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年来,临汾市多次名列我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最差的重点城市之列,对其大气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对其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19年临汾市5个国控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6种空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和PM10)浓度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使用HYSPLIT模型研究了该市空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特征、轨迹输送特征和可能的来源。结果表明,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均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Ⅱ级标准,SO2仅在2016—2017年超过该标准,其余3种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低于该标准。6种污染物2015—2019年的月均浓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O3浓度呈以6、7月为中心的近似正态分布,SO2、NO2和CO以及PM2.5和PM10浓...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4—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北碚区环境监测数据及地面观测气象要素,分析了北碚区大气污染特征,利用KNN算法建立大气污染的评估模型,对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北碚区的PM2.5浓度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O3浓度除夏季有一个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余3个季节和年平均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全年以优良天气为主且呈增加趋势。O3与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PM2.5与气温、降水及风速呈负相关。基于KNN算法对空气质量改善状况评估表明,减排对O3污染平均贡献率在-4.7%左右,对PM2.5污染平均贡献率为-52%,气象条件对O3污染的平均贡献率在17%左右,对PM2.5污染的平均贡献率在-7%左右。该大气污染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估空气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找到对成都空气质量有改善作用的气象要素等级,量化成都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对2015—2018年成都环境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同时段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中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污染较为严重,全年主要以PM2.5和O3污染为主,占比达75%,2015—2018年成都的PM2.5污染呈下降趋势,而O3污染虽有所波动但没有显著改善。(2)PM2.5持续重污染过程中,过去12 h降水量和过去24 h降水量均大于1 mm,均为有效降水,大于2.5 mm对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显著增强;相对湿度低于70%对中度及以上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同步增加,低于40%对轻度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优良天气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风速大于1 m/s时PM2.5浓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大于2 m/s对PM2.5浓度的改善作用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伊宁市“十三五”期间大气国控监测点位数据,分析伊宁市“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并提出建议对策。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伊宁市空气优良率在78.9%~86.3%,重污染天气在3~17 d,重污染天气仍频发;PM2.5年均浓度在38~47μg/m3,年均值均超标。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和CO。与三大区域相比,伊宁市SO2和CO污染程度相对较重,燃煤型的污染特征显著。此外伊宁市采暖季空气污染较重,PM2.5、SO2、CO等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季,采暖季主要污染物呈现双峰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于2019年1月27日—3月18日及2020年1月27日—3月18日对西安市细颗粒物(PM2.5)的碳组分浓度进行了在线观测,对比分析了非疫情与疫情期间各常规污染因子、气象要素、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非疫情与疫情期间西安市的气象条件总体水平较为相近。疫情期间的二氧化硫(SO2)、臭氧(O3)浓度相对升高。重污染天气下,除PM2.5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降低,说明疫情管制对重污染天气污染物浓度的削弱作用明显。疫情期间,PM2.5中的OC组分浓度及占比有显著升高,与疫情期间的各类交通管制导致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显著降低有关。另外,OC与EC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污染来源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疫情期间西安市颗粒物中碳组分主要来自各类生物质燃烧,并且存在SOC污染,SOC在OC中的占比达到37.8%。疫情期间重污染天气下,SOC在OC中的占比达到87.5%,说明SOC对重污染天气OC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6.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具有同根同源性,但具体治理中减污降碳的协同效果尚不明确。以浙江省11个设区市为研究样本,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二氧化碳(CO2)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0年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CO2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阶段。11个设区城市PM2.5年均浓度降幅在26%~41%之间,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下降趋势不明显,大部分城市呈现碳排放增加、NO2浓度下降的特征,只有杭州和温州两市呈现碳排放总量和NO2、PM2.5浓度协同下降的趋势。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设区市呈现NO2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较大、协同性强,PM2.5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较小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定量评价分析表明,浙江地区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已表现出一定成效,但各设区市因产业结构、环境基础条件、协同程度等不同导致减污降碳综合绩效有明显差异。从源头减排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2020年台州市区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市区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及受气象因素影响情况,并探究了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和O3浓度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关系。2016—2020年,台州市区PM2.5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O3-8 h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PM2.5浓度在冬季最高,且易发生超标;O3浓度在春、夏、秋季均较高,且均会发生超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气压呈正相关;O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与O3浓度均呈正相关,两者存在协同增长。在春、夏、秋季,二次PM2.5在总PM2.5中的占比随着O3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襄阳市秋冬季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线监测数据,对PM2.5质量浓度、气象因素、化学组分、来源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襄阳市秋冬季污染天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随污染程度加重,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呈上升趋势,二次颗粒物的形成对PM2.5的贡献更高。在PM2.5化学组分中,水溶性离子占比最大,随着污染程度加重,二次离子(SNA)快速增长,二次离子的生成转化是污染的重要成因。轻度、中度污染时,湿度高、风速小、气温低,有利于污染的积累,重度污染时湿度大、风速回升,有利于上游污染的输送与二次转化。PMF模型解析出襄阳市PM2.5主要来源及贡献率为二次源58.0%、工业企业源22.6%、机动车源10.7%、扬尘源8.7%。襄阳市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江汉平原东部及南部区域,极少量分布在襄阳区域,长距离区域传输...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各分量与气象因子的模型,最后依据短期分量和基线分量的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对序列进行重建,获取消除气象条件影响的PM2.5长期分量。KZ滤波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气象条件对江淮区域PM2.5污染改善影响存在波动,在2018—2019年为负贡献,而在2020年秋冬季则变为正贡献;江淮地区3个城市2018年和2020年PM2.5修正后的长期分量均值表明气象条件对各市PM2.5改善影响存在差异较大,气象条件对合肥PM2.5改善的贡献仅为1.0%,芜湖为7.8%,马鞍山为21.0%;NAQPMS数值模式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减排措施对江淮之间PM2.5浓度改...  相似文献   

10.
