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桂林桃花江是风景秀美的漓江的一级支流。近年随着桂林城市经济的发展,桃花江水质逐年恶化。水质的恶化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影响到了江内及江两岸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本文经过一年时间,对桃花江中下游植物资源做了具体调查,结果是:(1)桃花江中下游植物主要有45种,隶属31科,其优势种为构树、水榕、桃金娘、铁芒箕、莽草、芦苇、水蓼、水花生、苦草。(2)岸坡植物、水生植物呈层状分布,可划分为岸生、湿生、挺水、沉水四个植物带。(3)植物群落呈现出“小聚居,大杂居”的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评价了桃花江沿岸植物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2.
微污染地表水的植物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桃花江作为漓江的一级支流,水质逐年恶化,富营养化情况加重.对桃花江内水生植物调查后,选取较常见的水生植物苦草、金鱼藻、黑藻、菹草和菖蒲,将它们栽种到试验用桶中,并用桃花江水培养。试验进行40d后,结果表明,在去除总氮、总磷等方面,金鱼藻和菖蒲的效果较好,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1%和70.2%,对总磷的去除率为93.4%和88.2%,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总氮好,为47.2%~91.1%,而除金鱼藻外其它水生植物对CODCr的去除效果不明显,沉水植物菹草由于较适宜生长在流动水体中,净化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水芹、鱼腥草、香根草及对校园微污染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分析了植物不同部位的氮磷含量分布.结果表明,水芹、鱼腥草和香根草对水中的TN、TP、CODcr和Chla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52.4%~64.3%、46.8%~ 58.4%、69% ~ 84%和48.1% ~60%,经7周净化可使听松湖水质由Ⅳ类水变为Ⅲ类水.组合植物对TN、TP、CODcr和Chla的净化效果相对于单种植物作用均没有显著增加(p>0.05).鱼腥草对水中氮磷的吸收效率最高,香根草次之,水芹最低.3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植株含氮量为根>茎>叶,磷含量为根大于茎叶.  相似文献   

4.
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残体腐解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洱海4种主要挺水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香蒲(Typha latifolia)、水葱(Scirpus validus)和芦苇(Phragnites australis)在水体中的腐解特征. 结果表明:在21 d的腐解试验中,水葱腐解速率最快,茭草和香蒲其次,芦苇最慢; 挺水植物单位干物质TN释放量表现为水葱>茭草≈香蒲>芦苇,TP释放量表现为水葱>茭草>香蒲>芦苇; 4种植物TP释放率均高于TN,腐解出的TP进入水体的比例也明显高于TN. 水体中ρ(TN),ρ(TP)及ρ(CODCr)均在腐解初期(1~3 d)快速上升,pH和ρ(DO)快速下降; 随后,ρ(TN),ρ(TP)及ρ(CODCr)均缓慢下降,pH和ρ(DO)则缓慢回升. 结合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空间分布的调查结果,估算全湖湖滨带4种挺水植物中TN和TP的总质量分别为17.622和2.870 t,其中茭草和香蒲中的TN和TP分别占91%和95%,对茭草和香蒲进行适时、适宜的收割对改善湖滨带的水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颖  何萍  侯利萍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9):1430-1438
为了解海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进而为河流植被修复提供支撑,对河流滨岸带植被入侵物种开展调查,并分析其入侵等级、分布规律及成因. 调查了海河流域九大水系滨岸带402个样地的植物物种信息和主要环境因子,参照《中国入侵植物名录》确定入侵植物名单,根据物种的出现频率和以该物种为优势种的样地所占比例来评价植物入侵等级,并分析物种入侵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海河流域河流滨岸带入侵植物共有48种,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占72.9%,并且以菊科、苋科、禾本科物种数最多. ②Ⅰ级入侵种为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n)、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a)共5个物种,出现频率超过25%;Ⅱ级入侵种为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等共11种;Ⅲ级入侵种共32种. ③各水系平均出现入侵植物23种,其中子牙河水系入侵植物种数最多,为33种;其次为滦河水系,为25种;漳卫河水系最少,为15种. ④海拔和堤外土地类型与植物入侵强度相关性最大,海拔与入侵植物的关系主要通过人口压力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野鸭湖湿地挺水植物磷素截留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琪  李敏  杨航  刘晶晶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8):1874-1881
野鸭湖湿地位于官厅水库上游,在截留养分、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野鸭湖湿地中4种优势挺水植物(茭白、扁秆藨草、香蒲、芦苇)的分布区域研究,分析了植物生物量及养分元素磷含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特征,得到了研究区域内4种挺水植物对磷素截留总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4种优势挺水植物地上部分磷含量为茭白>香蒲>扁秆藨草>芦苇;地下部分磷含量呈现茭白>扁秆藨草>香蒲>芦苇的分布特点;4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磷含量均随生长季节而降低;4种植物的单位面积磷素蓄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茭白>香蒲>扁秆藨草>芦苇的规律,其单位面积蓄积峰值依次为4910、4140、2190和1390g.m-2;研究区域内挺水植物磷素蓄积总量在夏季达到峰值2210.8kg,最小值出现在冬季,为1263.5kg;区域内上、中、下游挺水植物的磷素截留总量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监测,系统分析了青弋江芜湖市段水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水体溶解氧含量较丰富,适合鱼类生长.化学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等已超出Ⅲ类水标准.(2)对单项污染指数(Ii)及综合指数(M)的测算和评价表明青弋江水体水质属重污染,为Ⅳ类水,主要污染因子为TN、CODcr、BOD5、氨氮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污染源控制及加强管理等对青弋江水质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调控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7月对太湖东部湖滨带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和水、底泥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生植物与水质、底质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现有水生植物22种,其中挺水植物6种,浮水植物9种,沉水植物7种,挺水植物优势种为茭草、芦苇和水花生,浮水植物优势种为荇菜、四角野菱、槐叶萍和水鳖,沉水植物优势种为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调查区域内沉水植物生物量均值为1.80 kg/m~2,其中东太湖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生物量最大。