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三方独立事故调查分析机制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了对独立第三方事故调查分析机制的探索,并对80起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设立了第三方独立事故调查分析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事故调查队伍;提出了石油化工事故调查分析程序和根原因分析方法,保证了事故调查工作的标准化,提高了事故调查的系统性和分析的深度;建立了化学事故物证鉴定与重构平台,保障了事故调查结论的科学性。通过第三方独立事故调查分析机制的建设和实践,保障了事故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剖析了国外事故调查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事故调查的主要特点,叙述了国外事故调查过程、方法以及事故调查报告给出的建议等,从事故调查的角度对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2006—2010年福建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数据和基础地图数据,运用GIS和简单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状况;研究了福建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现状特点,包括事故的时空分布、事故中危险化学品的类型、事故的危害类型及等级划分等;总结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事故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工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事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OSHA对事故调查基本要素的规定、事故调查程序和事故调查方法,另外,通过事故归因理论及事故原因的分析,旨在采用科学调查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事故原因,制定和落实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吸取事故教训。实现生产企业的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5.
对2012年全球发生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从事故时间、事故类型、事故物质、事故原因等多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路运输事故7、12月份发生最多;泄漏、爆炸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最常见的事故类型;挖掘破坏、其他外力破坏是造成管输事故的主要原因;人的失误和车辆故障是造成交通运输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预防及控制建设项目突发事故,对建设项目突发事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将建设项目突发事故划分为危机潜伏期、事故爆发期、事故蔓延期和事故终结期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的特征,进而采用尖点突变、诱因耦合和耗散结构等理论及方法建立阶段模型,阐释了建设项目突发事故演化的过程,并对事故各阶段演化机理进行了刻画。该研究有助于掌握事故发生规律,强化人们对事故演变机理的认识,便于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应用Tripod Beta事故模型对某厂触电事故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事故原因,并提出预防类似事故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影响长输管道安全的外部因素、事故定义、事故分类以及事故数据分析和事故报告等几个方面,对国际上主要长输管道事故数据库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我国长输管道事故数据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简要论述了受限空间的种类、作业类型,以常见事故类型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化学实验室中的化学品事故类型及典型事故案例,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实验室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11.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23270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TM-32 were used for bioleaching of spent refractories of aluminium and copper melting furnaces for their recycling.Firstly,penetration of elements into aluminium melting furnace refractory was investiga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up to 7 cm from surface was contaminated.Comparison on leaching efficiency by the strains ATCC23270 and TM-32 found that the strain ATCC23270 could treat larger amount of the refractories than the strain TM-32 could do.In the experiment of bioleaching of spent refractory aluminium melting furnace by the strain ATCC23270,high leaching efficiency were obtained on Al,Si,and Ca,and extremely low leaching performance was,however,shown on the rest of elements i.e.,Na,Mn,and Zn.Under the strain TM-32 use,relatively high leaching performance was recognized on Al,Si,Ca,Na,Mn,and Zn.In the experiment of bioleaching for spent refractory copper melting furnace,almost the same leaching trends were shown on Cu,Zn,Al,and Si under the strains ACTT23270 and TM-32 uses.  相似文献   

12.
典型山核桃产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我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植物,目前关于山核桃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典型山核桃产区临安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188个山核桃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以及Moran's I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山核桃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Cu、Zn、Pb、Ni、Cr平均含量分别为0.37、40.76、87.61、30.10、28.33、56.57 mg·kg-1,其中Cd、Cu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33和2.87倍.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有样点超过土壤背景值,且Cd、Cu、Zn、Pb、Ni有部分样点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表明研究区土壤已具有Cd、Cu、Zn、Pb、Ni、Cr不同程度的累积特征,局部土壤已受到Cd、Cu、Zn、Pb、Ni的污染,其中Cd最为严重,达到了强生态危害程度,Cu次之,总体上重金属呈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基于半方差函数分析得出,Cd、Cu、Pb、Ni、Cr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Zn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Moran's I指数以及克里格插值结果揭示重金属Cd、Cu、Zn、Pb、Ni、Cr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局部空间聚集现象,高值主要集中在太阳、岛石、清凉峰、河桥以及湍口几个乡镇,且以重金属Cd、Cu污染风险概率较高.土壤Cd、Cu、Zn、Ni、Cr高值分布主要与矿区开采有关,而Pb与钾肥的施用密切相关.可见,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纳米技术迅猛发展,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纳米氧化物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广泛存在于水体、大气、土壤以及沉积物中,其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控制和影响着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纳米尺寸是纳米颗粒特有属性,颗粒尺寸大小调控和决定纳米氧化物的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与相关元素的界面反应性和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综述了纳米氧化物的尺寸对吸附、(还原)溶解、(催化)氧化、聚集和迁移等环境行为的影响,讨论了尺寸效应的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环境中纳米金属氧化物尺寸效应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洗涤剂组合两步洗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雪  陈家军  吕策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5):1222-1228
