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世界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研究区域,从研究区域的资源价值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选取了5个Ⅰ级指标: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区域规模、交通便利程度,12个Ⅱ级指标:年代久远程度、民俗代表性、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完整性、典型性、观赏性、地域组合、环境容量、通达性与服务中心距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YAAHP软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表明,西递、宏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其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以期达到对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指出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理论研究不足是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制约瓶颈.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剖析了婺源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婺源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几点战略性思考.研究的意义在于,能给今后学界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导向,以期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等软件对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2年系统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且系统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动态演化,可见系统相互影响带动作用增强,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以黟县深冲村为例,首先基于地脉、文脉、市场感应以及竞争替代4个要素分析进行旅游形象总体定位,然后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3个层次进行旅游形象系统策划,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民族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研究和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和解决措施,但这些研究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民族性与乡村性。因此,从这两个民族旅游的特性出发,以云南省西双版纳3个民族旅游村寨(勐景来、傣族园、曼景法)为例,从社区参与层面研究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低碳旅游社区的建设刚刚起步,政府管理层对低碳旅游社区建设的关注和引导还远远不够;在旅游社区中,低碳饮食文化、低碳住宿、低碳交通、低碳购物、低碳旅游活动和娱乐活动、社区能源利用和垃圾处理低碳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构建我国低碳旅游社区,政府应加强引导,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社区的低碳发展;旅游社区必须加强对社区公众低碳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合理开发低碳旅游活动项目,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积极开展低碳娱乐活动,提供低碳饮食条件和大力推广低碳住宿,加大对社区垃圾的处治力度,实现社区资源利用低碳化和能源利用的多元化;旅游者须树立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观念,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旅游行为,维护旅游社区的低碳环境.  相似文献   

7.
蒋昕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669-670,639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重任。湖北省百宝寨拥有良好的山水风光和乡土特色。分析了百宝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例,总结出成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布尔津县禾木村为例,通过测量图瓦妇女的社区旅游参与程度、场所依恋及旅游开发态度,并构建结构方程研究三者间关系.结果表明,禾木村图瓦妇女社区民族旅游参与和地方依恋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场所依恋对社区妇女的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合理科学的开发模式既能够深化旅游开发研究,又能够对旅游开发实践加以正确引导.在解读乡村旅游已有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释了社区-景区共生模式的内涵、演化过程以及模式构成,梳理了社区-景区共生模式的基本运作过程,并对该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生态示范社区的内涵与意义。从广东省某市A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出发,分析了现状社区与生态示范社区之间的差距,分析结果显示A社区的创建基础良好,大部分指标均已达到生态示范社区的考核要求。随后针对现状社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该社区创建生态示范社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业高速背景下,探究所辖子区域旅游经济演化情况及联系强度,对指导区域旅游发展布局有实践意义。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贵州省旅游经济联系结构日趋合理,打破了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单一增长极,出现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新的增长极。(2)核心城市持续增多,区域旅游发展由单极化向多级化演变,核心城市逐渐从贵阳市逐渐扩展至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3)整体旅游经济网络逐渐由松散关系向紧密关系迈进。核心城市呈现出“三足鼎立、五强矗立、七区联合”的演进趋势。边缘城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涉旅项目投入,逐渐消解其边缘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永嘉县楠溪江流域是典型的“耕读文化”分布区,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流域内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开发方式单一、开发效益较低。其中有管理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和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将地方旅游资源转换为具体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较好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耕读文化”的抽象性、隐含性及具体存在形式的零散性,开发时比其它旅游资源的难度更大。基于楠溪江旅游开发这一核心问题,从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角度探讨了楠溪江“耕读文化”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从目前我国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来看,模糊评价法是较先进的方法。长春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体现在生态旅游、殖民遗迹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汽车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等方面。采用单体总量、储量、储量丰度、优良级单体数量、优良级单体储量、优良级单体品质等6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长春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拟合曲线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为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借助EXCEL和SPSS软件系统对开封市2003—2011年旅游经济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拟合曲线图。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与生活垃圾排放量出现典型的"倒U型",而生活污水排放量仍然呈现波动趋势,未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开封市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制定一系列措施,实现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对张家界市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分析计算,说明旅游产业集群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互动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多种因素对社区充分参与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宏村等四个乡村旅游地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归属、利益分配、效益认同、组织需求、政策支持、参与能力等六个因素是居民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归属感是居民社区参与的首要影响因素;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应从制度上肃清障碍、提供合理的参与渠道、开展必要的居民培训,居民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意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西递、宏村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网络游记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特征。结果发现:(1)旅游地意象系统表征包括服务意象、文化意象、地方意象、景观意象和情感意象5个维度,西递与宏村具有差异性;意象元素感知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感知高频词频数呈“长尾”分布特征;意象要素感知西递的古建筑景观表达和历史性呈现较明显,宏村的水韵表达和古韵呈现较明显。(2)游客积极倾向和乐观评价整体不高,非肯定性情感评价不低,积极情绪占比宏村略高于西递,中性情绪占比西递略高于宏村,消极情绪占比宏村明显高于西递。(3)整体意象表现主题同质化程度高,可归纳为本真性意象、商业性意象以及休闲性意象。  相似文献   

19.
社区与生态旅游区的关系对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以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从地理依存、经济依存和文化依存三个方面梳理了社区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关系.在分析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深挖社区文化内涵和健全完善合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流和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旅游流量对增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旅游经济强度增强又会带来更多的旅游转移流量。以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丝绸之路沿线省区转移为例,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1998—2007年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丝绸之路沿线省区转移规模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向陕西转移流量最大,其次为新疆,甘肃最小;转移客流量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强相关关系;北京转移入境旅游流对丝绸之路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为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