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绿色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关系密切。因此可以说,研发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长期任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很多地方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虽然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各异,但综观规划与计划不难发现,各地在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牛文元 《绿叶》2010,(12):22-25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登上新台阶的必然体现,也是发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必然选择。中国未来30年仍将是高速增长的30年,充分认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和提升,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瓶颈的整体构想。推动绿色制造,维系发展质量,实现发展公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本文探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经济教育。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都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  相似文献   

5.
彭近新 《绿叶》2011,(7):13-27
开发利用绿色低碳能源已成全球共识,以绿色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呈现磅礴之势,诸多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显现出云蒸霞蔚的图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角度考察,绿色低碳经济既不是昙花一现的时尚,更不是人为设局的陷阱,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必然的一场深刻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中,中国应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高度审示和统筹长远的总体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之下,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这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把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段红霞 《绿叶》2012,(1):45-5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以绿色发展的模式提供经济持续和高速增长的机会。绿色转型要求企业自身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低碳发展。企业绿色转型最关键的是创新,特别要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采取创新行动,才能有效推进绿色转型。此外,政府和消费者从政策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促进了企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构建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小平 《绿叶》2012,(1):13-18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不仅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由此成为了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必然选择。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绿色转型的"魂"最终要落在企业这个"体"上,如何让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环境、环保与责任的承担者,需要企业转变风险意识,适应绿色发展的潮流,还需要政府强化服务、引导、扶持职能和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模式,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两个跨越"具有重大意义。2006—2014年间四川低碳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增速缓慢,经济、社会、能源等高碳化特征依然明显,针对四川低碳发展的现状和资源禀赋,建议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低碳科技等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第四届"低碳发展·绿色生活"公益影像展上,"中国低碳榜样"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石油连续第三年成为"中国低碳榜样"企业获奖者。除中国石油外,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工商银行、德国威能、施耐德电气六个单位也获此殊荣,鲜活地展现了中国的低碳求索之路。第四届"低碳发展·绿色生活"公益影像展共征集近200幅照片,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向公众展出。来自中国石油的  相似文献   

11.
正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环境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针对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2.
<正>以"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为主题,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设置节能低碳、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创新模式四大类别竞赛内容,鼓励推广创新项目落地。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联合主办,徐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节能环保创新应用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新闻发布会7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2012,(3):99
玲珑集团是一家以轮胎为主业,主辅并举、多元发展的集团化公司,涵盖轮胎制造、机电加工、化工原料、建筑建材、热电联产等八大行业领域,下属企业20多家,总资产100多亿元,是中国大型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公司以轮胎主业为核心,园区为平台,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制造,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设了热电联产、炭黑、钢丝、水泥、粉煤灰砖等项目,形成了以能源为保障、原材料生产为辅助、轮胎生产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实现了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而且对水、汽、热等资源和能源进行了高效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低碳炼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钢铁工业不同工序和不同流程CO2排放状况的分析,指出低碳炼铁是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炼铁的第一步。对国外低碳炼铁技术作了介绍,并对低碳炼铁技术的现状、发展和创新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绿色增长的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仔 《绿叶》2010,(3):34-37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处在大开发阶段.资源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展望“十二五”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应放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上.而不是抛开传统产业。低碳经济是产业绿色化的方向.在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应努力抢占制高点,构建创新链,做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就是绿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鞍钢 《绿叶》2008,(4):20-25
中国要成为世界环保领域负责任的大国,惟有走绿色发展之路,创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奇迹。如何夯实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石?中国需要实行基于市场机制与公平原则的绿色改革,在环保政策、能源政策、工农业发展、贸易发展等领域实现"中国式跨越"——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跨越。中国实现绿色崛起的模式,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样板,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绿色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先提出"绿色发展"概念以来,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中国解决"成长的烦恼"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绿色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绿色发展尝试解决"黑色经济"的一系列外部性问题,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而广义的绿色发展尝试解决"转型经济"的一系列环境外部性问题,包括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清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低碳年鉴》编委会、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今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低碳十大新闻暨《中国低碳年鉴2010》",旨在展示年度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反映中国在低碳发展中的重大行动和成效,体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方向,引导、促进中国低碳发展。①低碳成为两会热点2010年3月3日~2010年3月1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三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是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循环发展带动城市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泸州市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通过白酒产业资源协同发展、化工产业原料结构调整、港口物流多式联运,研发页岩气、煤层气技术等措施,实施城市大循环发展战略,其循环型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理念为其他城市循环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何茂春  孙爽 《绿叶》2010,(Z1):131-134
哥本哈根会议让中国由主要承担地区责任变成了承担全球义务,角色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更富智慧和远见。"后哥本哈根"时代,全世界所观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的崛起,而更是一个有着核心价值观、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能够让人类对未来看到希望的新文明的崛起。在这中间,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这条路中国是避不开的,因为绿色、节减、高效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