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圳湾COD与TOC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深圳湾海水中COD与TOC进行了四个航次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国家标准方法,获得了深圳湾COD与TOC的平面和季节分布特征,并对COD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个深圳湾海域COD基本遵循从湾内到湾外,逐渐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以及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的季节分布特征;海水TOC也基本遵循从湾内到湾外,逐渐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以及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的季节分布特征;深圳湾COD与TOC之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  相似文献   

2.
流沙湾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8年2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航次对流沙湾海水中溶解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同时分别测试其温度、盐度、TOC、COD、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流沙湾DO的分布特征,并针对DO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海域内,秋冬季溶解氧呈现由外湾向内湾,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春季溶解氧则呈现由外湾向内湾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站位之间变化幅度较大(4.49~7.71mg/L);夏季内湾和外湾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较为平均,各站位之间变化幅度较小(5.93~6.99mg/L)。表层海水溶解氧平均含量(6.60mg/L)稍高于底层海水(6.33mg/L)。秋冬季溶解氧的平均含量(7.40mg/L、7.85mg/L)普遍高于春夏(6.26mg/L、6.46mg/L)两个季度,站位7底在四个季度中溶解氧均处于低值区。随着水温升高,氧的溶解度降低,随着盐度升高,溶解氧含量也有下降趋势,冬季和春季的线性关系较为显著。DO和COD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一致,与TOC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反。溶解氧与叶绿素a在冬季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春季次之,夏秋两季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3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东山湾春、夏、秋、冬4个季节营养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盐结构平面分布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陆地径流和沿岸流对营养盐分布有较大影响,夏秋冬3个季节Si/P和Si/N比值由北向南递减,春季相反。N/P比值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都是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东山湾海域潜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P,秋冬两季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闽北海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5年8月、11月、2016年2月和5月对闽北海域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该海域DOC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DOC分布与Chl a、COD、AOU、营养盐、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6年闽北海域DOC的含量范围为0.32~2.78 mg/L,均值为1.19 mg/L;季节变化上,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各季节略有差异。DOC与Chl a、COD以及盐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与AOU和营养盐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季节影响DOC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差异。研究海域水体中DOC主要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陆地径流等因素影响,不同季节主要环境因素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15年广西廉州湾每年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共32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营养盐等富营养化因子的变化特征,用富营养化指数评价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演变,并探讨富营养化因子变化与浮游植物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 a廉州湾的营养盐及COD最高浓度主要出现在丰水期,DIN和PO4-P枯水期明显高于平水期,SiO3-Si和COD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浓度相近。PO4-P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并呈较明显上升趋势,SiO3-Si呈下降趋势,DIN和COD年均变化总体不大。在枯水期PO4-P、DIN和COD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径流输入对海湾的DIN和COD变化起主导作用,生活排污、水产养殖对PO4-P的分布和变化有重要的作用。年均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10~1.85,富营养化程度主要由DIN、PO4-P决定。海湾营养盐结构总体处于P限制状态,近10 a N/P和Si/P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P限制在一定程度减轻。廉州湾在高DIN和高SiO3-Si值的条件下,PO4-P输入量的徒增及其导致营养盐比例的改变是诱发赤潮的最重要环境因素。近年来营养盐输入增加,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重,P限制得到一定的缓解,海湾赤潮的生态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钦州湾20 a(1983~2003年)来10个航次的调查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湾浮游植物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湾在开发初、中期,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应的营养盐除N明显上升外,均下降显著;在开发盛期,以Chl.a表征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应的营养盐仍以N明显上升的趋势出现,而P和Si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状态.相关分析显示,开发初期,浮游植物突出了与直接消费者-浮游动物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开发中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几率明显增加,尤以秋季最好;在开发盛期前期,Chl.a只与COD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中期,无论秋季还是冬季,Chl.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均较密切,多在95%置信水平上.这种相关特性的出现,代表了不同时期海湾的水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湛江湾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湛江湾海域9个采样断面、28个采样站位的水质分析结果分析了该海域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对湛江湾海域应用富营养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2种评价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冬、春、夏、秋4个季节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8、1.90、0.83、2.12,不同季节富营养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一致,从湾顶到湾中到湾口呈减小的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年际变化特征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秋、春两季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冬、夏两季较低。4个季节富营养指数与无机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无机氮含量对湛江湾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具有主导地位,河口冲淡水及陆源排污带来的低盐高浓度的污染物对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影响较大。对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评价结果的对比表明:在应用富营养化指数评价法时,如果同时考虑海域的营养盐结构,2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防城湾的环境特征及其水体自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83-1997)15 a间对防城湾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该湾水体的自净能力。结果表明:该湾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但与北海湾和钦洲湾的表现特点明显不同。物理自净能力虽以往复流影响为主,但其旋转方向是以逆时针方向为主,且湾内外流速出现大小不等现象,与该湾特殊的地形影响有关;较强的化学自净能力虽从富氧特征及明显偏低的COD值体现出来,但三态氮的形态转化没有达到较佳状态,与该湾多方位、多途径源源不断地向湾内直接排放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有关;生物自净能力既体现在微生物对有机物较强的降解能力上,也体现在浮游植物对DO的贡献作用及其对营养盐的吸收能力上,具有富营养海湾的水体自净特点。  相似文献   

9.
