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内涝风险识别、预警及韧性评估是补齐城市安全风险短板的关键。在简单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概况性评述和深入分析,发现由暴雨预报转向风险预警的研究程度还需要深入,韧性评估技术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仍存在争议,难以精准服务城市内涝防御和城市安全应急管理。在未来发展趋势上,要进一步加强基于暴雨-内涝-灾损过程的风险感知、“数据+模型”双驱动下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考虑内涝灾害保险的韧性评估等技术攻关,为城市安全、城市韧性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刘辉  程振超  王丹 《灾害学》2023,(2):25-30
基于城市韧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城市消防韧性评价的评价对象及指标体系框架,明确了城市消防韧性的内涵。通过火灾风险评估和城市灾害韧性研究,从宏观城市尺度围绕抵抗、恢复和适应特征深入分析影响城市消防韧性的因素,探讨了城市区域特征、火灾防范水平以及医疗、灭火救援能力等因素对抵抗、恢复特征的影响。在适应特征方面,创新性地引入学习力指标并结合国家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创新力指标,构建了在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力下11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城市消防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市消防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和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春发  吴嘉平 《灾害学》2006,21(2):13-16
随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中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该系列问题虽然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城市环境系统十分复杂,常规的城市环境研究手段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所以至今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从而能为城市环境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构成,介绍了建立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关键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4.
针对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对城市的功能影响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以及对于城市综合灾害防御和防灾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存在不足,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多层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和判断矩阵,实现了多层次、多因素的评估需求。研究根据城市安全韧性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评估指标的层级架构并计算其权重。运用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某特大城市开展案例研究,并针对其薄弱环节提出提升措施和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 在总结各种地震人员死亡方法的基础上,对城市地震时人员伤亡的预测进行了研究,并以百万人口的城市为例,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人员伤亡的概率。由于资料和认识的不完备,本文的结果,只是一种估计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灾害易损性及其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灾害给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分析易损性的维度和时空性,并在总结多因子复合函数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易损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的城市系统的内部特征,从人口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社会易损性和生态环境易损性4个方面建立适合城市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框架;探讨了包括人口迁入率和经济密度等11个城市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最后指出城市灾害易损性研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亮  李一  鲍艳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6):145-148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地震、火灾、风灾、地质破坏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灾害,城市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的类型。充分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城市灾害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辅助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土-结构相互作用和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密集分布建筑之间及其与复杂场地环境之间在地震时的相互作用效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在常规的地震响应分析中忽略城市建筑群之间及其与复杂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论文首先描述了场地-城市效应的由来,然后按分析模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指标四部分分别总结归纳了场地-城市效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已有研究表明:场地-城市效应能显著改变场地土的地震动特性,从而进一步影响城市密集结构的地震响应,其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场地-城市效应主要受到城市密度、结构动力特性和分布形式、土-结构刚度比等因素的影响;而针对材料非线性、地震动空间效应以及考虑地下结构影响的场地-城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建议了相关的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及输水通道建设研究——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市作为典型的水源单一型城市,难以有效应对主水源的突发性污染事故。通过对国内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南京市应急预测需水量为依据,对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进行了研究,并以规划的应急备用水源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输水通道。这一研究有利于提高南京市的应急供水保障水平,同时可供国内相关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开发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巨灾学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郭增建  秦保燕 《灾害学》1991,6(4):24-25
巨灾学是研究巨大灾害的成因、预报和对策的学科。一次巨灾可破坏一群城市,并使各城市互救困难,因之损失极大。就这个意义来说,巨灾学与城市防灾关系密切。本文拟对巨灾学作一简介,并重点讨论它与城市防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丁建伟 《灾害学》1993,8(3):90-9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然而,城市灾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城市的减灾防灾。本文在阐述城市灾害类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貌环境致灾性评价:—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承泰 《灾害学》1992,7(4):18-22
以重庆为实例,探讨了评价城市地貌环境致灾性的意义和方法,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参数的选取和量化、评价等级的划分等,并对重庆城市地貌环境的致灾性作了尝试性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地面沉降灾害及其防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天津市1966年到1992年共计26a的精密水准资料,划分为7期,作出相应年代的地面沉降速率图,深入研究地面沉降灾害的特征,揭示了天津外环线以内市区地面沉降从60年代开始出现至80年代末,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1985年以后天津市开展了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以后,沉降灾害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显示了防治城市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复合工程系统灾害反应分析与系统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灾工程研究正在循着结构、系统、复合工程系统的轨迹向前迈进。本文综述了复合工程系统灾害反应分析方法与灾场系统控制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复合工程系统地震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这一方向近期内的可能进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震害时空序列的展开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介绍城市地震灾害的主体,震害的特征及按时间、空间序列的发展过程。城市震害是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并且多种灾害在时空序列上都有发生、发展和延续的过程。通过对以往几次城市地震灾害的现象的研究、展示其在时空序列的分布规律,力求找到各种灾害与抗震救灾活动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曲华  况明生  姜世龙  孙秀峰 《灾害学》2005,20(2):106-109
洪涝灾害是重庆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制约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洪涝灾害的特点,总结了历年来的洪涝灾害及造成的损失,最后针对洪涝灾害的特点提出建立重庆市洪涝灾害管理系统,并对该系统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系统抗灾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晔  张红军 《灾害学》2004,19(4):77-82
在总结城市交通系统抗灾变问题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城市交通抗灾变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并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西沿江重镇洪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令锋 《灾害学》1997,12(4):75-79
阐述了广西沿江重镇洪灾的主要特点:暴雨强度大、洪水灾发性强、抗灾能力低,探讨了致灾的成因;指出了防洪减灾的主要对策是强调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建立全流域综合防洪体系及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吉夔  李远志 《灾害学》2001,16(4):49-52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加之,许多城市都处在地震的易发多发地带,地震对许多城市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震灾害避难疏散的经验与教训表明 ,城市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 ;防灾公园是减灾功能特别强的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规划建设新的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公园的综合防灾减灾功能。发生城市突发事件时 ,防灾公园可以用作紧急避难所、灾害对策据点。防灾公园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功能、防灾减灾功能、情报收集与传递功能、医疗与救护功能、运输基地功能等。强化防灾公园减灾功能的主要措施是广泛采用高新科学技术 ,并对防灾公园系统实施综合性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