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熊灵  邵蕾  谭秀杰 《环境保护》2012,(24):67-68
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环境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尽管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发达国家试图借助气候变化问题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发展,已经酝酿或拟定了碳关税、碳标签、碳认证、航空减排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海岸带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状况,发掘我国海岸带蓝碳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力,分析了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及保护恢复情况,阐述了海岸带蓝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响应机制,论述了我国海岸带蓝碳发展面临的形势及管理需求。最后,提出了我国海岸带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建议,即推进海岸带蓝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我国海岸带蓝碳的系统性监测,积极开展受损蓝碳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的研究,加强海岸带蓝碳保护与修复的公众参与度,增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2022年4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近期至21世纪末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或2℃以内均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峰等关键结论。这些结论既对各国采取积极碳减排行动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发展中大国形成压力。中国应结合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分析《报告》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潜在影响,为中国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I0002-I0002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在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也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推动机动车减污降碳工作是助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构建全面科学的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评价体系和量化方法,是科学有效开展机动车减污降碳工作的重要前提.全面综述现有大气减污降碳协同性评价和综合环境效益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聚焦机动车排放特征,系统梳理机动车协同减排评价关键指标,并从健康暴露成本、气候变化影响成本和污染物治理成本这3个方面综述政策效果的量化方法,可为相关减排政策的制定、方案的组合选取及其效果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未来机动车协同减排评估研究应加快建立统一指标体系、深入分析环境效益的空间分布、重点关注机动车电动化导致的污染转移问题和探究极端天气的气候变化成本量化方法 .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现行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不足,明确了未来中国运用财政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的重点措施,具体为:创新财政投入政策,适时开征碳税,探索建立"碳预算",建立减缓碳排放的市场化机制,制定应对碳关税的战略措施,完善其他绿色税收政策,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碳中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总量快速增长,伴随着深度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贸易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陆表形成严重的空间位移。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分析国际贸易主题下碳中和相关文献,揭示国际贸易“碳中和”研究动向。研究发现:(1)温室气体在全球范围时空演变,使跨区域、多尺度的全球碳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与低价值链产业转移至各发展中国家,以生产者责任划分的碳核算原则不再适用于国际贸易合作。(2)进出口贸易逐渐成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动力,全球碳治理应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区域一体化,全球气候政策设计应遵守国际碳市场公平性底线,不断优化碳排放量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模拟全球碳减排预期效果。重点提高产业部门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及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多种手段改变生态系统的增汇减碳能力。新兴经济体在承接发达国家技术援助同时,应重点关注本国能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运用经济政策与金融工具促进本国的气候变化投融资产业发展。全球碳治理应更加注重公平性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差异,利用多样的碳治理工具与协商合作方式,促使更多国家参与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的碳治理模式。(3)中国亟待通过国内多产业、多部门的增汇减排与国际碳减排、碳中和实践,健全碳市场机制,提高碳治理水平,为国际碳治理合作提供“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为了搞清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状况,以1990年和2000年为例,对系统周年内碳的吸收、排放、固定和转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框图。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吸收量分别为89.7%和91.0%、9.12%和7.83%及1.18%和1.16%。说明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气候变化后,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量均大于排放量,对大气CO2浓度而言,不是源而是汇。  相似文献   

9.
《环境工程》2015,33(1):150-153
为了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积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刻不容缓。排污权交易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深入研究排污权交易理论以及对比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方法基础上,结合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国内构建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是早期启动碳排放交易的实施国,也是最早启动国家级碳市场的亚洲国家。在法律层面,哈国通过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环境问题某些立法修正案》与《国家生态法》共同奠定了哈国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基础,并将碳市场确立为该国重要的温室气体控排政策工具。在具体运行机制方面,哈国碳市场经历了二年期的制度改革后,采取了企业自愿选择配额分配方法的制度,配额总量设定、覆盖范围、MRV制度与履约管理更加健全,控排对象也变革为排放设施层面。  相似文献   

11.
碳定价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等措施。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发展节奏,但是中国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积极推进战略提升与政策强化。本研究构建并运用"碳定价机制模型"模拟涵盖不同主体范围及政策组合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情况,分析评估碳减排效果及经济影响,为丰富完善我国实现碳达峰的政策工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广州环境科学》2007,22(2):12-12
根据4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碳排放增加、温室效应以及气候变暖等问题。论文在分析森林碳汇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当下森林碳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及保护制度,建立碳贸易市场,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森林碳汇经济的发展,增加固碳减少CO2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和短寿命气候污染物,减少甲烷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甲烷排放大国,甲烷人为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农业和废弃物处理三大领域。目前,我国甲烷减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仍然存在甲烷排放监管制度工具较少,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应尽快制定甲烷国家行动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法,明确甲烷排放控制部门职责并构建多元治理协同机制,充实甲烷排放监管制度工具,完善甲烷排放技术标准和控制措施,优化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健全甲烷排放控制的法律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征收碳税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税征收对中国宏观经济、节约能源和抑制CO2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征收低税率的国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低税率的碳税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极为有限,但对减缓CO2排放增长具有明显的刺激效果.为逐步形成中国的碳税税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设计出中国碳税征收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通常有两方面的措施和行动:减缓和适应。减缓偏重于影响气候系统,阻碍变化进程和幅度;适应则是要控制气候变化的风险,减轻不利影响。目前,通过《京都议定书》的谈判、生效和执行,人类在减缓方面已经做了一定工作。然而,气候、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惯性决定了即使全球21世纪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实质性的减少。气候变暖及其不利影响仍将会持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这就给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极大的适应压力。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1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碳中和的目的、本质和进展分析入手,提出了在实现碳中和问题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陈长虹  王冰妍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682-686,689
为了研究中国能源政策对减少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以及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附加效应,以上海为例,采用MARKAL模型对基础情景和能源政策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能源环境政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附加效应。结果显示,实施能源政策后,上海市的SO_2、PM_(10)。排放量均有大幅度降低,并可明显减缓CO_2排放的增长速度。2000~2020年,SO_2排放量将基本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CO_2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将由基础情景下的2.7%减小到能源政策情景下的1.1%~1.2%。  相似文献   

19.
财政资金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完善的财政政策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先决条件。本文结合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支持现状、重点行业领域转型路径与存在的问题,基于政府转移支付视角,提出四川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财政政策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带动引导作用,包括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支出结构、加强政府部门经费保障、加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重点技术投入;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绩效;建立多元化支持方式,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产业基金,加强财政与绿色金融合作,优化价格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20.
田晨 《世界环境》2007,(6):40-42
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44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正在改变我们的环境。世界范围内气温每年都在升高,北极冰川正在渐渐融化,突如其来的洪水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由化石燃料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带来越来越多的灾难,欧洲许多政府、企业、民间组织都把气候变化视为当前最为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并为减缓气候变化积极行动。伦敦市政府已经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设定了他们雄心勃勃的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