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介绍几种新型防雷装置吕世侠雷击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后,200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国使用,对防止雷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雷针能使雷云向其放电,把雷电流引入大地,保护建筑物不受损害。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有...  相似文献   

2.
易燃易爆场所独立避雷针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目前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的实际现状,根据独立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易燃易爆场所独立避雷针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指出独立避雷针应该计算它到被保护建筑物及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和有效保护范围,检测接地电阻值,应具备良好的防腐、焊接效果,该检测方法为各级防雷检测机构或单位自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避雷针单项构件安全评价基础上,对他的保护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雷击危险性进行机理分析,采取一定措施弥补避雷针自身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我队发电房、油库、化验室、爆破材料库、修配间和职工住宅,建在一大片山地上。为了防止雷击,我们在较高的发电房、油库安置了避雷针。接地方式是采用圆筒式单根避雷针单一接地法。安装前考虑到地层是很干燥的黄土层和片化花岗岩,接地电阻难于达到要求,所以采用了粘土、食盐、木炭以解决电阻大的问题。接地装置安好后,经用仪表测定,油库的接地电阻为80欧姆,发电房的接地电阻为38欧姆,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为了解决电阻大的问题,我们对避雷针接地装置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两支避雷针两点接地装置串联法。 安装方法(见图):挖二个深为1.8米,直…  相似文献   

5.
说到雷电,人们知道那是天上的云与云或天上的云与地面间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并伴有强大的电光、声音和高热。人们看到的是极亮的闪电,听到的是隆隆雷声;由于闪电时电压、电流强度极高,所以造成的雷电灾害也十分严重。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防御或减轻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古代无论是建筑中吻兽上用铁丝做成的舌须,还是由塔尖垂下入地的铁链,都可以说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避雷针实际上并不避雷,而是引雷,其科学名词应该称“接闪器”,避雷针不过是传统称呼而已。自1750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应用。避雷针以接闪理论为依据,即把闪电流引下来导入大地,将雷电流消散到大地里面。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并非安上“避雷  相似文献   

6.
避雷针保护范围验算数学模型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针对现有国家标准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确定的问题 ,即多是给予形状上的描述 ,而在实际设计或验算过程中通常计算量很大且重复工作多 ,笔者为应对上述的问题 ,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方法 ,建立了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的数学模型 ,且编制了相应软件。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井站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不可缺少的生产场地,因这些井站绝大部份地理位置都处于山区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一般都在300--600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井站自动化高科技设备、设施也越来越多,如自动化微机记录仪表、自动排污、电子传感设施、通讯程控交换机、数据传输,井站H2S监测、超声波计量等.为了井站这些设备、设施不被雷击,一般在井场都安装了避雷针,同时对各类设备还安装浪涌保护器和接地网等防雷措施.特别是近几年对天然气井站防雷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原来井站安装独立式避雷针已逐步改造为优化式避雷针,由于避雷针安装不规范没起到避雷作用,有的相反起了引雷作用,雷电给天然气开采造成了经济损失影响天然气开采,严重的还会造成爆炸事故,为了避免天然气井站雷击事故的发生,本文针对天然气井站避雷针安装提出几点要求及规范.  相似文献   

8.
对油罐区避雷针的检查和改进余宁江,宁兴国,张鲁军,韩毅勇我场油罐区占地约1500平方米,区内安放汽油罐两个,容量110吨;柴油罐10个,容量400吨。油罐区设置三支避雷针,与罐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在安全检查中,发现三支避雷针不等高...  相似文献   

9.
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山东省青岛市黄岛油库老罐区遭受雷击起火,大火燃烧了五天五夜。在灭火抢险中,有14名消防队员牺牲,66人受伤。另外还有油库职工5人死亡,12人受伤。在救火过程中还烧毁消防车9辆,指挥车1辆,吉普车1辆。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该油库装有避雷针(网),那么,避雷针(网)为什么不起防雷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应用可靠性技术对避雷针(网)进行安全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劳动保护》1997,(9):33-34
雷电灾害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自然灾害,就全球而言它虽属小概率事件,但经常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而防雷减灾已成为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而斗争的组成部分。为减少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不应有的损失,我们在京的22名来自不同科研、设计、大学长期从事防雷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联名撰文,呼吁有关部门从严从快整顿防雷标准、规范和产品市场。一、中国防雷技术的成就应予肯定自从250多年前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防雷体系。如今的避雷针系统已非昔日的简单避雷针,它已成为避雷针(网、…  相似文献   

11.
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1753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中也对此作了重要论证.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事实是,富兰克林发表避雷针理论之后不久,法国一位工程师即按其理论建立了一个避雷针,并且很快发生一次接闪.  相似文献   

