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聚乙二醇(PEG)进行冷热循环处理时,其超分子结构会发生某种相变,从而改变宏观性质而具有特殊的蓄热调温性能。PEG的相变温度随聚合度变化而变化,在服装应用方面一般采用30~35℃,接近于体温的PEG。以PEG作为相变材料用不同方式添加到纺织材料上,可以使织物具有双向调温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微胶囊相变材料在防护服装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研究开发了微胶囊相变材料(Microcapsu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MPCMs)在热调节防护服装上的应用技术.由于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能够在一种狭窄明确的温度范围,即通常所说的相变范围内改变其相态(从固态到液态或从液态到固态),以潜热的形式吸收、贮存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在发生相变的同时,材料的温度保持不变.当PCMs密封于直径几微米的微胶囊中,得到MPCMs.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应用于服装时,在微胶囊内密封的PCMs材料可以使皮肤对外界温度的变化产生交互感应或响应,因此可减缓温度的变化,有助于保持恒定的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3.
温控相变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于某种需要,人们必须在超出人体所能耐受的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工作,如在炼钢车间炼钢,在高寒地区勘探、采油和野外值勤。为了完成预定任务,也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免受恶劣环境的伤害,就必须对人体进行相应的隔热防护,即在外界温度过高时阻止热量传入,外界温度过低时阻止体热散失,从而使人体体表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护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防护材料的绝热程度。常见于人体隔热防护的材料是棉絮或纤维绒,提高其绝热性的方法主要是增大厚度和减少密度(增加空气含量),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其重大缺陷:厚度的增加会使穿着者活动的自由度减小,不利于其顺利完成作业;材料中所能捕获的空气体积也是有限制的,材料的自重、穿着时外界给予它的压力都是制约其空气含量的因素。因此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取得材料绝热能力的突破。温控相变材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来的,近年来倍受关注并已开始应于高低温环境中的人体防护。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人是一个恒温的生物体,人体的核心温度一般保持在37℃左右,偏离该温度轻则会使人感觉不舒适,重则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在人类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外界环境的温度大多和人体所需要的温度范围不一致。冬天,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低可达-30℃~-40℃。在一些需要低温的工厂,例如冷库等.也  相似文献   

5.
所谓体温调节,指的是在环境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体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的调节来保持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从而实现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服装材料性能对人体皮肤的热调节功能产生影响。它对人的工作效率和服装穿着舒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极少处于稳定的环境中,而是处于在各种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出入各种环境条件的动态中,了解服装材料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可以使民众知道如何获得较好的着装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微乳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制备了石蜡-饱和盐溶液的油包水型微乳相变材料.探究乳化剂种类对液滴直径分布、流变特性及黏温曲线的影响,并重点关注KNO3、NaNO3、NaSO4饱和盐溶液对微乳相变材料热容的影响规律.同时,借助导热仪测定微乳相变材料的热扩散速率,并进一步得到材料的导热系数.此外,为提高微乳相变材料导热性能,对比了添加导热油后的导热性能.结果表明:Span-80作为表面活性剂时,黏度下降较为明显;而Triton(曲拉通)作为表面活性剂时,温度超过75℃黏度才出现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规律归因于材料自身的剪切变稀行为.在40~90℃温度区间内,相变材料的最大热容为182 kJ/kg,是相同条件下水介质的4.3倍.添加导热油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50℃时导热系数由0.233 W/(m·K)提高至0.456 W/(m·K),当温度升至60℃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相变调温防护服的阻燃性能,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系统开展阻燃型相变微胶囊涂层织物的制备与阻燃性能研究。选取2种相变温度的相变微胶囊、2种阻燃基布,利用干法涂层工艺制备相变微胶囊涂层织物;选取2种阻燃剂,以45%和75%的比例涂覆在相变微胶囊涂层的表面,制成16种阻燃型相变微胶囊涂层织物。基于锥形量热仪进行涂层织物阻燃性能测试,分析阻燃剂对涂层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阻燃整理的涂层织物相比,有机硅阻燃剂涂层织物的总热释放量平均下降42.22%,磷氮型阻燃剂涂层织物的总热释放量平均下降25.07%,并且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加,总热释放量呈下降趋势。另外,有机硅型阻燃剂明显降低了热释放速率与总热释放量,而磷氮型阻燃剂有效地延长了织物开始释放热量的时间和热释放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因此,2种阻燃剂从不同角度优化了相变微胶囊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提高了相变调温防护服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闫超 《安防科技》2010,(5):49-52
本文致力于近年来国内外防火材料的研究,找出其研究特点和研究方向,以期对我国的防火材料的研究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服装保暖材料是影响服装防寒性能的决定因素,不少中外学者对服装保暖材料都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笔者曾在“浅谈科学穿衣”一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服装保暖材料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服装保暖材料的相继问世,人们着装观念不断变化,对服装保暖材料的研究和认识也有所深化和提高。本文重点对影响材料保暖的因素及服装保暖材料研究的途径进行探讨。1含气量和导热系数对材料保暖性的影响纤维是热的不良导体,然而空气的热传导率比纤维更小,大约只有棉花的1/3,羊毛和睛纶的1/2。表1是空气、水分和各种纤维的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10.
