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位变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规律,评价自然水位的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选择黄河中游典型蒲草湿地进行人工注水处理,对自然样地(To)、一次注水至地表(T)、持续注水至地表(Tf)、持续注水至-30 cm水位(Th)等4种处理进行持续7日监测。研究发现,各注水处理的CO_2排放速率与To有显著差异,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CO_2排放速率平均值表现为ToThTfT;自然样地CO_2排放有昼高夜低的特征,但存在日际差异;T处理24 h后有持续12 h的快速上升过程,37.69 h后于低值处波动,与To相比,前5天排放速率波动特征略有滞后,后期基本一致;监测过程中Tf和Th变化特征基本一致,Tf排放速率略小,但都与To明显不同,除了监测前24 h,二者在7日监测过程中波动较To平缓;7日CO_2排放总量为ToThTfT(5.19、4.19、3.62、3.39 mol?m-2),Th、Tf、T处理排放速率分别下降19.3%、30.2%、34.6%。研究证明,短期水位波动对CO_2排放的影响最明显,中国西北部河流水位的频繁波动能大幅度影响湿地碳库功能。  相似文献   

2.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累积,全球气候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氮氧化物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了厘清两者关系,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1)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有关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于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说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2)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通过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N_2O为主)产生的,N_2O的大量排放加速了气候变暖的趋势;间接影响是通过发生氮排放的氮循环与碳循环耦合关系影响产生的,自然湿地系统中不断增加的活性氮使得两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和排放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3)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降雨、辐射、光照和风速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湿地的主要氮循环过程——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影响,使得氮排放的程度和速率发生变化。文章最后对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理解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煤矸石复垦对小麦根系分泌特征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调查试验,测定复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不同生长期根系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物、氮转化速率和2种酶活性的变化,以揭示煤矸石对小麦根系分泌物和氮转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煤矸石抑制生长期冬小麦的根长、根生物量和根系活力。(2)煤矸石的存在减少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冬小麦根际分泌速率Ⅰ(分别比对照农田减少25.47%、23.71%和9.95%)、Ⅱ(分别比对照农田减少39.83%、25.81%和10.84%),根际分泌速率Ⅲ在拔节期明显减少(比对照农田减少23.71%)。根际分泌速率Ⅲ(y)与作物根系活力(x)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012x-0.43,R2=0.874(P0.05,n=30)。(3)煤矸石对小麦不同生长期土壤氮转化速率和土壤酶活性抑制作用明显。土壤氮转化效率、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根系分泌速率Ⅱ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煤矸石可通过抑制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产生来减少土壤氮转化速率,可利用氮源的减少则进一步抑制了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煤矸石的污染析出特性及规律,以某高速公路的煤矸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大自然降雨的过程,并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浸泡时间、pH、固液比及空隙率,对煤矸石进行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浸泡实验中,污染物浸出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48 h污染物析出达到平衡;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浸出量随初始pH值的降低而增大;随固液比的增大而增大.煤矸石空隙率越小,污染物析出的质量浓度越高.在模拟自然降雨的第一次淋溶过程中,煤矸石中浸出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最大,从第二次的淋溶过程开始,污染物的释放量便迅速下降,并保持较平稳的溶解释放速率.实验结果说明,降雨次数和降雨量的增加会促进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在煤矸石中混合黏土、砂砾等增加煤矸石的空隙率,可以降低污染物析出量,从而减轻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中对沿线土壤和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大气硫、氮沉降速率趋于平稳甚至下降,但西北地区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硫、氮沉降速率加快.燃煤电厂作为酸前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其周围开展硫、氮沉降效应研究,可为合理评价煤矿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数据支撑.该文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3个燃煤电厂为采样点,研究了电厂周围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  相似文献   

6.
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煤矿废弃物的氧化脱硫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宁夏大武口高硫煤矸石山的酸性废水中分离得到一株自养硫氧化细菌CMTF-32.该菌极端耐酸,能氧化低价态硫化物,氧化单质硫的能力强,在d11时单质硫的氧化率达到65.6%,日产硫酸能力最高时能达3.0g/L.培养基pH值在培养过程中明显下降.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相似性为99%,结合形态、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确定菌株CMTF-32为嗜酸氧化硫硫杆菌.煤矸石的脱硫实验表明,在煤矸石粒径小于2mm,初始pH为1.5,30℃培养条件下脱硫效果最佳,d14时脱硫量为2.72g/L,脱硫率可达到84.5%,使煤矸石的硫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奶牛粪便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封闭罐-气相色谱法对4种不同温度处理下奶牛粪便温室气体排放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奶牛粪便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子,温度较低时奶牛粪便温室气体排放速率低,而且随着奶牛粪便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大.在5、15、25和35℃4个处理中,奶牛粪便CO2排放速率两两之间差异显著;CH4排放速率除了5和15℃处理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两两处理之间差异显著;35℃处理时N2O排放速率与其他温度的排放速率差异均显著,其他两两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GA-BP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燃煤汞排放预测模型,确定煤中汞含量、煤的发热量、煤中硫含量、煤中氯含量、挥发份含量、排烟温度作为输入矢量,元素态汞、氧化态汞和颗粒态汞3个因素作为输出参数,通过对20个燃煤锅炉汞排放形态的测试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结合实际测试数据和预测数据对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3个样本进行验证,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际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训练与预测的精度都是符合汞排放预测实际要求的,预测精度达0.895,分析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可对燃煤汞排放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大气中还原态硫化合物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还原态硫化合物的采集及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分离和检测11种还原态硫化合物。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北京市和青藏高原地区还原态硫化合物的混合比,结果表明,北京市和青藏高原地区存在较强的COS和CS2人为和自然排放源。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成都平原蔬菜地土壤-作物系统CO2的排放通量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作物系统CO2排放速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及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的CO2排放速率与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是影响蔬菜地CO2排放的主导因子;二者的Q10值分别为3.67和3.55。  相似文献   

