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驾驶理念的兴起 生态驾驶(eco-driving)是继安全驾驶之后,以适应现代引擎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绿色驾车理念和技能.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促进石油替代和节能降耗成为各国能源政策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升温,西方发达国家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做出承诺,将碳排放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以产业转移带动产业升级 世界性产业转移出现过二轮大规模浪潮. 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再生资源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化肥有机肥补贴政策演变过程及配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发达国家是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较早的国家,化肥等各类农用化学品的持续高投入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出现较早。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重视化肥施用及其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在化肥减量使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化肥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17》显示,1978—2005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本文阐述了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以及生态工业园建设层次,并对循环经济推进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是灾难性和不可逆转的。化学物质安全与控制是当前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国际性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护人类健康,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对化学物质采取了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措施。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欧共体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加强对化学物质管理的环境法规。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兰 《环境保护》2007,(4B):76-7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再生资源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经验,对于加快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檀跃宇 《环境保护》2011,(15):67-69
生于世界性环境危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灾难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欧洲,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酸雨不仅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的高度重视,而且证明了国际集体行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案例解读:日本是一个根据其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适时调整专利策略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其目标是构筑小型专利网的专利战略;70年代至80年代,向自主专利战略过渡;20世纪90年代,其重点放在了促进原创技术的专利战略上;进入21世纪,则是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日本的做法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在大城市核心区焚烧的垃圾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多。丰岛区垃圾站是在东京1 200万密集人口中,昼夜不间断运转的21座大型垃圾焚烧站之一。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垃圾站并没有散发刺鼻的怪味。日本3/4的垃圾是通过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焚烧炉来焚烧的。20世纪90年代,这种垃圾处理方式使日本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循环农业破解农村环保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不干净"的耕地自20世纪70年末以来,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农田里充满了各种污染物。短短几十年来,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工业化农业的迅速发展,严重污染了乡村环境,大大动摇了我国农业的根本。目前,我们化肥用量高达443公斤/公顷,是20世纪50年代的100倍,是发达国家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农药用量达14.4公斤/公顷。再加上工业污染向农田里的排放,全国耕地污染异常严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变化速度很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据统计资料,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从20年代到60年代,年平均增长为2%,到90年代仅增长0.8%,预计到下个世纪的前25年将会保持在0.5%。但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在本世纪内将超过3%,为人口总增长率的2倍,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4.1%。192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仅3.6亿,预计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将达到29亿左右,其中发  相似文献   

13.
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溧阳市1985~2011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SO2、NO2、TSP/PM10作为评价因素,通过计算各评价因素权重分配系数和隶属度,分析了长期空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SP/PM 10为1985年以来溧阳市首要环境空气质量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空气质量主要隶属于一级标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隶属于二级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隶属于三级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主要隶属于二级标准,近几年受TSP/PM1 0因素影响,在三级标准的隶属度有上升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NO 2超越SO2成为继PM 10之后制约空气质量的第2大因素;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规模效应较为显著,技术减排效应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壤污染治理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污染企业由城市内圈迁移到城市外围,大量受污染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直至今日,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严重。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启动土地污染相关立法工作,英国于1974年颁布了《污染控制法》,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荷兰1987年制定了《土壤保护法》等。2016年5月31日,继"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中国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  相似文献   

15.
环境协议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环境协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新举措,它可以避免传统立法举措的局限性,鼓励企业的革新能力及首创精神,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有效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命令和强制性环境法规、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志愿性环境措施。其中命令和强制性环境法规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和80年代的主要环境政策,到了80年代末,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被广泛采纳,而到了90年代,志愿性环境措施成为了环境政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基于志…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5~2007年我国稻田N2O排放通量的田间原位测定资料和国际上其它地区稻田N2O报道结果,对作者建立的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生长季N2O排放估算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持续淹水稻田N2O排放的拟合结果与其他地区淹水稻田N2O通量值相一致. 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拟合值接近于国际上同类研究结果. 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估算模型对田间原位测定资料有很好的适切性. 为了检验模型输入参数的可信度,将本研究建立的有关我国水稻生产的相关资料数据库与以往研究报道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数据库资料表明,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持续淹水稻田占20%~25%,大约75%~80%的稻田采用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 在20世纪80~90年代间,采用持续淹水,淹水-烤田-淹水和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的稻田分别约占12%~16%、 77%和7%~12%. 20世纪50年代水稻生长季平均每季总施氮量为87.49 kg·hm-2,而90年代平均为224.64 kg·hm-2. 其中,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37.4 kg·hm-2增加到了90年代的198.8 kg·hm-2,分别占水稻生长季氮输入总量的43%和88%. 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有机氮的输入量相对比较稳定,平均变幅在45.2~48.2 kg·hm-2之间,随后逐步降低,有机肥料氮占氮输入总量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52%降低到了90年代的9%. 作物残体N输入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9 kg·hm-2增加到了80年代的6.3 kg·hm-2. 20世纪50~70年代水稻生长季氮肥施用量具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而80~90年代间其空间变异较小. 模型验证和输入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我国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稻田N2O直接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环境风险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被发达国家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我国目前也将其作为可能发生事故危险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方某湿排法金矿尾矿库为例,对其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识别,确定了最大可信事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5)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10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2cm)的含量介于59~330ng·g-1 (干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0世纪60~70年代有所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钟奇振 《环境》2003,(3):42-42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技术总体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有20年左右的差距,只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和大型环境检测设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还是一大片的空白,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大型厂90%是引进外国技术设备。专家指出,抓住机遇,争取技术跨越是改变我国环保科技落后现状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0.
国际湿地保护政策及形式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丧失与退化已被公认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本文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国际湿地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湿地开发期,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的政策转型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湿地全面保护期。湿地被围垦、转换为农地是湿地开发期最主要的特质,是导致湿地大量丧失与退化的主要肇因;《湿地公约》的签署标志着国际湿地政策进入转型期阶段,倡导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而美国政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湿地“零净损失”政策目标,成为继《湿地公约》签署后推动全球湿地政策发生深刻改变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标志着国际湿地政策进入全面保护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