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中亚细亚古生代沉积含油气的问题是于1931年在克什图特-扎乌兰这个小地方(泽拉夫尚山脉)首次发现了与志留纪岩石有关的富油标志而提出的。在此基础上,1934年И.М.Губкин考虑到古生界可能含有油气,于是提出了研究古生界的问题。后来,随着新的事实不断出现,对此问题许多研究者作过多次阐述,其中有些研究者引证了令人信服的事实来论证古生界含有油气,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断然否定中生代前的地层含有油气的可能性,而且认为,无论是在天山还是在整个中亚细亚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正> 自从实施深海钻探计划期间在开放海洋发现静海相以来,对黑色页岩成因的讨论又出现了高潮。也许正是由于中生代黑色页岩在现存的海洋盆地和出露于地表的海相地层中均有产出,所以它们便成为近几年讨论的主题。虽然在现代海洋盆地中缺乏古生代沉积,但早古生代黑色页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使得对其研究等于、或在某些方面超过较其年轻的地层:  相似文献   

3.
在西西伯利亚地台广泛分布的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发现了20多个油、气藏。研究表明,烃流并非来自这些岩石,而是来自其上形成的三叠系-下侏罗统裂隙-洞穴-岩溶风化壳。在风化岩石中,石灰岩和白云岩对寻找油、气最有意义。含油气碳酸盐风化壳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受构造因素的控制。洞穴充填物的成分如何与油气储集性质的优劣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 丹池盆地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在加里东构造层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狭长型沉积盆地。在盆地内发育曾被人们称为“南丹型”的台盆相沉积。 由于该盆地泥盆系地层的典型性,且其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前人已在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矿源层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相对而言,对地层的沉积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方面的研究很薄弱。本文从沉积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方面重点对丹池盆地上泥盆统地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正> 长期油气勘探的实践证明,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石油和热解天然气在我国当前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我国海相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在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积极倡议下,出版了本专辑。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孟州市石庄位于济源盆地东南缘,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中生代经历了长期陆相湖盆沉积阶段,岩石中有机物含量高.所以该区中生界地层一直作为煤系地层并进行了煤矿资源的勘查工作.本文通过对中生界上三叠统谭庄组的灰黑色岩系取样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上三叠统谭庄组为一套含生油岩地层,是济源盆地东侧生油区.在具备一定的运移、储集及盖层等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资源.为今后在河南西北济源盆地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量第四纪钻孔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南北平原在基底构造和地层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第四纪的三角洲北部是一个巨大的沉积盆地。新第三系沉积地层可达一千多米 ,而此时南部却是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火成岩、碳酸岩和沉积岩组成的台地 ,第三系沉积地层几乎缺失。然而 ,第四系地层厚度在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地的分布已经持平 ,且地层最厚处已转移到长江口崇明岛一带 ,全新统地层更有继承此演化特征。这表明了本区沉降中心从北部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 ,反映了南部基底构造在第四纪以来有明显下沉的迹象 ,是长江主河道南迁的主要地质引力。由于大量全新世沉积堆积在崇明岛前缘的沉降中心 ,重力压实作用导致该中心前部出现“泥火山” ,周围地层变形明显。本研究提出在长江河口区进行大型桥遂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上述由基底改造沉降和重力沉降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 业已查明,全球范围内的汞矿化基本上分布在三个汞矿带:地中海汞矿带,太平洋汞矿带和中亚汞矿带。前两个汞矿带位于阿尔卑斯期和中生代的褶皱区,而第三个汞矿带的形成则与中亚褶皱带古生代构造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关。 据(1946)计算,全部汞矿床中的含汞量仅占地壳总汞量的0.02%左右。近20年来对金属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矿床中含汞量的广泛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地质体中富集有可观数量的汞,虽然它们的总含汞量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的计算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汞都可顺便回收,而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所研究的矿区分布在昂农-图林带中。该带位于阿金斯克地块西部的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南亚带。该区有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10.
<正> 据报道,在苏联西西伯利亚发现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取名为巴热诺夫油气聚集区。苏联官方估计该油田的储量为6190亿吨,油田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 虽然1965年以来就知道该区有沥青质页岩矿床,但只是最近苏联地质学家才得以确定这种页岩是富油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钻孔资料表明,浙江西北部长兴、湖州等地,地质层体结构相当复杂,古生代和中生代地质构造特征与邻区苏南、皖南明显一致,是中生代以来推覆构造强烈活动区。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寿昌地区位于寿昌—马剑火山构造洼地中段(图1),西至田坂村,东至儒源, 南至童家,北至石马头,总面积约500km~2,是浙西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发育的典型地区。 寿昌—马剑火山构造洼地,是燕山运动早期在区域复式背斜隆起基础上因断陷作用而形成的火山岩盆地。东南是金衢盆地和浦江盆地,多以断裂为界;北西为桐庐—淳安复式向斜,亦多以断裂为界;南西和北东均以沉积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代地层或更老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对导致油气形成有经济价值的聚集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可以简化成简单的准则和公式,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在钻探之前用地球化学估计输送到圈闭中的油气体积和成分。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油在120—150℃之间从油源岩中排出,而大多数气和凝析油在150—230℃之间释放。当油源岩的初期产量超过10kg/t时,油的排出效率为60—90%。排出的油和气以被流体位能梯度所驱动的富油相形式运移。在水平有效渗透率大于1md的地层中,油和气大多数沿倾向横着向上运移。在渗透率低的岩石中,石油流体沿着将它和高渗透横向运油层隔开的阻力最小的通道(即渗透性最好或最薄的地层)垂直向上或向下运移。留在运移通道内的石油的剩余饱和度与百分之几的孔隙度不相上下。油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帮助人们确定在石油远景区储油区中排出的石油流体的产量和组成。根据石油流体的相关系和密度,可将这些流体质量转换成体积。对可能运移石油的岩石总体积和构成运移通道的岩石的平均孔隙度进行估算,便有可能估算出运移损失。这些损失限制了石油流体离开成熟油源岩的运移范围和在远景区聚集的剩余石油的体积。  相似文献   