基于郑州市2017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逐日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构建了环境空气PM2.5质量浓度预报模型,实现了对郑州市后1日环境空气PM2.5质量浓度日均值进行预报。构建了考虑大气氧化性因素(情景一)和不考虑大气氧化性因素(情景二)这2种情景,并对2种情景下的预报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情景一下,各季节PM2.5预报质量浓度与实况质量浓度的标准化平均偏差(NMB)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预报效果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各季节PM2.5实况质量浓度与预报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一致性指数(IA)、准确率(Q)和级别预报准确率(G)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Q值均>79%,G值均>80%,表明各季节PM2.5实况质量浓度与预报质量浓度趋势的吻合程度较高。情景一各季节PM2.5预报质量浓度与实况质量浓度的NMB和RMSE均低于情景...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以来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并实施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为研究西藏自治区"十二五"(2011-2015年)和"十三五"(2016 -2020年)时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状况,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笔者对2011-2020年西藏自治区7个城市(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西藏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西藏自治区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由97.5%±2.0%提升至99.3%±0.4%,SO2、 NO2、 PM10、 PM2.5浓度年均值和CO 浓度第95百分位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CO、PM10和PM2.5浓度下降幅度较大,O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略有上升。西藏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与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受污染源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等因素影响,西藏自治区O3浓度春、夏季较高,而其余污染物浓度冬季较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龙江省4个自然年(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环境空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分析,揭示了黑龙江省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规律与特征。对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等6项污染物的描述性统计和简单的相关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呈现逐年变好的趋势,非采暖期环境空气质量好于采暖期,6项污染物中除O_3呈现夏季偏高以外,其余污染物采暖期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究环境空气污染物与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5项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空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对污染物具有显著影响。非采暖期大气相对湿度对PM_(10)和O_3-8h的影响显著;而在采暖期,风速对PM_(10)和PM_(2.5)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f PM2.5 and PM10 are of concern with respect to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Increased level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respirabl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India, it is not yet mandatory to monitor PM2.5 levels therefore very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PM2.5 levels. To understand the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and also correlate with PM10 which are monitored regularly in compliance with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monitor PM2.5, PM10, and NO2 for about one year in a residential cum commercial area of Mumbai city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 their correlation. The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 at ambient and Kerbsite was 43 and 69 μg/m3.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PM2.5 and PM10 at ambient and Kerbsite were 0.83 and 0.85 respectively thus indicating that most of the PM2.5 and PM10 are from similar sources. TSP, PM10 levels exceeded 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CPCB) standard during winter season. PM2.5 levels also exceeded 24 hourly average USEPA standard during winter season indicating unhealthy air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污染日历图、浓度分析法和CMAQ预测模型研究了达州市城区2015—2019年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15—2019年,达州市城区O_3浓度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P0.05),季度变化明显,8月易发生因O_3超标导致的轻度污染状况;CO年均值变化趋势为显著降低(P0.05);NO_2年均值呈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SO_2、PM_(10)和PM_(2.5)年均值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2019年,1月和12月污染最重,PM_(2.5)超标是主因,PM_(10)和PM_(2.5)年均值达标形势严峻,全年一半以上天数的PM_(2.5)浓度超过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PM_(10)也近半;NO_2年均值达标形势严峻,全年212 d超过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CMAQ模型对不同污染指标的预测准确率不同,预测PM_(2.5)浓度、首要污染物和空气质量等级时的准确率不及人工预测,预测AQI时的准确率高于人工预测,更多污染指标的预测比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空气质量指数法对2014—2018年洛阳市大气污染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空气污染物浓度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得到了影响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主要指标因子,并提出了改善洛阳市空气质量的措施。