12.
导体消雷器     
雷暴的发生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对气象、电力、通讯等部门造成极大的破坏.自1749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最常用的避雷方法是采用避雷针(避雷线)或是对避雷针稍加改进的避雷装置.这些装置是用利用自身的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吸引到自身,代替被保护物受雷击以达到避雷的目的.这种方式尽管方便简单,但存在着一些缺陷:1、保护范围不确定,可有绕击发生.大量的研究及实践证明:一根垂直避雷针无法获及一个十分肯定的保护范围.2、有反击发生.3、有感应过电压.4、有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莫斯科热力工程学研究所主管工程师伊格纳托夫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避雷针。这种避雷针能防止球状闪电的袭击。这项发明已获得专利。球状闪电形似火球 ,体积比足球略小 ,颜色有白、绿、黄、橙之分。它能随气流在低空飘飞 ,从烟囱、窗户、门缝钻入屋内。它有时会一声不响地消失 ,有时会突然爆炸 ,伤及人身。伊格纳托夫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认为 ,球状闪电的核心是一个强磁偶极子。它是由相距很近、等量、磁极相反的运动电荷组成的系统 ,其四周存在着磁场。这种特性使普通避雷针对球状闪电几乎没什么用处。根据上述情况 ,伊格纳托夫在普通避雷…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如何利用折线法和滚球法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 ,并通过分析对比两者的安全性 ,提出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做到安全防雷  相似文献   

15.
自富兰克林通过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以来,避雷针系统(包括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已成为规范化的、普遍采用的防雷手段。近期因翻译IEC防雷标准的需要,几次向国内著名建筑防雷专家王时煦教授请教,使我对国外防雷新技术之一的“消雷工程”有了深度理解。这里试结合科学分析,对近几年在大陆兴起的消雷工程“热”作些冷分析,望能与同行切磋,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一、传统避雷针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并存 1986年在奥尔兰多(Orlando)召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第81技术委员会(IEC/TCgl)会议上提出的建筑物防雷标准(草案)的总则中已将建筑物防雷分成外部防雷保护系统和内部防雷保护系统两部分。前者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等传统的建筑物防雷内容,后者指等电位联结的防雷电电磁脉冲的各项措施,尔后在1992年IEC/TCgl会议上仍保留内、外防雷保护系统观的提法。我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几十年来都是按照常规的防雷方法即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架空避雷线,它已肯定于《建筑物防  相似文献   

16.
避雷器与变压器之间的电气距离越小越好,一路进线者其距离不得超过15m,两路时线者其距离不得超过23m。阀型避雷器应垂直安装,电气连接必须良好、可靠;瓷套应无损坏、保持清洁、密封良好。避雷针的引线截面积要求是:铜线不得小于13mm2,铝线不得不于25mm2。避雷针的接地线的截面积铜线不得小于16mm2,铝线不得小于25mm2,每年的3 ̄10月避雷针应投入运行。在投入运行之前应测量绝缘电阻、泄漏电流和非线性系数;对于无并联电阻的避雷器还应测量工频放电电压。对运行中的阀型避雷器应巡视检查其瓷套有无裂纹、破损、闪络痕迹或严重污染;避雷器上接…  相似文献   

17.
石油天然气井站是天然气开采不可缺少的生产场地,这些井站绝大部分地理位置都处于海拔高度300~6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井站自动化、高科技设备设施越来越多,为了井站这些设备、设施不被雷击,一般在井场都安装了避雷针,对电气设备安装了浪涌保护器,同时对各类设备还作了人工接地等防雷措施.特别是近两年天然气开采行业,对井站防雷设施要求越来越高,花去大量人力和物力,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井站防雷改造工作上,少的几十万元,多的上百万元,已逐步地将原来井站安装的自制独立式避雷针改造成铁塔优化式避雷针.现在井站安装的这些避雷设施,到底起到避雷作用?还存在什么问题?还需不需要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去搞重复防雷?这是天然气开采中的一项重大技术课题.现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同时根据天然气井站雷击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看法,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按照应力、疲劳、锈蚀、腐蚀等失效原理,结合由于雷击所造成的具体事故案例,对避雷针(网)进行失效分析。同时,从“人机环”本质安全化的角度,提出了预防、预控、预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如何改善钻探施工现场的防雷装置,一直是科技界十分关心的。保障作业工人人身安全的问题。过去,钻塔防雷通常使用避雷针,然而在高山地区,避雷针的接地电阻很难达到规定的小于15欧姆的要求。 70年代初,我厅首次使用钻探机场等电位防雷技术,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试验,防雷效果有明显改善,引起探矿界同行的普遍兴趣。但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未能就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影响了这项新技术的推广。 80年代初,我厅第十一地质大队在武汉高压研究所的协勒下,通过大型模拟雷击试验和现场测试,首次测出了钻塔危险电流的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20.
肖惠临 《安全》1999,20(3):15-17
应用可靠技术于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之中,按照应力,疲劳等失效原理,结合由于雷击所造成的具体事故实例,对避雷针进行的失效分析,同时,从“人-机-环境”本经的角度,提出了预防,预控,预测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