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日趋增多。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跟同龄儿童相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或多或少导致了他们情绪、性格上的障碍。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享受与同龄儿童相同的教育,消除因留守而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是幼儿园应该正视并且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作为幼儿园和教师,可以巧妙采取以下这几招来关爱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把握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让这些感情缺失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关注,并通过适时地引导,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留守学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无心也无力关爱孩子,这些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教育。留守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孩子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导,使他们厌学的心理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旨在推动人与环境适应性平衡的特殊专业和职业已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本研究以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小组为案例,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发现,是否具备相应的政策空间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的前提。在政策支持下,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层面的服务及宏观层面的倡导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要在宏观上意识到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回归,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这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发展特点及成因谈起,就如何做好他们的情感教育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务工,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使得他们个性与心理发展方面容易产生异常表现,如:感情冷漠、攻击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这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发展特点及成因谈起,就如何做好他们的情感教育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我校也设立了"农村留守学生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班主任的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主要负责"留守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子课题中学习习惯的研究。我对我校三年级42名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习惯状况堪忧。学习习惯较差(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甚至不做作业)的"留守儿童"有1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33.3%;学习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离开了父母,学校是他们的家。因此,留守儿童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亲情化、制度化、多样化、竞争化、具体化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其成为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留守生活,未来能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其关键在于建构留守儿童主体性。农村学校教育中农村文化缺位及城市文化专断的状态,以及教师的非理性关爱,压抑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意识,不利于留守儿童主体性建构,导致教育目的发生偏离。对此,可通过合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加强城乡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的理性情感态度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他们的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现出来。办好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创设一个温暖的家,应该是我们工作的追求。生活指导教师作为寄宿制学校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队伍,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就我校而言,生活指导教师大多是从企业下岗人员或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招聘的,布置给他们的工作任务往往偏重于安全与卫生两方面。这些人虽然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但大多是初中毕业,文化素质低,不懂教育规律,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再加上他们自身对工作岗位认识的局限性,因而很难承担起原本应当承担的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和考试的成绩,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毫不关心;只管按照教学要求和课堂目标进行知识的讲授,不关心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更不会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向教师反应,对地理知识不理解的地方不能及时获得解答,只是对地理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迁,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有一个极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智障儿童。在大力推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随着艺术休闲课的积极推广和实施,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教育引导模式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各种问题频繁出现,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担忧与关注。此研究以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等作为调查工具调研了池州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梳理出池州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儿童的个体性格、受照顾程度及与其监护人监护程度等有关。基于此,为改善池州市留守儿童健康现状,此文从人际、群际、社会等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可为后续池州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赏识就是爱,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点滴优点;赏识就是自信的源泉,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找出他们值得表扬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就会增加多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总结传统的家校管理中在解决留守学生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时的不足,提出通过使用网络通信软件为留守学生与父母、教师间建立新的沟通平台,以求增强父母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信心,加强教师与留守学生家长的相互联系,弥补传统家校管理手段的不足,改善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关系,最终促进初中阶段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长的态度转变,并实现留守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的长期缺失,极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由于得不到关爱和有效的心理疏导,极端心理障碍状态下的犯罪、自杀和杀人案例已屡见不鲜。这种心理障碍归结起来,即自卑和狂躁,且在很多留守儿童身上兼有。虽已经有很多的应对之策,但其根本原因仍是中国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及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重视。"留守儿童"就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劳动力子女被迫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留在原籍地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留守儿  相似文献   

19.
<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是如何产生的,二是为什么会产生留守儿童。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尤其是父母外出务工)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产生的根源。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面对我国当前大量留守儿童的现实,如何关爱儿童,让留守儿童不再守望,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子女长期离家、农村留守老人自身因素及社区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养老方面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缺乏情感慰藉、社会交往范围有限、心理状态不佳及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分析农村留守老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发现,无论是微观、中观还是宏观层面,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这将进一步加深老人精神养老的困境,严重影响着其老年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增强社会资本的意识,提高自养能力;家庭要维护社会资本,提高赡养水平;社区要培育一定的社区组织,整合社会资本;政府及社会要通过资本投入、政策支持、多方参与,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困境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