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建设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福 《绿叶》2014,(8):35-40
只有确立恰当的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真正契合农民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老年人是当前乡村社会的主要群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探索的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不仅是要让居住在农村的人能够生活得体面有尊严,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要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重点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围绕"三清两改  相似文献   

3.
袁明宝 《绿叶》2013,(6):35-41
乡村建设是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资本的介入推动了这一过程,但更多体现为采用强制手段改变乡村形态,不仅未能有效实现乡村建设,还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困扰。鉴前毖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基本需求,在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上推进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政伟 《绿叶》2014,(8):41-49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历史的纵向分析,我们归纳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四大必要的机制逻辑,并据此提出,现代乡村建设需要以解决“三化”问题和项目制的投入所造成的问题为出发点,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方针,在充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基础上,培育和激活自然社区组织,提高以自然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公众参与度,探索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的落地之道。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实现"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的多方协同治理,政策工具的选取、组合、使用,决定了协同模式的构建。本调研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考察海南"美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状况,根据所得数据科学研究分析,科学合理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为海南"美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6.
申端锋 《绿叶》2013,(6):13-19
乡村建设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启动而产生。对此,学界的讨论呈现出文化主义思路和经济主义思路两类,并基本上是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里展开的。但事实上,农民已经开始在追逐一种现代的幸福生活。幸福才是进行乡村建设时应该问的首要问题。一、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路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来看,当时乡村经济的衰败是一个基本背景。这在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里体现得较为明显,费先生关于乡土重建的思路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淀区农民参与治理污染的现状调查表明:在目前农村环境产权缺失下,绝大部分农民从观念上具有较高的环境质量需求,但缺乏责任意识;行为上,环保举报行为仅占极小比例,治理付费意愿很低;组织上,依靠政府推动成立协会,愿意承担低会费。治理成本向政府的非公平推卸,造成农民"治理归政府,收益我享受"的自利思维。经济学分析表明: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使农民获得的效益高于其所付出的成本。为此,需要建立农民参与的保障机制,加强农民参与农村环保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8.
张芳山 《绿叶》2013,(6):42-49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走向城市,影响了乡村的治理水平、发展和建设。因此,探讨留住乡村精英,以及在精英缺失的情况下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乡村精英的特点及作用"农者,天下之大本也"。我国的城乡收入水平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5扩大到现在的1:3,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如何加速乡村的发展,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在非常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乡村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9.
李东  温铁军 《绿叶》2010,(Z1):186-190
大量原住民人口,资源高度稀缺,加上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净流出,"三农"问题成为必然。政府与九亿农民之间"交易费用"过高,对抗性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等"三治"(县乡村治理)问题在所难免。效仿日韩,在农村推广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农协,使农村经济基础尽可能不与上层建筑发生剧烈矛盾,在此前提下可适时推进农口大部制改革,这种由下至上的合作经济建设与由上至下的涉农部门改革的配套,将构筑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申端锋 《绿叶》2013,(8):96-101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学术话语,更是一个道德话语,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性,甚至是一个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而在国家治理不断常规化、技术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必须祛魅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像三农危机因为农业税的取消而消解一样,乡村建设运动也因为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而有了理性审视自身的机会和必要。笔者是新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乡村建设的诸多面相,希冀通过对乡村建设的反思和祛魅,让乡村建设回归自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演绎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司开玲 《绿叶》2013,(6):62-67
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乡村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思考乡村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社会"的含义,及乡村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在权力监督和民间参与上实现突破,以此推进乡村管理创新。如何理解乡村社会及其管理近年来,乡村环境问题频发,农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而在维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则凸显了乡村管理的创新需求。对乡村管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知上。从环境问题以及农  相似文献   

12.
李东  温铁军 《绿叶》2010,(1):186-190
大量原住民人口,资源高度稀缺.加上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净流出.“三农”问题成为必然。政府与九亿农民之间“交易费用”过高.对抗性;中突和群体性事件等“三治”(县乡村治理)问题在所难免。效仿日韩.在农村推广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农协,使农村经济基础尽可能不与上层建筑发生剧烈矛盾.在此前提下可适时推进农口大部制改革.这种由下至上的合作经济建设与由上至下的涉农部门改革的配套,将构筑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袁金辉 《绿叶》2013,(7):52-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除了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外,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也是当下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为此,要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轨迹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当时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600多个,建立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一些流派和模式:一是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的实验,当年称之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广州市南沙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随着其经济蓬勃发展,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区自建区以来,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完善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文章主要论述了南沙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历程,分析了南沙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谋划、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区域覆盖、运维管理服务不断优化的科学举措。  相似文献   

15.
廖星臣  孙君 《绿叶》2013,(7):67-73
郝堂茶人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农村模式,它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建设理论,还原乡村"本质而简单的生活状态"。通过修复乡村生态环境、还原乡土艺术、建设茶文化和以农民为主、尊重村两委等方式,把郝堂村塑造成一个历史与现代、农耕与工业、艺术与世俗和物质与精神的对接、融合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与行动,预示了中国将要对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的面积远大于城市的乡村进行重大改革,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或将从乡村振兴开始。  相似文献   

17.
平凉作为甘肃省的农业大市,农村环保更加表现出了其独特的重要性。面对十分严峻的农村环保形势,尤其是农村环保的特殊性,平凉市环保部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帮扶、村民自治”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八个一”(即每个村有一个环境治理方案,一个环保村规民约,一所农民环保夜校,一处环保宣传阵地,一支环境保洁员队伍,一处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1—2处生活垃圾收集仓(箱),一处产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农村环保整治要求,积极延伸环保部门在乡村的触角,实现了农村环境的大改观。  相似文献   

18.
正缺少主体性的"新农村建设"就只能变成换一种方式的"旧农村破坏",而"美丽乡村"也只能停留于为旅游业打造的少数盆景。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特征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一起恶化并相互交织,而复合性污染在当今世界的农村中也最为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众多的污染主体和缺失的环境监管保护机构共同形成了共犯体系。如何改造破碎化而又非常低效的治理体系、接纳农民的组织化参与,已经成为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徐福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43-1146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通过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推动与社区参与和量的增长、精品工程建设三个方面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绿叶》2018,(7)
正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既是国务院确定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之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7月23日,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未来,国家将实施"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即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减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