacodium frauenfeldianum和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甲藻有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 noctiluca和波状新角藻Neoceratium trichoceors。细胞丰度分布不均,调查区东南部细胞丰度较高为140.3×103 cells/m3,低值区的细胞丰度多在103cells/m3,赤道临近水域在104 cells/m3。与60 a前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甲藻和硅藻种类数均有所上升,甲藻种类数均高于硅藻;几次研究均显示硅藻类群是东印度洋海域的优势类群,角毛藻属的优势种类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Long range trans-Pacif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Asian dust aerosol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position of Asian dust aerosols during their trails-Pacific Uansport might cause significant marine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s.However,the knowledge of the trans-Pacific dust transport,deposition,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still poor due to a lack of continuous and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in the Asian subcontinent,the north Pacific Ocean,and North America.The severe Asian dust storm during 6 to 9 April 2001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ans-Pacific dus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using a comprehensive set of observations from satellites,ground-base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aircraft,and surface observation networks.The observa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 outline the general pattern of dust transport,deposition,vertical profile,and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following points were observed(1)the surface dust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dust transport distance from 80°E to 120°W along the transport pathway;(2)the altitude of the dust concentration peak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ransport distance in the north Pacific region;and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ust deposition mainly depended on the trans-Pacific transport route.  相似文献   

18.
夏季风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1961-2002年逐月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夏季80°E~130°E, 0°~35°N区域内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并使用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云南夏季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时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夏季风降水有两支水汽来源,最强一支来自越赤道气流转向后在孟加拉湾北上形成西南水汽输送,其水汽源地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反映南亚季风对云南的影响;另一支为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气流,其源地是西太平洋、南海,反映东亚季风对云南的影响;云南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是南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夏季风水汽通量矢量的第一特征向量分布型大致呈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对应云南夏季降水的一致偏多;水汽通量矢量场第二特征向量的分布大致为气旋式水汽输送,对应云南夏季降水偏少;第三特征向量为气旋式-反气旋式,造成云南夏季降水南北分布差异,反映云南夏季降水的南北差异。第一模态的水汽通量有很强的年际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13~15 a周期较为显著,在年际变化上2~3 a的周期较显著;1960年以来水汽通量呈减少趋势为-0.105 kg(m·s)-1/a。第二模态的水汽通量呈增加趋势,为0.566 kg(m·s)-1/a,在年代际变化上11~15 a周期最为显著,从1970年代中期后水汽通量呈2~3 a的周期振荡。夏季异常旱涝年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的西南水汽输送的强度及位置有关,并且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输送起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演变及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生态评估模型、Fragstats景观格局指数测算平台,运用网格分析法,评估了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演变;利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了二者空间关联性及其时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生境质量整体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8年京津冀北部以及沿海地区生境质量大面积提升;北京-天津都市圈及其南部存在大面积生境质量衰退.京津冀山区景观格局较稳定,东南部城市群景观格局指数值变化显著,景观趋于破碎化.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特征二者具备空间关联性,但相关关系逐渐减弱,以东南部生境质量低值区集聚效应减弱最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可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类似地区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