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上海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以及黄浦江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淀山湖的水质状况对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运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在淀山湖大朱厍港实施了净化人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表明工程示范区域存在风浪大、水位较深、水流较急等特点,是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选择...  相似文献   

2.
上海淀山湖水环境容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淀山湖是上海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近10年来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急剧增加,藻类水华频发,对上海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已有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水质目标情景下淀山湖对COD、TN 和TP的最大容量,结果表明,在保持现状水质条件下,COD、TN和TP的环境容量分别为47213,8337.7,476.3t/a;水质控制目标为II类时,其环境容量分别为46325,1191.1,59.5t/a;水质目标为III类时,环境容量分别为68547,2382.2,119.1t/a.为IV类水质目标时,TN、TP的环境容量分别为3573.3,238.2t/a.  相似文献   

3.
淀山湖位于江苏、浙江和上海的交界处,是上海市青浦县境内的一个淡水湖泊,面积66.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左右。淀山湖承泄太湖来水,提供黄浦江上游水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是黄浦江的重要水源。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民对黄浦江上游水质非常关心。因为它是几百万人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市环保局系统,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然而,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黄浦江上游水质仍有下降的趋势。淀山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淀山湖至  相似文献   

5.
淀山湖地处上海市青浦区和江苏省昆山县境内,总面积为62平方公里。自从1985年9月淀山湖首次出现蓝藻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淀山湖蓝藻更是频频发生。据统计,2007年规模较大的蓝藻发生了三次、时长12天,2008年发生了五次、时长6天,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改良综合指数法及其在上海市水源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水质评价的改良综合指数法,灵活选取转换指数法、加权平均法、最差因子判别法和内梅罗法等综合指数计算模式,并运用专家咨询法赋以各类指标健康权重.运用该法对2007年上海市的水源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源水质在总体上符合国家标准,但存在一定的有机污染.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江是上海市最佳的集中式供水水源;郊区水厂的原水水质要劣于市区;市级水厂的原水水质较好;第一季度的原水水质要劣于其他季度.本文所建立的改良综合指数法具有简单、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可较好地应用于其他城市的水源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水库水质SOM网络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OM网络对深圳市12个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水库按水质状况可划分为4种类型,从第1类到第4类,水污染程度依次加重;SOM网络能兼顾对单个水质指标监测数据和整体数据的分析,正确反映水质污染格局状况.提出了保护水库水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环境卫生监测站等单位通过对黄浦江连续八年监测结果在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证实:黄浦江水质恶化主要来自有机物污染,其次是酚,油类和重金属. 黄浦江发源于太湖水系,从淀山湖出水口(淀峰)流经青浦、松江、奉贤、上海、  相似文献   

9.
诸敏 《环境科技》1995,8(2):9-11,21
七一水厂日供水能力10万吨,取水地东风桥,无锡城东,城北地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供水水源,近年来,七一水厂水质出现了严重的污染,且污染程度加剧,根据对七一水厂水源水质及水源补给河道水环境状况多次系统的水文及水质调查,通过总结分析,提出了七一水厂水源水质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浦江具有航运、提供饮用水源、纳污、防洪排涝、农田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市人民的饮水健康和社会经济繁荣。对水质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水质现状与目标由于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污染这两个方面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和认真的防治,致使黄浦江的水质日趋恶化。根据上海市环保局发布的环境质量报告书,1984  相似文献   

11.
由于淀山湖上游污染负荷以及周边污水的排放,淀山湖已经严重富营养化。通过建立淀山湖生态系统模型,基于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对生态系统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对淀山湖N,P营养盐时间变化规律和藻类生长演替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各污染负荷削减的富营养化控制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该生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常规水质和藻类的动态变化;淀山湖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上游负荷,削减上游负荷对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污染源削减方案;削减上游负荷95%以上,才能有效抑制蓝藻水华;P对蓝藻生长的控制效果好于控制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趋势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富营养化,如蓝藻,水葫芦爆发等问题日趋严重。给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太湖,淀山湖,阳澄湖的多年环境监测资料,探讨了长江三角洲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湖泊氮磷和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含量逐年上升,每十年水质下降一个级别;局部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近15年上升了一个营养级别;富营养化持续加重加剧。继而分析了形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区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区域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重点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过程(列举东湖、淀山湖、巢湖和太湖),阐述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态及区域特征,并对富营养化区域政策及产业作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区域对策和建议,为寻求生物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淀山湖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杨丽  张玮  尚光霞  张军毅  王丽卿  魏华 《环境科学》2018,39(7):3158-3167
淀山湖属亚热带浅水湖泊,是上海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为了解该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逐月对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淀山湖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6个功能群,其中15个功能群(B、C、D、F、G、H1、J、Lo、M、MP、P、W1、W2、X1和X2)为该湖的优势功能群.2015~2016年淀山湖优势浮游植物功能群呈现明显的周年演替特征,2015年为D/C→Lo/C/MP→MP/J/P/W1→P,2016年为P→W2/Lo→W2/G/M/H1→P.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淀山湖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位波动(WLF)、溶解氧(DO)、水温(WT)、总磷(TP)、电导率(EC)、透明度(SD)和总氮(TN)是影响淀山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氮磷营养盐和水位波动对淀山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云贵高原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均耦合良好,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域人口和...  相似文献   

16.
以滇池常规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滇池1999-2008年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水质综合评价得分作为监测点位的空间属性值,采用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10年间滇池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内,滇池水质总体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氮磷污染一直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类型。滇池南部区域水质一直优于北部和中部区域,尤其是草海和外海交界区域的水质在全湖是最差的。南部片区水质在整个滇池最好,但也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210Pb-137Cs年代学方法,结合洪水事件沉积层,综合建立了红枫湖沉积岩芯准确的年代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沉积物多种地球化学指标(LOI、TOC、TN、C/N比、δ13Corg、BSi),结合历史文献记录和已有的水质监测数据,重建了1960~2016年红枫湖营养状态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建库以来红枫湖水体经历了多次营养状态的显著转换.其中,1991年开始水体逐渐从中营养转向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内、外源营养物质输入显著增加所致,特别是网箱养鱼活动可能起到重要作用;2000年开始,水体逐渐转向中营养化,主要是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实施;2004年开始,水体再次逐渐恶化,转向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外源污染物输入增加,加上内源底泥营养物质的重新释放;2009年以来,水质逐渐改善,处于中营养化状态,主要是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表层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现阶段在减少外源污染物输入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底泥污染物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210Pb-137Cs年代学方法,结合洪水事件沉积层,综合建立了红枫湖沉积岩芯准确的年代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沉积物多种地球化学指标(LOI、TOC、TN、C/N比、δ13Corg、BSi),结合历史文献记录和已有的水质监测数据,重建了1960~2016年红枫湖营养状态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建库以来红枫湖水体经历了多次营养状态的显著转换.其中,1991年开始水体逐渐从中营养转向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内、外源营养物质输入显著增加所致,特别是网箱养鱼活动可能起到重要作用;2000年开始,水体逐渐转向中营养化,主要是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实施;2004年开始,水体再次逐渐恶化,转向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外源污染物输入增加,加上内源底泥营养物质的重新释放;2009年以来,水质逐渐改善,处于中营养化状态,主要是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表层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现阶段在减少外源污染物输入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底泥污染物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