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佩钦 《生态环境》2003,12(1):33-36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整体上尚未根本好转。湖南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灾害频率和强度提高;不适当的丘岗山地与坡耕地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文章结合已有研究工作,提出了湖南农业生态建设主攻方向和措施。作者认为,(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是综合开发潜力大、人类垦殖活动频繁、环境相对脆弱的丘陵地区。(2)要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在丘岗山区,依据不同自然条件,构建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达到提高生产率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平原湖区调整农业布局,实行避灾减灾种植制度。(3)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无限的,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阐述了进步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功能作用;阐明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新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且相应地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新疆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自学 《农村生态环境》1996,12(1):16-18,23
根据对河西中部荒漠植物的调查,对荒漠植被进行了分类及生态学描述,重点讨论了荒漠植被对改善河西走廊中部农村生态环境的作用,提出了保护和利用荒漠植的措施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的调查,对荒漠植被进行了分类及生态学描述,重点讨论了荒漠植被对改善河西走廊中部农村生态环境的作用,提出了保护和利用荒漠植被的措施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业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又极为密切。因此,在实现农村四化建设的进程中,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防止乡镇企业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艾东  朱道林  赫晓霞 《生态环境》2007,16(1):257-263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或容量是有限的,当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环境容量时,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土地整理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主要根据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的分析框架,运用综合分析法,探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提供基本分析框架。文章提出我国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整理战略措施,建议要积极采取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土地整理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措施,发挥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洞庭湖演变对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湖体演变带来了诸如湖泊效应降低、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流行以及水产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洞庭湖演变对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湖体演变带来了诸如湖泊效应降低、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流行以及水产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郊生态过渡带是一种特殊的过渡类型。以济南市为例,依据生态学原理,在分析了城郊生态过渡带的特点及其环境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设城郊生态园的新型发展模式,促进城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1.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害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损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辨析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矿产资源概况与开发特点,剖析了矿山土地毁损、生态完整性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等主要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与不利影响,并从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健全国家层面的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制定西部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的监测、风险评估、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专项规划,以及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责任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超贤  林瑞如 《生态环境》2004,13(3):459-460
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猪沼果”等生态家园技术模式的推广,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城郊生态过渡带是一种特殊的过渡类型。以济南市为例,依据生态学原理,在分析了城郊生态过渡带的特点及其环境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设城郊生态园的新型发展模式,促进城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轨道交通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目前的交通状况,对促进城市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城市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仅以天津市地铁1号线为例,从施工期的噪声、振动、扬尘、水土流失等和运营期的推动经济发展、缓解地面交通、改善环境质量等若干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地铁工程对城市生态环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体系框架设计是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按照标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由生态环境管理领域和技术内容类别二维构成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框架。体系框架中,领域维包括保护地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沙化与石漠化控制、开发建设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外来物种环境风险管理、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荒漠生态保护、湿地生态保护、内陆水域生态保护、海洋生态保护、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综合17个大类,技术维包括术语、分类与信息、区划、质量、保护与恢复、监测检测、评价和综合8个大类,并就每个大类的相关内容和标准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包括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大方面 ,目前 ,在污染源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情况下 ,实施生态环境监理势在必行。大港区环保局就生态环境监理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江汉平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主导思想。作者强调该问题应从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来考虑,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持续性生态系统的研究是重要的,要结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考虑生态环境战略;分析了这一地区的农业资源发展、水利及农村能源等的优势及问题,并提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木兰县是个半丘陵山区的农业县。该县把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上,并且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概括为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限制人口增长三大任务。把这三大任务具体分解为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牧草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水产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居民区环境保护、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人口增长的控制等11项具体任务。通过实行双向负责,制定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以点带面,全面实行生态环境建设八项制度,深化环境保护工作,取行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受到高度关注,其中厕所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乡村居住环境改造的重点之一.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感染人类,对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危害,因此针对粪便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目前粪便中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核酸检测法...  相似文献   

20.
近四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西北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化,主要表现存:水土流失严重;绿色植被边培植、边破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并遭受污染;大批珍稀动值物种群濒临灭绝。对此现状,我们认为,只有加强领导,强化生态意识,克服短期行为,大力植树种草,增加绿色覆盖,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改善大西北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