汕头湾沉积物磷的形态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赵建刚  乔永民 《环境科学》2012,33(6):1823-1831
分别于2008年9月(平水期)、11月(枯水期)及2009年6月(丰水期)在汕头湾的13个站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其中的总磷、无机磷、有机磷,并采用SMT提取法提取并测定了各无机形态磷的含量,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汕头湾表层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及其各形态磷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在空间上表现为由湾顶至湾外呈波状递减趋势,其高值区出现于汕头湾上游的牛田洋.无机磷是汕头湾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态(94.06%),无机磷中钙结合态磷所占比重最大(70.21%),其次为可交换态磷和铁结合态磷,而以碎屑态磷最少(4.99%).相关分析表明各种磷的来源相似,且在时空分布上受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影响.其中有机磷、铁结合态磷和可交换态磷为生物可利用性磷,主要受控于其来源和水体氧化还原电位,而钙结合态磷和碎屑态磷生物利用性差,受区域内生物活动和地质特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武汉某湖水体中COD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年来对武汉某湖水中COD的监测,分析COD变化规律与趋势,探讨其成因,结果显示:湖水中COD随着季节的变化呈明显变化的规律,其成因主要是:湖水及底泥中微生物的活性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天然降水量不同对湖水稀释程度不同;底泥的污染物释放量受温度影响。据此,提出保护湖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09年渤海对流层NO2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近5 a渤海海域对流层NO2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及年度增长趋势明显。空间分布上渤海西南部的渤海湾及莱州湾等海域浓度比较大,而东北部的辽东湾浓度比较低;NO2浓度季节变化也非常大,12月份垂直柱浓度(13.464×1015mol/cm2)是8月份(4.959×1015mol/cm2)的2.7倍。分析渤海湾与其周边的京津塘、环渤海西南部地区NO2浓度的月变化,发现冬季京津塘地区对渤海NO2浓度影响比较大,而夏季环渤海西南部地区对其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钦州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9年1—11月对广西钦州典型养殖海湾——钦州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Chl-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4个季节航次的调查,分析了该海湾Chl-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钦州湾表层海水Chl-a浓度周年变化在0.83~32.5 mg·m-3之间,平均为5.39 mg·m-3;Chl-a浓度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92.3~1494.5 mg·m-2·d-1(以C计,下同),平均为425.1 mg·m-2·d-1;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钦州湾Chl-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春、夏、冬季呈现内湾和三娘湾海区高、钦州港海区低的分布特征,秋季出现相反的特征.相关分析显示,钦州湾Chl-a与水温、盐度和氨氮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陆源输入的营养盐及贝类养殖活动是影响Chl-a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九龙江河口区近30年的历史监测资料和2010年2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化学耗氧量(COD)和石油类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变化特征,并应用富营养状态指数(EI)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DIN、DIP年均浓度持续上升,COD年均浓度呈“W”状小幅波动趋势,石油类年均浓度先缓慢增加再降低;DIN浓度平面分布呈由西至东递减的特征,不同年份的DIP浓度平面分布有所差别,而COD和石油类浓度平面分布呈由湾内、西海域向湾外递减的趋势;海水EI呈不断加速升高的趋势,海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急剧恶化;受九龙江径流影响,高富营养化海域主要分布在九龙江北、中、南港和南溪入海口附近.所得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变化特征等将为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纳污河流有色溶解有机物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河北洨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水体CDOM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洨河水体CDOM主要为新近微生物源产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DOM浓度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春夏(2、5月)低,而秋冬(8、11月)高,从上游至下游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变化特征.荧光鉴别出的4种组分:组分1(类富里酸),组分2(类腐殖酸)及组分3(类胡敏酸)为类腐殖质,组分4为类蛋白物质.不同季节各组分来源及分布存在差异,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水体类蛋白与类腐殖质来源相似,尤其与类胡敏酸组分;类蛋白组分在各季节分布变化显著,冬春含量相对较高.洨河水体荧光物质与氨氮、亚硝氮具有共同来源,其中类腐殖质对COD贡献较为明显.采用光谱分析法并结合平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可识别污染源空间分布,揭示河体CDOM随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5月~2013年11月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石油类污染状况进行的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类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3年,莱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类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9~0.101mg/L、0.00875~0.0879mg/L和0.0118~0.0687mg/L,石油类含量总体年际变化不大,但2011年与2012年、2013年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2011年夏季(8月)高于春季(5月),而2012年~2013年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5月 >8月 >10月 >11月)。从石油类的平面分布来看,基本呈现近岸高、湾中部及湾口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小清河口和黄河口等河口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6.