14.
现代海洋中,八射珊瑚相当繁盛,研究也较详,但其化石并不多见:在古生代,是否有八射珊瑚化石尚有争议;公认的八射珊瑚化石首见于中生代,但只国外有零星报道,国内尚属空白。因此八射珊瑚化石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70年代初,笔者于西秦岭中泥盆统上部的Stringocephalus层顶板中,采得一块构造罕见的化石标本,根据其构造特征(见下文),命名为海绵管珊瑚属Spongopora。稍后,西安地矿所晚古生代地层组又于该属模式种产地之西约10公里的较低层位上(相当于艾菲尔阶)采到该属另一个种的标本。当时笔者初步研究后,认为其与八射珊瑚亚纲的笙珊瑚属Tubipora Linnaeus颇为相似。但后者首见于新第三纪,两者的地质时代相  相似文献   

15.
<正> 石油运移是连接石油生成、聚集直至破坏的纽带。石油运移研究是石油成因理论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影响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可信度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石油运移是盆地演化中的历史事件,整个运移过程及演化过程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可能重演,因而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50多年来,虽然不断有所发现,但这方面一直没有重大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石油与天然气需求量不断增加,加速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也越发凸显,针对油气开采过程中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则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油气开采过程中地质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面沉降、诱发地震、地下水污染和地层结构改变是油气开采过程中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论述了油气田地质环境问题的控制因素、发生机理和致灾效应的研究成果,对现有油气田地质环境问题的监测方法、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分析了现有油气田地质环境问题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并对油气田地质环境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胶东—京畿地块在古生代并非“铁板一块”。中泥盆一早石炭世,裂解再生临津江—烟南冒地槽带;中、晚石炭世,郯庐海湾仲入成“诸城海湾”,并可能有二叠纪沼泽盆地。中生代运动使胶东地块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正> 重褶褶皱在造山带广泛发育,过去常常把它看作变形的不连续脉动的证据。近来,许多研究者指出,多世代褶皱可能是单一渐进变形的产物。本文旨在研究皮洛纳片岩中的重褶褶皱的成因,该片岩构成了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亚利桑那州西南部文森特逆冲体系的下盘。皮洛纳片岩主要由变杂砂岩和镁铁质片岩组成,其上为前寒武纪、古生代和中生代片麻岩  相似文献   

19.
<正> 引言按照Boyle(1979)的观点,后生金矿床总是与Cu、Ag、Zn、As、Se、Sb和Te伴生的。在前寒武纪以后的矿床中,Pb通常为少量或多量组分,Hg为微量或少量组分,Ba为少量组分。在古生代以后的所有矿床中,Tl很富;在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矿床中,Bi增加,而在第三纪矿床中Bi通常却很低。White(1981)认为,在斯廷博特斯普林斯(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的石炭系,在晚古生代地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某些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控矿地层,因此已引起中外学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长江中下游及钱塘地区,这一地层分布宽广,发育完善,是我国记述石炭系最早、研究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我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