本文以某化工厂受As、Cd、Cu和Pb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将EDTA分别与柠檬酸、鼠李糖脂和草酸组合进行2轮搅拌洗涤修复,考察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洗涤剂组合对重金属提取能力差异和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洗涤方式.结果表明,与单轮洗涤相比,两轮洗涤处理明显提高了As、Cd、Cu和Pb的去除率,增幅范围在8.45%~36.81%.经过EDTA+草酸组合的洗涤,As和Cu的去除率分别可达24.04%和29.25%;EDTA+鼠李糖脂和鼠李糖脂+EDTA组合对Cd和Pb的去除效果显著,洗脱率分别为47.83%和30.59%.柠檬酸和EDTA组合能有效削减4种重金属有效态比例,使As、Cd、Cu和Pb的有效态分别降低了8.61%、9.37%、14.12%和25.16%.实际工程应用中对多种洗涤剂进行选配,并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多轮洗涤修复,应充分考虑重金属去除量以及有效态削减情况,确定洗涤剂最优组合,确保治理修复后土样残留重金属的稳定性以减少对环境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山岛地下水“三氮”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山岛地下水是岛上居民饮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淡水养殖的主要来源.研究东山岛地下水中"三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污染来源、影响因素,对了解东山岛地下水"三氮"污染状况、"三氮"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居民健康风险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山岛地下水中"三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采用Kriging方法对未观测点进行趋势面分析,并分析了东山岛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东山岛地下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总体较低,但空间变异性较大,自相关性较差,而硝酸盐氮的含量普遍较高,空间分布表现为中等变异,空间自相关性较好;"三氮"在全岛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浓度高值区均分布在近海陆域;城镇和村庄生活污染和人畜排泄物是东山岛地下水"三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东山岛地下水污染控制的首要措施;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下水埋深、p H、溶解氧、季节和Fe2+等都是影响东山岛地下水中"三氮"迁移转化的要素,是东山岛地下水氮污染治理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强化塘-人工湿地复合生态塘系统中氮和磷的去除规律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在大量分组试验(中试)数据的基础上,剖析了强化厌氧塘、兼性人工湿地、强化好氧塘和水生植物根系塘的最佳工艺参数以及整体系统的组合性能,探讨了氮和磷元素在各单元塘以及系统中的迁移、降解规律。实验表明,在该组合形式的系统中,各级单元塘之间具有较强的互助和互补性,前面单元为后续单元提供了较好的前处理,使得后续单元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处理功效,同时由于结合了在厌氧、兼氧以及好氧状态下微生物、高等绿色植物根系、土壤(砂层)的同化、分解、截流、吸收、吸附和过滤等处理机制,使得该系统较传统稳定塘工艺具有更高的氮和磷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美能源权力的空间领域与均势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良  王杰  杜德斌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596-2612
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当前世界能源贸易版图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塑,美国成为新的传统能源权力领导者,中国和平崛起下的能源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基于相互依赖理论和均势理论,构建了能源权力空间理论框架和能源权力静态模型,刻画出 2003—2018年间中美能源权力的空间范围及均势区变化:(1)随着国际能源权力体系和能源贸易网络的发展演变,中国和美国的能源权力空间发生巨大变化。(2)中美煤权力和天然气权力空间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区域组团,中国原油权力空间保持强劲的全球扩展趋势,而美国原油权力空间面临转型重构。(3)中美能源权力的空间均势区不断碎片化成点状镶嵌,相对集中于欧洲大部、非洲南部和东亚,形成资源禀赋型、资源消费型、地缘通道型、政经倾向分离型、“第三国”控制型等五种类型。(4)中国对五种类型国家的能源合作政策宜因地制宜,有所侧重。通过政治和经济双重利益吸引资源禀赋型国家,与资源市场型国家加强能源技术合作,确保地缘通道型国家安全畅通,对政经倾向分离型国家加强经济合作以影响外交政治,合理安排与“第三国”主导型国家的能源合作。结论可为中国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能源格局重塑的复杂性变局,加强对外能源贸易合作与要素资源投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理论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秦王川盆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分布及污染情况,测定了研究区51个表层土壤样品的8种重金属(Cr、Zn、Cu、As、Pb、Mn、Ni、Cd)总量和pH值;采用多元统计、地质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对重金属的来源、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Zn、Ni含量均值大于当地背景值,其余重金属含量均值都低于背景值;Cd属于强变异,其余均为中等变异,Zn、Cr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余均服从正态分布;Cr、Cu、As、Pb、Mn主要为成土母质等自然来源,Cd、Ni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污染,Zn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Zn、As、Ni、Cd的空间分布呈岛状,Cu、Mn呈带状分布,Cr、Pb呈岛状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特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为Cr、Cu、Pb处在警戒线,As、Mn、Ni属于轻度污染,Cd为中度污染,Zn为重度污染;模糊综合评判得出1个土样为轻度污染,2个为警戒程度,其余为安全;土壤质量标准是反映土壤质量的依据,总体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良好,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Accumulating data on the human fetal circulation shows the similarity to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physiology, but with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e human fetus seems to circulate less blood through the placenta, shunt less through the ductus venosus and foramen ovale, but direct more blood through the lungs than the fetal sheep. However, there are substanti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and the pattern changes with gestational age. The normalised umbilical blood flow decreases with gestational age, and, at 28 to 32 weeks, a new level of development seems to be reached. At this stage, the shunting through the ductus venosus and the foramen ovale reaches a minimum, and the flow through the lungs a maximum. The ductus venosus and foramen ovale are functionally closely related and represent an important distributional unit for the venous return. The left portal branch represents a venous watershed, and, similarly, the isthmus aorta an arterial watershed. Thus, the fetal central circulation is a very flexible and adaptive circulatory system. The responses to increased afterload, hypoxaemia and acidaemia in the human fetus are equivalent to those found in animal studies: increased ductus venosus and foramen ovale shunting, increased impedance in the lungs, reduced impedance in the brain, increasingly reversed flow in the aortic isthmus and a more prominent coronary blood flow.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合理评价旅游资源,发掘具有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梳理回顾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历程,分析旅游资源评价变迁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并尝试探索转变的关键驱动力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经历了“要素评价—综合评价—社会评价”的过程,与旅游资源相对应的旅游吸引物等概念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此过程中,政策、资本、社会经济、客源市场结构和信息传播媒介等是不同阶段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的旅游资源评价将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及游客的需求和体验,并关注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综合价值;而新技术如5G的应用,会提高旅游资源(吸引物)的可视化和提高评价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