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应用地球化学工程学修复水、气、土壤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化学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环境技术及尺度,综述了地球化学工程学在水、大气、土壤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可是如今,地球生态遭受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性尤为突出,因此,介绍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对水体污染的治理,还介绍了国外对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治理经验,重点讲述了中国治理污染水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阿特拉津土壤污染修复菌剂载体材料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特拉津是长残留除草剂,其环境行为和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有机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廉价的高岭土、凹凸棒土和腐殖酸为载体材料,采用正交实验,把功能菌存活率作为目标性状,参考材料成球率,筛选出性能较好的高岭土、凹凸棒土和腐殖酸质量配比3种,分别为1∶0.5∶0.5(A3B2C1)、0.5∶0∶0.5(A2B3C1)和1∶0∶1(A3B1C2);在温度和紫外线耐受力实验中,A3B2C1材料配比更能够有效提升功能菌在高温和紫外线作用下的存活率,即载体中高岭土、凹凸棒土和腐殖酸质量比为1∶0.5∶0.5时效果最佳;利用A3B2C1载体材料配比制备菌剂,进行室内土壤修复实验,35 d时0.1%和0.5%载体菌剂添加量修复土壤中阿特拉津完全降解,而2个游离菌修复土壤中残留率均16%,0.1%载体菌剂添加量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幅度较其他修复方式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0.1%载体菌剂添加量修复效果为最优。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并从法规建设,监督管理,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印染污水是污染环境的工业污染源之一,它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这是由于,在印染污水中含有量多,毒性较大的染料和助剂以及含有铬等重金属离子,对生物和人类的危害较大.因此,各国对印染污水的治理十分重视.自五十年代对印染污水治理就有所发展,从发表的文献可看出,大致随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近卅年间发表的文献成倍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印染污水 相似文献
8.
9.
紫外光照射与生物降解耦合用于PCBs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PCBs紫外光降解的机理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PCBs光降解的主要因素,即环上的氯原子数目、取代位置及所处的微环境均显著地影响PCBs的光降解速率。简述了PCBs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好氧降解、厌氧降解及好氧厌氧协同作用的机理及特点。最后,讨论了PCBs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的互补性,介绍了最近的研究进展,指出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耦合格加快PCBs的移走速率,提出了PCBs污染土壤原位修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公路机械厂波形板生产车间噪声实测值入手,全面分析了该车间的声环境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车间噪声污染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粪便处置现状与治理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粪便既是农业资源,又是环境污染体和疾病传染源,对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具有重析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粪便的处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并介绍了真空收运系统在城乡粪便处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金矿开采引起砷污染的初步研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伴生于许多有色金属之中,随着含砷矿床的开采,导致砷由地层深处转至地表,改变了它们迁移的地球化学条件,容易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以辽宁某金矿为例,调查并阐述了金矿开采过程中的砷释放,以及尾矿渣的堆放,随废水排放造成对周围河流的砷污染情况,提出了适合金矿床开采的砷污染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城中村污水处理现状及技术难点,发现目前城中村污水治理进度普遍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主要问题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欠缺、污染源复杂且治理难度大。其中,面源及溢流污染已逐渐成为城中村水环境治理的主要难题。针对京津冀地区城中村污水处理现状及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排水单元的雨季入河污染消减技术,并于通州区北寺庄村进行了相关示范工程应用,为城中村小微水体治理、面源及溢流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
当前滇池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采用基于遥感、GIS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模型,分析了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不透水表面面积增加可导致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以及水质下降,进而导致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子流域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控制在0%~8%时,流域水环境状况良好;当ISC增长到8%~23%时,流域水环境受到影响;超过23%时,将形成不可逆转的水体污染,流域水环境严重退化。根据滇池17个子流域的不透水表面覆盖率大小,提出了滇池流域的子流域分类规划与治理思路,详细列出了分类治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