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人均GDP泰尔指数和集中指数,测度甘南州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集中程度,从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要素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15个单项指标构建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界面,对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100个区(市、县)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测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运用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03—2015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空间极化演变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水平变化大于生活水平变化,生产水平的差异和空间极化呈减小趋势,生活水平的差异和极化呈微弱增大趋势;从分区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差异表现为区内差异,空间极化现象减弱。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中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内蒙古101个旗、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GDP产值和人均GDP数值,探讨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两个时段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十分显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扩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这种时空差异与内蒙古各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策略、人力资源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安徽省市域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具有一定跨度的典型年份人均GDP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安徽省市级单元的经济发展分布空间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全省Moran’s I指数为0.11,经济上存在较弱的正空间自相关,经济发展呈多种类型,市域间有差异,呈现局部经济区化的雏形。根据人均GDP指标,结合空间自相关系数,将安徽省市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5类:集聚发展型、极核发展型、集中贫困型、贫困核型、一般发展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县域为研究基础,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纯收入作为评价指标,以滇中城市群4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eoda和Arc GIS等分析技术及空间统计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群2002—2011年的经济时空差异格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全局演变和局部演变的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呈现以昆明为中心,以昆明—曲靖、昆明—玉溪、昆明—楚雄为轴线,呈放射状发展模式,带动滇中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贫困的演变特征与形成机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滇西边境山区56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获取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县域贫困程度在空间上显著正相关,且关联性逐年增强;县域贫困程度的空间差异逐年减小。(2)研究区域呈现出中部以低高、高低为主,四周以低低、高高为主的空间集聚分布,贫困程度的空间异质性显著。(3)空间相邻地区贫困程度减轻1个单位,能促使本地区贫困程度减轻0. 9397个单位。(4)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对贫困程度的减轻有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公路网密度、旅游收入对贫困程度的减轻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聊城市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选取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9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聊城市8县(市、区)分为先进、中等和落后3个类型,确定了莘县和冠县2个重点扶贫县,对其空间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1995-2011年人均GDP数据,采用极比指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及区间关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不均衡性减弱;区域经济整体关联性和区域间相互作用逐年增强.研究成果对客观认识云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历程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熵权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现实水平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整体发展态势良好。(2)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东北地区次之,中西部地区较落后。(3)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要素使用效率、产业结构、城乡发展差距和人均GDP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因素。各地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障碍因素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48个县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吉林省的县域经济格局总体上缺乏稳定性,热点区域由东部沿边向中部长吉演变,空间演化规律性和延续性不强,形态分布的内在联系和结构特征不明显,空间集聚度较低,随机性特征和不均衡现象突出,提出协调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1-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生源地统计信息,通过GIS可视化方法,对生源地在甘肃省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生源地在甘肃省的分布格局;运用计量地理方法,分别计算学生人数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等级相关系数.总体上,生源地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分析了不同类型样本的等级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等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总量稳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以后该省GDP占全国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名列前茅。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总体经济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差异内涵出发,根据基尼系数和R/S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趋势预测,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人均GDP作为变量指标,运用锡尔系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1999年以来宁蒙沿黄地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上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上宁蒙沿黄地带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在扩大,空间上内蒙古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高于宁夏沿黄地区。从锡尔系数分解来看,地带内差距总体大于地带间差距,是宁蒙沿黄区域差距扩大的主要构成因素。研究认为,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区位、产业结构和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在校中学生人数9个指标绘制出18个图表,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失衡情况,总结失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探讨失衡的原因,然后通过政府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政策、分类指导,以加快云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整合数据包络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徐州都市圈碳排放高效率县域集中分布于京沪铁路沿线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特征,低效率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都市圈的西南部,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相似,且碳排放效率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强于集中度,产业调整应以合理化与高级化为目标。由于徐州都市圈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耦合协调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应区别对待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地市州为基本经济单元,以1999年主要相对指标为依据,通过综合值测算法,将全省划分为四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四类地区平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简要分析了各类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方向;以1999年、1978年各地市州GDP为例,对比分析了四川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1 -2009年湖北能源消费总量规模、人均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效率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结构趋于优化,能源消费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费规模和年均增长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各地区人均能源消费均有所增长,能源消费效率显著提高,但增长或提高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全省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效率的空间格局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北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明显低于鄂中广大地区,鄂西南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城市能源消费效率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变化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效率变化以及能源消费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