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春贺 《环境工程》2022,40(5):298-299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各国重视,随之研究生态和人类关系的文章增多,生态文学作为其文学类型之一,对于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别的见解。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一些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重角度重新认识和解读生态文学作品,对于当今英美文学教育在生态文学视角下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现阶段,英美文学是我国民众了解外来文学和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涵盖诸多生态文学作品,对反思人类发展问题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程》2021,39(2)
生态文学是指侧重于反映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文学,蕴含着创作者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的思考.《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便是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这两本书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自然原本的美好,同时揭露了人类活动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后果,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带有警示作用.而高校老师在教学中只侧重于文学价值的挖掘,往往忽略了...  相似文献   

3.
《环境工程》2021,39(1)
环境主题是英美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尤其是美国,它是环境文学的发源地.英美文学中以环境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数量巨大、类型繁多.在英美文学中,宣扬环境正义、将环境教化内容渗透进文本之中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作者们利用灵活的语言、巧妙的文字来对主题进行修饰和诠释,以达到为之服务的效果.针对英美文学中的环境主题,曾莉在参照西方文...  相似文献   

4.
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结合现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问题做一探讨。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从高中生缺乏必要的英美文学常识的现状出发,本着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和拓宽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初步探究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探讨适量渗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作用、意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可以发现,生态理念与文学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一直是生态理念的重要家园之一.立足于当代文学视野同样可以发现,生态、自然等关键词也经常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或是在探寻自然生态的价值,或是在思考人与生态之间的联系,亦或是在反思和预警生态危机,都展现出了"生态文学"的当代活力.本文将结合由刘文良编著、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一书,探索我国当代文学中所呈现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6.
翟墨 《环境保护》2022,50(5):75-76
<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文学类型,自其诞生以来,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生态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21年,胡志红撰写了《生态文学讲读》,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尽管作者的编写初衷是打造可供推广的生态文学通识教材,但若将其置于生态文学发展史中来看,本书的价值当远高于此。通读全书,可以看出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政策的倡导,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态文学在社会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背景下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生态文学作品也日渐增多。生态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文字记录与呈现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用文字的力量传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其他国家的生态文学发展过程,能够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提供重要借鉴。由刘利国著、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是一部研究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的学术性专著,该书系统、完整地梳理了现代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过程,深入分析了日本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创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张红华 《环境工程》2022,40(2):257-258
<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伦理观,如以仁爱为出发点的儒家生态观,以“四大皆贵”为导向的道家生态观,再如“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如山林”多种形式环境保护措施的推行,《伐崇令》《野禁》《田律》等不同内容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无不将自然生态与幸福内在关联,反映出入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渐从“求生存”“盼温饱”朝着“求生态”方向转变。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资源,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幸福追求存在着关联,其中既蕴藏着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相似文献   

9.
正"《香洲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标志着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珠海市香洲区区长陈广俊"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绿道其中",这是香洲区久负盛名的环境品牌。"经济发达、环境适宜、生活幸福",这是香洲区引以为傲的发展成效。在"生态领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近年来珠海市香洲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让广大市民尽享绿色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指导思想上,《意见》提出了"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要求。在基本原则里,《意见》强调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意见》通篇体现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意见》强调,无论是政府、企业  相似文献   

11.
陈绘兵 《环境工程》2022,(1):302-304
<正>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灰色的雾霾夺去了蓝色的天空,白色的垃圾污染了清澈的河流,画家笔下的蓝天绿水被黑灰色的天空取代,生态污染逐渐地侵占我们美丽的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画家以画笔为武器,呼吁人们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美术教育中也开始自觉融合生态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恒的原乡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研究》一书分析了生态思想在当代美术中的发展,阐述了中国当代的生态美术主张,对美术教育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范丽琴 《环境保护》2021,49(19):77-78
<正>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我们热爱自然,自然给予我们良多,大自然张开怀抱,用"厚道"来拥抱人类,人类也要回以善意,用生态保护来呵护自然。蒋子龙所著,201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厚道》一书,是一本以绿色为基调,以自然为内容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思考生态环境的经典作品。曾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蒋子龙,对自然的描写并未停留在万物与风景的浅层次,而是深入思考,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要求,并展示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热爱,以及对美好家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还有诸多认识模糊乃至理解错误之处,亟待理论上能正本清源,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建设生态文明,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根本立场是以人为本,以公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要为根本目的,并以保障公民环境权为核心,兼顾生存权和发展权;核心任务是确保生态产品在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三个方面的持续有效供给;精髓是绿色发展,基本要求维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生产发达、生活幸福和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主要方法是生态化,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理念和实践进行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调整和改造;基本途径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主要法宝是法治,关键是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为龙头、以良法善治为追求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环境、资源和生态是人们基于自然要素所具有的环境支持、资源供给和生态服务的三大功能而对其的三种称谓,即以"用"名"体"。今后,务必以环境、资源、生态之间"一体三用"的辩证关系为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全面协调地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1):140-143
《文学写作》课作为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高校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意在通过对高校《文学写作》课的静观以及"回到文学本身"的阐释和论证,为"教育主体间的狂欢"这一《文学写作》课程改革突围方法提供学理上的依据。笔者认为,只有正本溯源,力求回到文学本身才能对《文学写作》的教学改革之路有一个较为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周娜 《环境保护》2023,(Z1):79-81
<正>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学作品日渐增多,生态书写有了新的呈现与突破。生态文学作品通过有关自然的文字记录激发人们对自然美好的向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在文学的土地上寻找为自然生态发声的一席之地。胡冬林是生态文学作家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系列作品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的要义。他笔下的自然粗狂,充满了野性之美;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刘凤杰 《环境保护》2021,49(1):56-58
<正>文学与自然生态的渊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作家对周遭环境感知的敏锐度往往超过常人,他们或寄情山水、暇游于自然之间;或取材于山野自然,以笔为记,感发抒怀。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山水诗派",陶渊明可以说是古代钟情自然山水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当然,西方文学一脉也有这种亲"自然"的传统,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力实现巨大提升之后,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现代西方文学中也出现了许多"自然派"作家,  相似文献   

17.
正《条例》对珠海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覆盖面较广泛,并具有多处全国"首次"的创新亮点,如首次落实《决定》中"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要求,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近日,珠海市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作用,率先在广东省立法出台首个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珠海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紧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通过立法形式把相关部署和要求在珠海予以制度化和法制化。其中,以法规形式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管理要求、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  相似文献   

18.
李琪 《环境工程》2022,(1):305-307
<正>文学艺术是人类的宝贵财产,自产生起便不断滋养着人类精神,而文学翻译正是通过吸纳别国文学作品滋养本国国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关于翻译层面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成果也是多种多样,如“信达雅”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等均是翻译领域的著名理论成果,由清华教授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则是基于跨学科视角研究翻译问题,在翻译领域引起剧烈反响。在此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立足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便是研究结果之一。阅读该书不仅能更加深入了解生态翻译学理论,还能为文学翻译策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人们正面临着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人口增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于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更新过去过度开采的生态观和发展观,转变过去向自然无节制索取的相处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一书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考察,通过近年...  相似文献   

20.
湖库生态缓冲带修复是提升湖库水环境承载力和实现生态扩容增量的有效手段,对于恢复湖库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河湖岸带空间的保护及生态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也明确将河湖缓冲带生态修复列为考核指标.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浙江省湖库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