依据蒸汽相变促进细颗粒凝并长大的机理及典型的湿法烟气脱硫(WFGD)工艺特征,提出脱硫塔出口设置蒸汽相变室,以建立细颗粒凝结长大所需要的过饱和环境,进而提高WFGD系统对细颗粒的脱除效率.综合WFGD系统的腐蚀机理及水汽不易在低表面能材料表面凝结的特性,提出采用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低表面能材料作为凝结室的内壁面或壁面衬...  相似文献   

11.
生化防护服材料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当前各国的生化防护服材料发展进行了分析,比较了涤层织物、多层复合膜材料、活性炭纤雏、球形炭粘附和粉末炭浸渍等不同技术途径制备防毒服的优缺点,并提出人们对透气防毒服生理舒适性和耐受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电加热原理,研制了一种加热服装,由背心、电池和加热载体三部分组成,可遥控操作不同的发热功率,全功率发热时间大于3h,衣内表面温度不低于50℃。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防静电无尘服的种类与应用,以电子工业防静电无尘服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功能特点,并论述了其作为功能性防护服的一个重要分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软质防弹材料发展非常迅猛,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软质防弹材料的防弹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防弹装备设计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5.
防护服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综述了防护服装的需求和分类,分析了防护服装的组成部件和面料层次设计,以阻燃隔热防护服中常用功能材料为例详细分析了纤维性能。并论述了未来防护服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 非典"防护服材料的技术性能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国内外医用防护服的现状分析1.1国外医用防护服的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对医用防护服装进行了较多的系统研究,并根据不同需要,制定了相应标准。这样,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配备相应的防护服装。出于对艾滋病毒、肝炎病毒以及其它一些威胁生命的传染病的关心,细菌和病毒防护纺织材料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阻隔织物、层压或涂层织物以及带有复杂的共聚物提取物质涂层的非制造织物,都在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用于医院以及医疗人员、急救单位如救护车、消防人员以及警察使用防护服装的抗菌整理技术也日臻成熟。在这一领域中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是…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防护人体免遭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辐射防护服装的应用及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电磁辐射防护的背景入手,阐述了电磁辐射防护服的防护原理研究进展,介绍了电磁辐射防护服装的应用以及屏蔽效能测试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电磁辐射防护服装今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材料阻燃灰理论的分析和阻燃试验,确定了兼具抗芥子气渗透性能和阻燃性能时,消防员防生化服装面料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shows the problem of clogg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arameters of filtering materials used in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f airflow resistance changes during the depositing of dust inside the filtering material are presented. The configuration of layers differing in mass per unit area and the number of layer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each configuration, the clogging abilities and the changes of airflow resistance as a reason of loading with dust were assessed. The analysis of tested materials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used in filtering equipment and the clogging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lter should have a layered structure and that the outer layer should be made of a nonwoven of relatively high surface d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