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袁明宝 《绿叶》2013,(6):35-41
乡村建设是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资本的介入推动了这一过程,但更多体现为采用强制手段改变乡村形态,不仅未能有效实现乡村建设,还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困扰。鉴前毖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基本需求,在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上推进建设。  相似文献   

2.
申端锋 《绿叶》2013,(6):13-19
乡村建设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启动而产生。对此,学界的讨论呈现出文化主义思路和经济主义思路两类,并基本上是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里展开的。但事实上,农民已经开始在追逐一种现代的幸福生活。幸福才是进行乡村建设时应该问的首要问题。一、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路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来看,当时乡村经济的衰败是一个基本背景。这在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里体现得较为明显,费先生关于乡土重建的思路和主张  相似文献   

3.
袁金辉 《绿叶》2013,(7):52-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除了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外,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也是当下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为此,要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轨迹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当时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600多个,建立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一些流派和模式:一是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的实验,当年称之  相似文献   

4.
张芳山 《绿叶》2013,(6):42-49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走向城市,影响了乡村的治理水平、发展和建设。因此,探讨留住乡村精英,以及在精英缺失的情况下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乡村精英的特点及作用"农者,天下之大本也"。我国的城乡收入水平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5扩大到现在的1:3,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如何加速乡村的发展,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在非常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乡村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5.
司开玲 《绿叶》2013,(6):62-67
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乡村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思考乡村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社会"的含义,及乡村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在权力监督和民间参与上实现突破,以此推进乡村管理创新。如何理解乡村社会及其管理近年来,乡村环境问题频发,农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而在维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则凸显了乡村管理的创新需求。对乡村管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知上。从环境问题以及农  相似文献   

6.
申端锋 《绿叶》2014,(8):29-34
不管是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意愿来讲,还是从基层政府的实践来看,乡村建设背后的关怀全都是国家的治理目标,其评估标准是政府治理绩效,在某种意义上与农民无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确定这样一种理念,即一切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农民福利,提升农民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找到—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在分析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共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廖星臣  孙君 《绿叶》2013,(7):67-73
郝堂茶人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农村模式,它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建设理论,还原乡村"本质而简单的生活状态"。通过修复乡村生态环境、还原乡土艺术、建设茶文化和以农民为主、尊重村两委等方式,把郝堂村塑造成一个历史与现代、农耕与工业、艺术与世俗和物质与精神的对接、融合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乡村清洁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上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周雷 《绿叶》2013,(6):28-34
乡村存在许多城市所需要的营养,它提供给人类聚落和生存的绝不是资源等短期利益,而是一种认知论和方法,乡村可以成为城市的土壤和滋养。现在的乡村生活的颓败和城市病往往是一种病态知识观带来的,它涉及想象力、时空向度,认知能力、人主体性的危机。为此,在城市中国的建设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何谓城市?何谓乡村?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目前脏、乱、差现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辽宁省新宾县下房子村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和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状况,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节约利用,有重点、分类型、分步骤地开展建设,重点建设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等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实践证明,乡村清洁工程是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民心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王政伟 《绿叶》2014,(8):41-49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历史的纵向分析,我们归纳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四大必要的机制逻辑,并据此提出,现代乡村建设需要以解决“三化”问题和项目制的投入所造成的问题为出发点,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方针,在充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基础上,培育和激活自然社区组织,提高以自然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公众参与度,探索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的落地之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世纪初"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三农问题已经转变为使乡土文化资源能够跳出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农业设施和农产品加工的窠臼,转到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发掘农村多元文化、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向上来,这个思路可以归纳为"新三农"。而围绕市民消费需求特征,促进城乡对接,寻求"新三农"的现实路径,则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徐福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43-1146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通过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推动与社区参与和量的增长、精品工程建设三个方面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根本上讲,乡村旅游资源就是通常所指的乡村景观,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两大类,均是在社会历史长河的演化中逐步形成,并由人类的农事活动刻上了刀削斧凿的印迹.由于乡村幅员辽阔,各地旅游资源差异极大,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牢牢把握"乡村性"这一核心要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同时,资源开发还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规范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王治河 《绿叶》2014,(12):33-39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拨与超越。站在现代西方文明的立场看,传统乡村文明代表了"落后",是应该送入博物馆的文明。然而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阈看,传统乡村文明是人类文明之根,内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设性后现代无意完全回到传统,它主张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整合传统和现代的结晶,发展一种厚道的后现代乡村文明。其厚道性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爱,对传统的珍惜,对农民的尊重,对共同体的钟情以及对城乡共荣的推重。  相似文献   

17.
廖晓义  刘芳 《绿叶》2014,(6):60-67
正较之城市,乡村的环境问题通常会被忽略。事实上,乡村的环境问题远比城市要严重。一方面,乡村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染并不少于城市,而乡村却严重缺乏环境治理的投入;另一方面,乡村大都在较为偏僻的地域,部分乡村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环境问题对于乡村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乡村的环境治理与城市的环境治理同等重要,其不仅有利于绿色新型乡村的建设,更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在四川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格局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国农村涌现出大量代表、服务和维护农民利益的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因其公益性和社会性在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脱贫山区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存在内生动力匮乏、组织管理松散和结构失衡等问题,在乡村契合和自身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制约性。结合脱贫山区农村社会组织的现状、问题及作用,探析增强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对策,通过加强党政赋能、创新组织体系和强化组织衔接等措施推动农村社会组织作用有效发挥,进而完善其在稳定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推动与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申端锋 《绿叶》2013,(8):96-101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学术话语,更是一个道德话语,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性,甚至是一个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而在国家治理不断常规化、技术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必须祛魅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像三农危机因为农业税的取消而消解一样,乡村建设运动也因为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而有了理性审视自身的机会和必要。笔者是新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乡村建设的诸多面相,希冀通过对乡村建设的反思和祛魅,让乡村建设回归自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演绎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观点     
《绿叶》2013,(5):115-116
中国发展乡村文化和农业将深切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对于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自己摧毁了曾经有着健康乡村和小城镇的美国,独立农民以及他们生活的小城镇曾经是美国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支柱,他们的消失已经深深伤害了美国的公共生活。我们希望中国避免走上消除农民的第一步。现行经济思维最糟糕的是对农业的影响,怀特海思想催生了另一种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