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期以来,海洋灾害一直是困扰着海域及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是深受海洋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为此,从灾害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已经使海洋灾害灾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中国海域海事活动不断增多、海岸带经济密度快速提高,大大增加了海域及海岸带承灾体对海洋灾害风险的暴露,又由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生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使中国海域面临的灾害风险趋于上升.此外,还讨论了中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体系,提出从海洋灾害系统角度,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以促进海洋及海岸带地区由政府、企业、社区共同组成的综合减灾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台风多要素信息及灾情状况是海洋牧场各方急切想掌握的,而应用于海洋牧场灾害预警专报服务还未见报道,基于此开发了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小程序.结合wx.request请求获取第三方要素数据与自建云数据库访问灾情数据.搭建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的层次结构体系构架,推出海洋牧场气象要素预警预报、海洋牧场水文要素预警...  相似文献   

3.
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潮灾害是三大海洋灾害之一,它恶化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是赤潮灾害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之一.赤潮灾害在本质上仍属自然灾害,依据赤潮灾害的危害特点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内涵,阐述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就赤潮灾害危险度评估和海洋社会经济易损度评估两方面内容,论述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4.
海洋灾害突发导致的经济波动、社会混乱和灾民心理的恐慌,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全方位把握海洋灾害期间的综合稳定性,必须从经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在全面考虑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海洋灾害期间的稳定环境,保证海洋灾害期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继续完善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加大我国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力度;3设计一个职能分工、协调运作、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4建设一支政府领导的、社会全员参与、信息共享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5从经济、生态、人文、社会等多维角度出发,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及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的灾害风险也随之加大。据调查,中国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城市受到气象、海洋、洪水和地震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城市中的灾害有哪些呢?地震:在中国,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级以上的地区。有70%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7.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海冰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灾害是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灾种之一。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由于受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天气影响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结冰海域。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将研究区海岸带上17个地级市的71个县区作为评价单元,对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冰期天数和最大冰厚2个指标,计算致灾因子危险度指数;选取涉海人口密度、海洋经济密度、海洋一产比重等3个指标,计算承灾体脆弱性指数;综合危险度指数与脆弱性指数计算各县区的海冰灾害风险指数,并绘制风险等级图。该风险等级图揭示了海冰灾害风险在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海岸带上的分布状况,为中国制定海冰灾害风险防范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乾云 《灾害学》1995,10(1):93-96
地球系统是宇宙系统的全息缩影,地球上的灾害和天体之间具有全息关系,同样有恒定的周期性。本文根据全息理论对灾害进行分析预测,并建议在灾害研究中应用全息理论.  相似文献   

9.
小天体撞击灾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晻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119-125
由小天体与地球相撞而造成的撞击灾害是发生在太阳系尺度上的特大自然灾害:所谓小天体,是指那些可能与地球相撞的近地小行星、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撞击灾害比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更少发生,可是撞击灾害的后果却严重得多,甚至严重到可以引起地球生物大规模绝来的程度,并非所有撞击地球的小天体都能造成撞击灾害,能量低于10Mt的小天体就不能形成撞击灾害,而能量接近全球撞击灾害阈值(10^5-10^6Mt)的撞击灾害风险最大,全球撞击灾害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能够造成世界上当大部分死亡的自然灾害,并且它的风险水平与我们熟悉的许多自然灾害相当。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及时获取海洋灾害发生及其影响的监测信息,并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根据渤海湾海洋灾害发生的特点,从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等海洋灾害的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入手,介绍了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的功能。应用服务情况表明,该系统对渤海的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的遥感监测效果良好。重点对利用NOAA/AVHRR数据开展的1998—2006年春季渤海海域污染遥感监测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近海水域从1999年开始出现大范围污染,其中,2002年最为严重,2003年以后有所好转,但是近两年的污染状况又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
Bolton M  Jeffrey A 《Disasters》2008,32(4):586-608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s in Bosnia-Herzegovina(1) and Iraq,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have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delivering humanitarian relief, 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in new systems of government, and advocating on behalf of marginalised groups. Although intervening agencies have framed such autonomous organisations as unquestionably virtuous, scholars have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the agency of NGOs, pointing to the constraining effects of funding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body of work by offerin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legislation requiring NGOs to register with nascent state institutions. Drawing on case study material from Bosnia and Iraq, it argues that NGO registration should not be dismissed as a technical or legal matter, but that it should be embraced as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practice embedded in relations of power. Registration legislation has increased the transparency of NGO funding origin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yet it has simultaneously acted as a barrier to smaller organisations and led to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objectives through civil society entities.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为突发事件灾害普遍、灾情严重的国家。灾害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安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长远规划和全面制定中国的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以适应21世纪中国减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就编制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方案的框架设想全面提出研讨建议。  相似文献   

