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Ti/RuO2-TiO2-IrO2-SnO2电极电解氧化含氨氮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含氨氮(NH4 -N)废水在循环流动式电解槽中的电化学氧化,其中阳极为Ti/RuO2-TiO2-IrO2-SnO2网状电极,阴极为网状钛电极.考察了出水放置时间、进水流量和电流密度对氨氮去除的影响,并对能耗、阳极效率和瞬时电流效率(ICE)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氯离子浓度为400 mg/L,初始氨氮浓度为40 mg/L时,进水流量对氨氮去除的影响不大,电流密度的影响比较大.在进水流量为600 mL/min,电流密度为20 mA/cm2,电解时间为90 min时,氨氮去除率为99.37%,去除1 kg氨氮的能耗和阳极效率为500 kW·h和2.68 h·m2·A,瞬时电流效率(ICE)为0.28.表明电解氧化含氨氮废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BDD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利用BDD电极良好的电化学特性研究BDD电极对含藻水的电化学氧化效果。考察了电流密度、极水比(A/V)、极板间距、初始pH、初始藻细胞浓度对杀藻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一定条件下能耗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流密度、A/V、初始藻细胞浓度对杀藻效果的影响较显著,而极板间距对杀藻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初始pH在4时灭藻效果最好,在初始阶段碱性条件比中性及弱酸性条件灭藻效果好。当电流密度为17 mA/cm~2,A/V为9.75 m~(-1),极板间距为0.7 cm,初始pH为7.0,初始藻密度浓度为1.2×10~9~1.4×10~9的条件下,BDD电极电化学氧化灭藻呈一级动力学特征(k=0.032 4,R~2=0.997),在电解时间90 min内可取得良好的灭藻效果,耗能37.69 kW·h/m~3,且能耗与电解时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对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电化学氧化效率,重点考察了电流密度(10、20、30、40 mA/cm)2对电解过程中的电解速率、电流效率、能耗以及三氯甲烷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时,电解6 h氨氮降解速率为7 mg/(L·min),COD降解速率为4.4 mg/(L·min),氨氮的氧化去除要先于COD的氧化去除;随着电流密度增加,电流效率逐渐增加,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时达到45.23%,之后电流效率开始下降,电流密度为40 mA/cm2时电流效率为34%;能耗分析表明:随着电流密度增加,电解单位氨氮所需能耗先降低后升高,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时达到最低0.09 kWh/g NH4+-N。在电流密度为40 mA/cm2时,电解6 h后三氯甲烷浓度从低于检测值升高至0.684 mg/L,产生速率为1.8μg/(L·min),三氯甲烷生成速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工艺处理甲苯硝化废水,探讨了溶液pH值、铁炭投加量、铁炭比例、H2O2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电解-Fenton氧化处理硝化废水的影响规律,获得微电解-Fenton氧化处理硝化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废水pH在3左右,铁炭投加量为0.6 g/L,Fe/C质量比为4∶1,反应时间为1.5h,微电解后H2O2投加量为20 ml/L,反应时间为1 h。硝化废水经微电解-Fenton氧化处理后,COD由29 146mg/L降至6 477 mg/L,COD去除率达77.8%,BOD5/COD由0提高到0.37左右,废水可生化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
胡彪  高涛  王海北  娄可柏  马俊  杨智超 《环境工程》2022,40(3):154-158+23
根据废DZM铅蓄电池铅膏中各组分的物料特性,对废铅膏原料进行154,77,54 μm孔径逐级漂洗筛分,随后对各级筛上物进行电解分离,分别收集电解完成后的上层纤维和下层的PbSO4和金属铅混合物,对各组分进行质量分析、SEM形貌分析以及XRD检测。结果表明:筛上物主要成分是PbSO4和少量Pb,最终筛下物主要成分是PbO2和PbSO4。经过54 μm孔径筛分实验后,分离出的隔膜纤维为废铅膏总量的9.45%,证明利用逐级漂洗筛分和电解分离方法能有效分离出废铅膏中的隔膜纤维。  相似文献   

6.
以阳离子交换膜为隔膜,电解处理塑料粗化过程中产生的废铬酸液。大大优于陶瓷隔膜电解法。离子交换膜法的条件:在温度40~50℃,槽电压2.5~3.0 V的条件下,控制〔Cr3++〕下限值10g/L。电解过程的电流密度为3.5~4.0A/dm2,电流效率可达72%~80%,电耗仅为150~170 kW·h/m3。   相似文献   

7.
以废旧印刷线路板粉末为原材料,采用压片电解方法回收单质铜,研究了CuSO_4·5H2O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NaCl浓度对电解过程中Cu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旧印刷线路板中的Cu以Cu2+的形式进入溶液,最终以粉末形式沉积在阴极;过高的H_2SO_4浓度、电流密度和NaCl浓度会导致析氢反应等,从而降低Cu在阴极和溶液中的分布;当CuSO_4·5H_2O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NaCl浓度分别为50 g/L、6 mol/L、80 m A/cm~2、5 h、40 g/L时,Cu在阴极、溶液、阳极泥中的分布比率分别为63.16%、34.14%和2.70%。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机械脱水后的污泥采用电渗透技术进行二次脱水,在恒电流模式下研究了电流密度、机械压力、污泥厚度、初始含水率对脱水效率及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电流模式下,增加电流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及降低污泥厚度对污泥电渗透脱水速率有促进作用.脱水后的最终含水率随着机械压力和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及污泥厚度的降低而降低.电渗透脱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为178.3 A·m~(-2),机械压力为31.4k Pa,污泥厚度为0.8 cm,初始含水率为81.5%,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可降至51. 3%.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单位能耗为0. 135~0. 269kW·h·kg~(-1),初始含水率对能耗影响最大,初始含水率每增加2%,单位能耗平均降低0.05 kW·h·kg~(-1).  相似文献   