结果表明:洛阳市空气质量指数类别主要为良和轻度污染。2014—2018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主要出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主要出现在冬季。2018年PM10、PM2.5、NO2、SO2和CO这5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呈"V"型,污染主要集中在1—5月和11—12月。O3浓度随时间变化呈倒"V"型,污染主要集中在4—9月。研究期内PM2.5、PM10和O3是主要污染物。市区总人口、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人均生产总值、城市机动车总数、城市房屋施工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8项指标因子与PM2.5、PM10和O3的浓度表现出高关联度或较高关联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细颗粒物(PM_(2.5))空气质量达标率低,且城市间的污染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整体改善PM_(2.5)空气质量,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制定分阶段改善目标加以考核和管理,研究探讨了城市PM_(2.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体系及不同污染程度城市各阶段目标值。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国内外对比分析法梳理评述了WHO、欧美等发达国家PM_(2.5)的空气质量标准和达标要求,提出中国城市PM_(2.5)空气质量改善的考核目标体系,包括PM_(2.5)浓度目标值或下降率、严重污染天数上限、达标天数下限等指标。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3年美国、日本一些城市和2013—2016年中国74个环保城市PM_(2.5)年均浓度的变化趋势,推论出中国城市PM_(2.5)年均浓度年均下降5%~8%是可能实现的;结合环境保护部及各省市PM_(2.5)污染防治规划,提出PM_(2.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设定原则和达标天数的回归计算方法;以2014年114个城市PM_(2.5)年均浓度为基数,计算得出不同污染程度城市2020、2025、2030年PM_(2.5)年均浓度年下降率和达标天数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以杭州市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整合多套污染源数据库及其他统计资料,研究文献报道及模型计算的各种污染源排放因子,获得杭州市区各行业PM10、PM2.5、SO2、NOx、CO、VOCs、NH3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了杭州市区2010年1 km×1 km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0年杭州市区PM10、PM2.5、SO2、NOx、CO、VOCs和NH3的排放总量分别为7.96×104、4.02×104、7.23×104、8.98×104、73.90×104、39.56×104、3.32×104t。从排放源的行业分布来看,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物最重要排放源之一,对PM10、PM2.5、NOx、CO和VOCs的贡献分别达到14.4%、27.1%、40.3%、21.4%、31.1%。道路扬尘、电厂锅炉、工业炉窑、植被、畜禽养殖对不同污染物分别有着重要贡献,道路扬尘对PM10和PM2.5的贡献分别为44.6%和20.0%、电厂锅炉对SO2和NOx的贡献分别为37.0%和25.7%、工业炉窑对CO的贡献为41.5%、植被排放对VOCs的贡献为27.1%、畜禽养殖对NH3的贡献为76.5%。从空间分布来看,萧山区和余杭区对SO2、NH3和植被排放BVOC的贡献要显著高于主城区;而主城区机动车对PM2.5、NOx和VOCs的贡献分别达到36.3%、56.0%和47.4%,较市区范围内显著增加,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杭州主城区大气污染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系统分析合肥市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对合肥市2001—2020年SO2、NO2和PM10,以及2013—2020年CO、O3和PM2.5的浓度特征开展研究。采用Mann-Kendall(M-K)时间趋势检验法分析了6项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同时考虑了人为活动对污染物小时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和O3是目前影响合肥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014年以来,合肥市PM10、PM2.5、CO和SO2年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NO2和O3污染有加剧趋势。合肥市SO2和颗粒物浓度表现为冬春季节高、夏秋季节低;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NO2和CO浓度呈秋冬季节高、春夏季节低。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我国空气质量有了大幅改善,但重污染过程仍有发生。对2018—2021年徐州市3种不同类型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演变趋势、PM2.5组分特征和相关性及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重污染过程中,二次无机离子NO3-、SO42-、NH4+在PM2.5中的占比均是最高。在累积型重污染期间,NO3-、SO42-、NH4+分别增长144%、142%、183%,二次无机离子对PM2.5的增长贡献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及SOR、NOR值发现,硝酸盐和硫酸盐的二次生成作用显著。在沙尘型重污染期间,结合雷达监测结果及后向轨迹图可以看出,沙尘沉降至高空与近地面污染物叠加造成颗粒物高值。化学组分中Ca2+、Mg2+浓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大,二次生成和转化对其影响较小。在烟花燃放型重污染期间,和烟花爆竹有关的K+、Mg2+、Cl-离子较污染前分别上升1 112%、2 058%、和239%,对污染过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