降雨特性对路面初期径流污染沉降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由沉降试验对2008年2月~2009年3月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令桥段30场降雨事件的初期路面径流进行监测,考察了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了降雨特征、季节变化、径流初期SS浓度、温度以及pH值与径流沉降去除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2h自由沉降后,SS去除效果最明显,平均去除率可达33.26%;COD及Cu、Zn、Cd、Pb 4种重金属平均去除率均在20%左右.由聚类分析可知,降雨量、平均雨强对SS、COD沉降2h去除率影响最大.夏季和冬季SS沉降2h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13%和20.76%,而COD和重金属去除率随季节变化不大.径流初期SS浓度值与SS沉降2h去除率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6864;温度与SS、Pb沉降去除率分别在0.01和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溶解态含量较高的Zn受pH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孙彧  马振峰  刘佳  卿清涛  孙蕊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3913-3921
根据近34年(1981—2014年)156个四川地面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在3种霾日判别方法下霾日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趋势系数的分布特征.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法比较了霾日的周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原始观测霾日集中于四川盆地的北部;方法一霾日集中于盆地中南部和东部;方法二霾日集中于盆地地区,无代表高值区;方法三分布类似于方法一.2在季节变化上:不同判别方法下霾日的季节变化类似,秋冬霾日多于春夏.3霾日年代际变化明显.原始观测霾日2013年始出现突增;方法二霾日从2001年始有明显增长;方法一与方法三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似.4气候趋势系数上:原始观测变化特征不明显;方法一的系数呈现出南北反向变化;方法二与方法一的分布相似;方法三中系数的正负值区较为集中.5小波变化上:原始观测中霾日无明显周期变化,判别方法一、二、三均有各自的周期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不同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氮营养盐垂向分布差异的原因,通过监测香溪河库湾、长江干流和小湾水库3种水域上覆水-间隙水环境特征,分析了不同分层水域沉积物间隙水氮营养盐垂向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造成3种水域沉积物间隙水氮营养盐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①长江干流与香溪河库湾沉积物间隙水ρ(TN)随深度逐渐升高,而小湾水库ρ(TN)在12 cm处达到最大,底层呈"C"型分布;长江干流和香溪河库湾沉积物间隙水ρ(NH~+_4)随深度呈升高趋势,小湾水库底层含量略高于表层,整体上无显著变化,且长江干流与香溪河库湾ρ(NH~+_4)整体上高于小湾水库,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12~8.289、 0.968~9.307和0.950~1.500mg·L~(-1); 3个水域沉积物间隙水ρ(NO~-_3)垂向分布特征均与ρ(NH~+_4)相反,且香溪河库湾与长江干流ρ(NO~-_3)高于小湾水库,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43~0.674、 0.107~0.647和0.050~0.051mg·L~(-1);②3种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长江干流水温垂向无明显变化,垂向稳定系数N~25×10~(-5) s~(-2),水体混合均匀,溶解氧垂向变化范围为:6.180~6.318mg·L~(-1);香溪河库湾中上游水温垂向上呈降低趋势,下游水温呈阶梯状分布,N~2均大于5×10~(-5) s~(-2),处于稳定分层状态,溶解氧呈"C"型分布特征;小湾水库在水深5~15 m和54~70 m出现明显分层,溶解氧在水温梯度较大处显著降低, 80 m后,沿水深无明显变化;③上覆水水动力、溶解氧分布以及沉积物环境差异是造成3种水域间隙水氮营养盐垂向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且香溪河库湾间隙水氨氮和硝氮含量较高,可能提高反硝化速率,进而有助于水域脱氮,减少水域氮负荷.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钦州湾20a(1983~2003年)来10个航次的调查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湾浮游植物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湾在开发初、中期,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应的营养盐除N明显上升外,均下降显著;在开发盛期,以Chl.a表征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应的营养盐仍以N明显上升的趋势出现,而P和Si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状态。相关分析显示,开发初期,浮游植物突出了与直接消费者一浮游动物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开发中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几率明显增加,尤以秋季最好;在开发盛期前期,Chl.a只与COD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中期,无论秋季还是冬季,Chl.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均较密切,多在95%置信水平上。这种相关特性的出现,代表了不同时期海湾的水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20.
依据2013年6、8、10、11月对莱州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不同季节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平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莱州湾DIN和PO4-P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夏季受陆源输入显著影响,DIN和PO4-P浓度最高,50%的站位DIN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次为秋季,45%的站位DIN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而春季最低,31.25%的站位DIN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4个月份PO4-P含量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N/P比值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整个莱州湾海域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