9.
催化电解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垃圾渗滤液的SBR处理出水进行了催化电解的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其最佳工艺条件 :pH为 8,电极材料为RuO2 IrO2 TiO2 /Ti,电流密度为 1 0A/dm2 ,电极间距为 0 .5cm ,[Cl- 1 ]为 1 0 0 0 0mg/L ,SA /L为 50cm2 /L。在此条件下 ,电解 48min时 ,COD去除率达 82 .6 % ,电流效率为 31 .6 % ,耗电量为 32 .4kwh/t水。  相似文献   

10.
李春华 《环境科学》1993,14(1):32-36
对电解法处理硝酸铜废水的原理、铜析出的条件、NO_3~-在电解中的变化、提高极限电流密度限额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试验。试验结果指出,NO_3~-在1mol/L以下,相应的Cu~(2+)3—8g/L,H~+1.0—1.2g/L。采用电流密度i=1—2A/dm~2时,Cu可在阴极上析出,电解终了浓度控制在0.2—0.3g/L内。平均电流效率可在80%以上,NO_3~-在电解前后无明显变化。此外,根据流化床电解运行的数据,提出电解法处理硝酸铜废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废铅蓄电池的处理及资源化——黄丹红丹生产新工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就废铅蓄电池的回收利用 ,提出一种用废铅蓄电池生产再生铅 ,同时生产黄丹红丹的湿法—火法联合冶金工艺 ,此工艺中加入氧化剂 ,反应效率高。同时降低了原料消耗 ,产品优质稳定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除尘效果好。红丹连续氧化炉及整个生产红丹的其它操作装置全部密封 ,减小了环境污染 ,既节约能源 ,又经济可靠。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一种快捷有效的降低玻璃纤维滤筒铅空白方法,即直接烘烤滤筒。该法操作简便,减少了试剂消耗量与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3.
正交法确定了含铅废水絮凝过程中聚合磷硫酸铁的较佳用量、pH值、沉淀时间和原水Pb2+的控制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磷硫酸铁对含铅废水处理效果明显,处理后排水中的残留磷量和残留铁量较少,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不存在铁、磷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显像管玻壳铅尘浸出毒性及铅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弄清了显像管玻壳含铅粉尘的基本化学组成和浸出毒性;初步探讨了粉尘中铅的存在形态,为其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的铅对三种蔬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温室栽培萝卜、青菜和莴苣,研究土壤中的铅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在器官中的残留。在低浓度下,铅对蔬菜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土壤有效态铅浓度与蔬菜各器官含铅浓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不同蔬菜对铅的敏感性、耐受力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铅的化学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环境中铅的背景值、来源、污染、质量标准,化学循环包括沉淀溶解、络合解离和吸附解吸以及环境中铅的烷基化,为铅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熊欢  范鹤  高俊峰  刘磊 《环境工程》2019,37(5):39-44
采用过磷酸钙-水泥(SSPC)及水泥(OPC)固化稳定铅(Pb)重金属污染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毒性浸出(TCLP)试验研究了铅污染土固化体的力学和浸出特性,并通过形态提取(BCR)分析了固化体中铅赋存形态,结合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运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了重金属的潜在风险程度。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水泥(SSPC)和水泥均可显著降低固化体中铅浸出特性,过磷酸钙-水泥(SSPC)固化体的浸出浓度远低于水泥固化体,当过磷酸钙添加量分别为5%和10%时,固化体中铅浸出浓度低于GB/T 5085. 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形态提取试验表明:水泥(OPC)和过磷酸钙-水泥(SSPC)均可促使Pb从活性态(弱酸提取态)向较稳定态(可还原态、残渣态)转化,但过磷酸钙-水泥(SPCC)固化体中残渣态Pb的含量较高。基于改进BCR法获得F1(弱酸态)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了固化后污染土中铅的生态风险等级,对比未固化土,生态风险等级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水中铅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硫酸亚铁和亚硫酸钠对PbO_2进行还原研究,考察了还原剂浓度(过量系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PbO_2还原率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还原产物的物相和形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为还原剂时,PbO_2的还原率随着还原剂浓度的降低、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反应时间对PbO_2还原率影响较小。硫酸亚铁还原最佳条件为:硫酸亚铁过量系数为1~1.1,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90℃,n(H_2SO_4)∶n(PbO_2)为3∶1,二氧化铅还原率最高仅为52.4%;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时,PbO_2的还原率随着亚硫酸钠过量系数增加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反应时间对PbO_2还原率影响较小,当亚硫酸钠过量系数为6.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PbO_2还原率可达100%,完全还原后,粉体由近球形演变为短棒状。  相似文献   

20.
铅渣干燥污染源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琼 《环境工程》2002,20(2):77-80
铅渣回转干燥窑烟气污染源治理与铅渣过滤工艺改进同期进行考虑机 ,经过测试和实验 ,提出并论证采用全自动厢式压滤机代替圆盘过滤 ,并取消回转干燥窑的方案是可行的。经投入生产运行几个月的各项指标结果均超过预期效果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每年可创经济效益 134万元 ,并且消除了一个污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