透明度与水深的比值、透明度以及底质的物理性状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显著相关,可能是影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在太湖湖滨带水生植物修复工作中,物种选择应以本土物种及耐污种为主,同时加强湖滨带良好生境的营造,为水生植物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湿地植物在河流湖泊中的物理、生化反应机制,应用MIKE21中EcoLab的编辑功能,建立湿地植物的水质模块,将植物的阻流、产氧、耗氧及微生物和植物吸收营养盐过程参与计算中,耦合湿地水动力实现水质模拟.在对妫水河表流湿地调研及监测基础上,建立妫水河下游与三里河的模型,考虑湿地植物类型、分布及水量变化下的植物有效面积等作用,定量研究工程尺度上河流湿地水动力及水质净化效果.计算中采用实测数据率定湿地植物对水质作用的关键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通过模拟,无循环系统对支流三里河及上游调水时,岸带湿地建设后相比建设前,下游出口处氨氮、磷酸盐和总氮的浓度下降了14.29%、 33.33%和20.00%;循环系统运行后,三里河和妫水河上游流量分别增加0.4 m~3·s~(-1),使得部分河段水位抬升,断面平均流速略有增加,三里河和妫水河的有效湿地覆盖率分别增加了144.44%和13.16%,出水口处水质与工程前相比,氨氮、磷酸盐和总氮分别下降了35.71%、 50.00%和46.67%,循环体系的建设加强了湿地净化功能.模型有机地将湿地植物分布融合进模型水质计算中,为河湖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和水利调控等综合措施下的水质响应研究提供了模型方法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的管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浅水湖泊,其东、西太湖两部分的水体状况、水生植被差异甚大。西太湖大部分水域出现严重的藻型富营养化,许多水生植被消失,水质恶化;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沼生植物比例增大,湖泊沼泽化严重。针对东、西太湖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本文提出了对东、西太湖水生植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装置施工和检修中法兰、垫片的更换和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法兰、垫片泄漏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造成的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设计中合理选用管道器材是保证管道和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13.
普光气田高含H2S(13%~18%)和CO2(8%~10%),输送介质对站场及管道的腐蚀问题需从设计、选材、内外防腐、腐蚀监测、控制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确保气田的安全平稳可控进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编制了计算某地理位置、某一天月亮的出升下降时刻和方位、月亮最高高度和某一时刻月亮高度和方位的计算程序 ,并对程序进行了检验。以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三楼实训室的地理坐标 (116°4 7 6 31′E ,39°5 7 0 90′N)为例 ,计算了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2 0 0 2年 12月 30日 9点 5 4分 30秒的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5.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当今社会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对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培养具有高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关键。文中分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实验教学及工程设计环节、实习环节到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砷的污染、检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化学污染物中,砷是最常见、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砷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为了更好地评价砷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介绍了砷污染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标准的检测方法和目前砷污染治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新“轻柴油”产品标准将轻柴油的闪点指标由原来的≥65℃改为≥55℃,由此导致轻柴油的火灾危险类别发生变化,并进而引发原有轻柴油储罐能否安全储存新标准轻柴油的问题。本文就此对国内外有关“轻柴油”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能对我国轻柴油的安全储存提供一些资料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体系中环境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为完善地分析评价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关系,在输入端、输出端物质流规模和结构分析中侧重于物质隐藏流的综合计算,并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沙区域出口与出口物质隐藏流呈逐步上升趋势;南沙区的区内生产过程排放呈现"先降后增、总体递增"的趋势,今后南沙区应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固废和二氧化硫排放的监控.  相似文献   

19.
铅镉胁迫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云南会泽铅锌矿区Cd超累积植物-圆叶无心菜的根际细菌和真菌,对圆叶无心菜的生长和铅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根际真菌(YQ2F-5和YG2F-6)显著增加盆栽圆叶无心菜地上部分的生长,1株根际真菌(YQF-5)显著增加盆栽圆叶无心菜的生物量.根际细菌对盆栽圆叶无心菜的生长和生物量没有影响.接种根际细菌和真菌对盆栽圆叶无心菜Pb和Cd的吸收累积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就2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Cu污染对海草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包括Cu在海草中的积累特性及其影响因素,Cu对海草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海草耐Cu胁迫机制等,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1)加强在Cu或与其他重金属多重胁迫下,Cu在海草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研究,以及Cu在海草亚细胞组分中的化学形态的研究;(2)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探究Cu对海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3)对Cu在海草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上的传递规律进行研究;(4)加强海草耐Cu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