11.
孙立广  谢周清 《环境化学》1995,14(4):311-316
采用国家二级标准(0.15mg.m^-3)作为南方中小城市的环境标准值,硫品位标准应控制在1.32%以下。对比南方各中小城市1987年使用的煤硫品位,在98个城市中,有44个城市符合标准,另有54个城市应控制高硫煤使用量或应用脱硫技术,以减少大气中SO2浓度。  相似文献   

12.
煤灰中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燃料工况的关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燃烧温度、燃烧气氛、煤粉细度和灰粒细度等因素与煤燃烧产生的细微粒子中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建立了灰粒中元素含量与备因素关系的模型,发现燃烧工况和灰粒细度与灰粒中元素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用模型对不同灰粒中的元素含量进行了预报,可用控制燃烧条件来减少重金属元素向大气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孙立广  邢光熹 《环境化学》1996,15(3):254-259
高硫燃料煤烟气中的CO2是大气CO2的一个重要来源。烟气中的SO2是导致南方酸雨的主要原因^「1,2」,酸雨增强了地表水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蚀,间接地释放出CO2,研究表明,:S,C在自然界面上循环,可通过酸雨作用于碳酸盐岩石来,我国南方高硫燃料煤所形成的酸雨对石灰岩地区每年将间接释放出(6.48-6.73)×10^10molCO2,从全球范围来看,受酸雨影响的石灰岩溶蚀量是温室气体CO2的一个不容  相似文献   

14.
以酸洗脱灰煤、原煤及添加含铁化合物的煤样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煤中的矿物质和添加物铁对平朔气煤热解、CO2气化和水蒸气气化过程中形成的NOx前驱物NH3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中的矿物质和添加物铁在煤的热解和气化过程中,对NH3的释放均有明显的作用;煤中矿物质的脱除和添加剂的存在均可以减少NH3的释放,但其作用机理并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不同溶剂对提取原煤中PAHs种类、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浩原  刘桂建  薛翦 《环境化学》2005,24(5):613-616
以淮北煤田的煤样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硫化碳(CS2)、二氯甲烷(CH2Cl2)、正己烷(C6H14)三种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原煤中的多环芳烃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液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溶剂对原煤中多环芳烃种类、含量和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C6H14的提取能力显著低于CS2和CH2Cl2,CS2容易提取低环数的PAHs,CH2Cl2更容易提取高环数的PAHs.  相似文献   

16.
燃煤灰渣中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研究了锅炉飞灰和底灰中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探讨了煤炭燃烧后,微量元素在灰渣中的集散及其影响因素,飞灰和底灰中大多数元素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7种元素高于克拉克值,其余8种低于克拉克值,飞灰中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富集因子高于1,呈富集状态,而底灰中多数元素富集因子小于1,飞灰和底灰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呈线性关系,微量元素含量不仅与煤有关,还受锅炉燃烧方式等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原煤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倪建宇  冯新斌 《环境化学》1998,17(4):339-344
研究了贵州省各主要煤田中主要采煤层的As,B,Ba,Be,Cd,Co,Cr,C,Hg,Li,Ni,Pb,Sb,Se,Sr,Tl,V,Zn等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贵州省原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总体上的世界范围内的一致,但Sb,As,Hg等有害元素则明显富集,由于煤炭成因上的特殊性,其微量元素的组成除受煤植物的影响外,后期在煤作用对其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珍平  顾永达 《环境化学》1997,16(4):295-299
采用XPS和Ar^+离子刻蚀技术,研究了炭化过程中铁原子在煤和聚丙烯腈表面和体相间的质量分布规律。结果发现,随炭化进行铁原子由表面向体相迁移和富集,炭化温度升高,迁移和富集增加,表面浓度逐渐降低,以致铁原子沿粒子径向呈浓度梯度分布。  相似文献   

19.
燃煤电厂排放细微灰粒中痕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陆晓华  张保军 《环境化学》1995,14(6):489-493
本文测定了武汉市青山热电厂5^#锅炉在两种不同燃烧工况条件下,除尘器入口烟道灰的四种不同粒径灰粒中的Cu,Co,Ni,Pb,Cd,Cr和Be等七种痕量元素的含量。发现大部分元素有在细微粒子中富集的倾向,富集程度与颗粒物粒径大小、元素性质、元素存在形态及燃烧工况条件有密切关系。这种富集倾向可用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蒸发-凝集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煤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冯新斌  倪建宇 《环境化学》1998,17(2):148-153
研究了贵州省四大煤田不同层位、不同煤种中Hg,As,Se,Pb,Cd,Tl,Zn,Sb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贵州省原煤中Hg,As,Se,Pb,Cd,Sb等元素的含量高于地壳克拉克值;Tl,Zn等的含量低于地壳克拉克值;另外,除了Pb,Zn外,贵州省原煤中Hg,As,Se,Cd的含量远远高于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微量元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Hg,As,Sb可能主要分布于煤的黄铁矿中;Zn和Se可能主要赋存于闪锌矿中;Cd可能部分存在于硫化物中,部分存在于硅酸盐矿物相中;Pb可能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相中;而Tl在煤中的赋存形式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