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寒娥 《环境》1996,(5):37-37
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更加渴望回归宁静的大自然。生态旅游适时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也同样适用于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态旅游全过程,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游人的环  相似文献   

2.
吴文娟 《环境导报》2003,(14):32-32
抓住幼儿兴趣,探讨水污染问题我们让孩子们在平日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见到的各种水源,把观察的结果通过图画和口述的形式展示出来,再把自己的疑问讲出来。通过老师的演示、观察、讲解,让幼儿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活动由此展开了。结合具体问题开展环保实践活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带领孩子们到公园远足,他们自发地去捡地上的垃圾。在这过程中,他们对环境污染有了初步认知。我们又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垃圾,让他们知道垃圾必须分类。孩子们随即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路边的垃圾筒为何都一样?人们肯…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即将迈入21世纪,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人类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在与大自然的改造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自然同样给予了人类无情的回报:人口爆炸、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人类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存的挑战.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解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明智选择,也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中心工作,然而,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的环境问题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和保护环境,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环境救人     
陈谦 《环境》2008,(6):8
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震惊千里,多少人在瞬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多少人被埋在废墟下面,苦苦支撑,等待救援.人民子弟兵紧急集结奔赴灾区;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搜救,争分夺秒救援幸存者,帮助困守在灾区的人们.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生命,成为迫在眉睫的急务,凝聚着人们的焦虑,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5.
朱岚 《环境导报》2003,(24):56-56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 园内的“快乐农庄”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人工设计的微型自然界,那里种植了各种蔬菜,还饲养了龟、兔、鸡等多种小动物,园内的草地和花草树木也使孩子们更贴近大自然,是幼儿极为喜爱的游戏场所。我们注重让幼儿对这一环境进行探索发现,在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大自然中,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6.
新的化学合成物质层出不穷,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为舒适和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某些化学物质使大自然的一些野生动物发生了令人担忧的生殖异变现象。日本的传播媒介最近连续报道了环境荷尔蒙的问题,介绍由此产生的危害以及一些典型的事例。在东京西部郊外的多摩川中,最近发现在一些雄鲤鱼体内,除了应有的精巢之外还同时长着只有雌鱼才应该有的卵巢。经过调查和分析,认为鲤鱼体内发生的这种生殖异变现象与人类使用的洗涤剂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与人类共存的众多无辜的野生动物,只能以生殖异变为代价,被迫接受和适应遭受人工合成的化…  相似文献   

7.
环境责任理论的背景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必然地与大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人类为了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为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却在无意识中破坏了自然界自身早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工业化以来,人类利用手中的权利挥霍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肆无忌惮地捕捞、放牧、砍伐,原来的绿洲变成荒漠,水不再清、天不再蓝,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整个生境系统。  相似文献   

8.
忠言 《环境》2003,(2):4-5
1960年,福斯特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世界末日:公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敲响了全球环境安全的警钟。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此起彼伏;滥垦滥伐加速热带雨林消失,使“地球之肺”受到损害;臭氧层出现空洞和海平面上升,使人类生存环境出现“天塌地陷”;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正在夺走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物种锐减使人类相依为命的“朋友”越来越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退化,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正在动摇,这种退化与动摇,正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正如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托普费尔所指出的那样,有清晰的迹象表明,环境资源短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可能促成暴力冲突,在未来几十年,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9.
先发展,还是先环境?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众说纷纭,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经济的发展,需要环境付出代价,而且是巨大的代价。代价的由来,一是令自然的环境遭到大范围的破坏;二是在于人们虽然渴望物质的繁荣,却并不情愿为此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在内心里积聚着对于大自然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正>综述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们摆脱了贫困,在世界发展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一页,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然而,伴随着经济上的成功,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出现了环境恶化、能源安全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等影响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11.
人们正切身感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恶劣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范围肆虐,频频造成气候反常甚至灾害天气;淮河水的污染使下游大量人口的饮水和农田灌溉成为困难…… 既然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人类为什么不能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来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呢?事实上人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来治理污染,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看来,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个技术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更多的因素,比如广义的伦理学问题,涉及到人的认识问题,等等。 一些环境伦理学家认为,环境恶化、自然遭到破坏是由于人的骄奢淫逸…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与屋顶花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存于绚丽多姿的自然环境之中 ,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鱼水相依。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市政建设日新月异 ,高层建筑林立 ,道路大量增加 ,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土地硬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可用作绿化的土地正日趋减少 ,原有绿地也不断遭到侵蚀 ,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使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类渴望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更希望在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之余能分享一方绿地 ,欣赏到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但拥挤的人口 ,有限的绿化覆盖率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屋顶绿化或建造屋顶花园这一特有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王伟庆 《环境导报》2003,(24):53-53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人们也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钢筋水泥的包围之中。人们在楼层的通道中奔忙,在电视机或牌桌前消磨时光,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正需要阳光雨露,正需要大自然的抚爱,却整天只是出家门、进校门,背着沉重的书包,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不会飞,只会叫,失去了童真,失去了  相似文献   

14.
姚卫新 《环境导报》2003,(14):14-14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环境意识的基本要素环境意识主要包括认识要素和道德要素两部分。环境意识的认识要素是指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程度。科学的环境意识必须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是能认识到环境是个大系统,人类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二是能认识到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人们必须立即改变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多种危害环境的行为模式。因此,对处于社会不同角色的环境行为个体,探讨影响群体中个人环境行为的各方面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和策略来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不仅在宏观的层面上分析了我国环境管理中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行动现状与不足,还结合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微观的层面上探讨了个人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环保意识、从众心理、习惯)及干预方法(如:环境教育、提示、强化技术、强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国内环境心理学对于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的不足,更好地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确保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的解决,继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的奋斗史可以概括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交流中不断的发展.但人类贪婪的本性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无休无止的掠夺之后.大自然终于忍无可忍,开始了它的复仇计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刘锡才 《环境》1999,(3):43-43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造福子孙,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的继续恶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世界的人们都在采取行动保护人类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龙 《沿海环境》1999,(1):29-32
汹涌的涛涛洪水,伴随着1998年的夏天一同到来,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一座座美丽的城市,乡村,一个个温馨的家园,瞬间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人们用“世纪洪水“,“百年一遇“的字眼来叙述着这场洪灾,被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在世纪末给人留下关于人类生存危机的困惑与思考,人们从自然走进了人类自己所设计的现代文明社会,可大自然给人的并不都是温馨的回报,背离自然盲目索取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2007,(23):71-73
自然与人类本就应当亲如母子,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家对于环保早已不似过去邢般冷漠,只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距离大自然实在有些远.小久以前,往祖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大都会,响起了保护生态,关爱大自然的微弱声音……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哲学和环境哲学视角中的环境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加深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和促使环境资源核算逐渐逼近人们的期望值,本文首先从环境哲学的视角讨论了环境价值的哲学含义然后又从环境哲学的视角对环境价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了初步的评价讨论结果表明,目前人们对环境资源的价值内涵的把握虽然有了质的升华.但仍然是不彻底的;因而必须对环境价值进行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