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生态资产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科学评估和核算生态资产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厘清生态资产的概念与范畴出发,梳理了有关生态资产核算方法与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加强城市群生态资产相关研究很有必要,建议从生态资产空间流转与代谢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相结合,定量化评估生态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刻画生态资产的空间流转路径与代谢网络关系,深入分析关键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偏好,构建市场化生态资产补偿机制,为实现生态资产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证参照。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研究以蒲江县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县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蒲江县生态保护红线区,以期为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蒲江县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92.85km~2(扣除重复面积),占蒲江县国土总面积的16.00%,分为6类,分别是自然保护区红线区、风景名胜区红线区、饮用水源保护红线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红线区、生态敏感红线区和生态公益林红线区。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为例,研究了以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转移支付范围的关联性,将现有生态转移支付县(市、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占比情况进行空间分类研究,提出超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平均值水平的区域应纳入生态转移支付范围。结合河北省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对占比高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应将15个县(市、区)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资产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价值表现,其价值变化是判断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实现土地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应用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模型、贡献度指数、敏感性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天津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资产价值变化进行估算和分析,并对未来天津市的生态资产价值量进行灰色预测。结果表明:天津市近十年来生态资产价值的增长率达10.59%,其中林地面积增加对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度最大;同时预测天津市2025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将达到48.3352亿元。在此基础上,从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结构、系统核算生态资产价值、构筑绿色生态保护屏障等角度提出相关的土地利用和生态资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提出,应科学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区”,加大对水、农业、矿产资源、林草资源、旅游资源、湿地等重点资源开发和外来物种引进、转基因生物应用以及城镇道路设施建设、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力度,防止因开发建设不当造成新的重大生态破坏。“意见”提出,各地要在生态调查基础上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区”,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力布局。根据“意见…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和重心模型,采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生态贡献率指数等分析了忠县土地利用时空转型特点及其重心演变规律,揭示出忠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忠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21990—2015年,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空间上变化不明显,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发生明显偏移。31990—2015年,忠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稍有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趋势并存,生态改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态资产是以货币的形式来度量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资和生态服务的价值,核算一个区域的生态资产实际上就是评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绿当量依据"服务功能相当、服务价值相当"的理论,以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为参考标准,能简单、高效、可计量地核算出区域的生态资产价值。通过生态绿当量模式,核算了云南省抚仙湖流域1992—2014年间的生态资产价值。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1992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161.44亿元、162.02亿元、160.56亿元、160.49亿元、160.52亿元、160.45亿元,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抚仙湖提供的生态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90%,湖泊在维持生态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北京理工大学最新研发的环境经济系统多主体模型,实现了对中国不同部门CO_2排放的中短期高精度模拟,研究在后疫情重建阶段中国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行业减排路径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新基建"等疫后重建活动较多针对受疫情直接影响的人类活动高度聚集部门,若财政刺激政策与疫情防控在时间上保持同步,则前者对CO_2排放的增加效果不超过0.4%。各行业减排组合情景下CO_2排放增长率在2021年中位值为4.7%,之后直到"十五五"初期,各情景中位值在1.0%~1.4%。碳排放增长率具体取决于行业的低碳转型速度。相对于"十四五"单位经济产出CO_2排放降低18%的目标,各行业若减碳速度加倍,对降低中国碳排放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电力、钢铁、水泥、交通及石化。仅在电力行业加速减碳的各情景下,中国可以在"十四五"至"十五五"初期将CO_2排放维持在稳定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减弱和经济系统中各主体适应性增强,中国GDP将维持平稳增长。上述结果表明,将疫后经济重建与绿色转型相结合,有望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碳排放按时甚至提前达峰。  相似文献   

12.
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定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企业样本数据和省级数据库,本文对中国电力、钢铁及水泥行业进行碳排放量核算、排放集中度分析、达峰情况分类及脱钩状态判断,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判断各省份在减排行动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全国钢铁及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在2014年后增长明显放缓,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在省级层面,电力、钢铁及水泥行业分别有15个、7个及12个省份碳排放量仍在快速增长;在空间分布上,电力行业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钢铁行业碳排放集中在河北周边,水泥行业碳排放呈现"南高北低中部突出";时间趋势上,各省份电力行业和水泥行业逐渐实现碳排放量与产品产量之间的脱钩,在产量增长的情况下碳排放量增长减缓甚至降低,各省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与产量之间的脱钩状态则较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前研究尚未充分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资产的影响。本文从社会经济系统的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探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资产的影响以及所对应的不同政策内涵。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应不同政策内涵,识别不同环节上的关键区域/行业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策指出着力点。初始投入环节的核算服务于人力资本投入行为的调控;初始生产环节的核算服务于末端控制手段,包括资源节约与污染物减排;中间生产环节和末端生产环节的核算服务于提升生产效率的政策手段;最终消费环节的核算服务于消费行为优化。最终得出应该从全产业链视角实施多环节生态资产管理的结论,并提出,为了从全产业链视角实施生态资产管理,应考虑建立一套标准化、全产业链视角的生态资产需求核算框架,建设支持全产业链视角核算生态资产需求的基础数据库,将全产业链视角管理生态资产的思维融入政策决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油气田开发生态保护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许多油气田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石油开采以及油气集输、储运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文章依据生态保护的原则提出了油气田开发规划、设计、施工以及施工后几个阶段应当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同时还提出了施工结束后的一些生态恢复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炼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典型实践,梳理其改革经验与启示,为探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积累"青海经验"、做出"青海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保护学经历了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两个阶段。生态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生态有意识的保护,属于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科学基础包括生态学、农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但专门的学科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生态监测与调查是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评价是关键,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是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湿地现状、服务功能和外环境影响3方面构建了城镇区域内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汉鸭子河湿地这一城镇区域内河滩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广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该湿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总体而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基本功能依然具备,但栖息地功能有一定的退化,在整体上属于亚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及退化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对广汉市城市化进程中鸭子河湿地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对同类型的湿地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保护生存条件、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前提、建设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