13.
People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are vulnerable to extreme weather in unique ways. The entrenched inequalities that underpin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re compounded by extreme isolation and the stress of transient living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However, the impacts of extreme weather on the homeless in Australia are largely undocumented and rarely incorporated in emergency planning. Interviews with and surveys of emergency and homeless services and service users revealed that the primary ramifications of losing shelter and worsening mental health deepen the cycle of homelessness and trauma. Consequently, homeless shelter losses, such as t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pre‐ and post‐event impact statistics and subsequent recovery support. Extreme weather response plans should include early triggers and strategies for ‘non‐severe’ weather events, as the homeless community is affected earlier and by a wider range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benefits of a trauma‐informed response to extreme weather when working with the homeless.  相似文献   

14.
Tsunamis represent significant threats to human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coastal communities. This quantitative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on evacuation actions taken by 211 respondents in American Samoa who were at their homes during the 29 September 2009 Mw 8.1 Samoa Islands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isaster.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vacuation and various household factors. Finding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distance to shoreline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lightly decreased likelihood of evacuation, whereas households reporting higher income had an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evacuation. The response in American Samoa was an effective one, with only 34 fatalities in a tsunami that reached shore in as little as 15 minutes. Consequentl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mplement more qualitative study designs to identify event and cultural specific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evacuation behaviour to local tsunamis.  相似文献   

15.
对12个不同预留孔形、孔内不同填充材料的推出试件及2根不同预留孔形的完全剪力连接与1根部分剪力连接的钢-混凝土预制板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预留孔形设计合理,灌孔混凝土强度得当,钢-混凝土预制板组合梁就具有良好的组合效应和整体工作性能,是一种有发展前途和广泛应用领域的新型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16.
碳纤维是1种轻质、高强的加固补强材料,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而在钢筋混凝土斜腿刚架桥中,斜交的梁柱节点作为结构内力传递的枢纽,是保证结构整体工作的重要构件,有必要对斜交节点的碳纤维加固进行研究。本文对5个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斜腿刚架桥节点试件和1个对比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分析表明,在加固以后,节点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节点的承载能力。通过试验发现,与裂缝斜交的碳纤维起着与箍筋类似的抗剪作用,同时在节点受弯部位粘贴的碳纤维与其相对应处的受弯钢筋相比,承受了较大的应力和应变,承受了较大的弯矩。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绵竹、都江堰市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笔者在四川省绵竹市、都江堰市参加建设部组织的汶川地震震后房屋应急评估所取得的资料,对该次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破坏进行了分析,从砖砌体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构造问题以及设计与施工缺陷4个方面,论述了各种破坏的形态与成因,讨论了现行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主要结论有:砌体结构的底层墙体强度不足、开间过大、形体复杂是导致其破坏的重要原因,在设计中,应适当提高砌体结构底层墙体的强度,控制房屋的开间,加强形体变化部位;砌体结构的窗下墙应作为连接墙肢的连梁考虑,可以将其设计成抗震设防的第一道防线;框架结构设计中,应考虑框架与填充墙的相互作用,考虑楼梯斜梁或斜板参与结构的整体受力;在现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框架柱的截面,节点附近的箍筋应采用焊接封闭箍或螺旋箍;应加强非结构构件的连接与锚固;对乡村房屋建设应予以监管,杜绝结构体系不明确的房屋出现。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脆弱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内的生态与环境产生了重大胁迫,因此在完成基建规划编制后,需要评估规划中潜在的生态风险。以西藏山南地区小康示范县为研究区域,对基建规划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生态风险区和自然生态脆弱区呈带状分布,略呈对称形,但二者的强度分布相反;(2)基建对轻度脆弱区的干扰最为强烈,与雅江宽谷区的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相对应,区内的灌丛草原和亚高山草原生态系将受到严重胁迫;(3)基建工程对土壤结构、植被、水土保持、高原景观和局部地质条件等构成很大威胁,道路、给排水和农牧水利工程的扰动面积较大;(4)生态与环境规划应当与基建规划衔接,要关注基建工程对区域景观格局及高原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为了缓解城市用地矛盾,已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由此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加强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分析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引起或遇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和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1900-2018年间≥5级地震事件空间数据,采用小波周期与热区识别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周期性特征,并识别了地震灾害空间热区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1900-2018年,“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发生频次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三段式”分布,主要发生在亚欧大陆-喜马拉雅山周围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以及俄罗斯东部沿海、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的环太平洋地区;(2)地震频发地区和震级较强地区均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及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并逐渐演变成高发热区和高强热区;(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缅甸、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发生频次较低,但其震级强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未来针对“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应适当规避地震频发地区及未来潜在的高强热区,同时加强国际间减灾防灾合作,从而更好的降低或预防“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