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鉴于在一些伟晶岩区发现巨大的含铯黑云母交代岩带,人们对于这些生成物的成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一些研究者认为,黑云母交代岩是在稀有金属伟晶岩对围岩层的作用下形成的外接触岩。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含铯黑云母岩是由于强烈碱性交代作用的结果形成的,这种碱性交代作用与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影响无关(相反,伟晶岩是在碱性交代作用末期形成的)。笔者们为第三种意见,认为在个别地区除了外接触黑云母交代岩外,还见有在空间上与伟晶岩无关  相似文献   

2.
<正> 在模拟和推定以热蒸汽为主的地热系统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通过深部的沸腾作用产生蒸汽的地热流体的组成。White等(1971)曾指出,这种沸腾作用可产生一种残余卤水,同时导致原始地下水位降低。在地热区钻探时采集的矿物样品中的流体包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能提供这种流体的样品,研究这些流体包体就能够查明该地热流体的性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3.
<正> “地幔交代作用”的思想是由Bailey(1970,1972)明确提出的,用以解释与大陆内上拱及断裂区域有关的高碱性岩浆作用。从那以后,大量研究表明地幔岩石的交代变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可能对决定来自地幔的岩浆的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起关键作用。本文拟综述这一概念的现状并总结地幔中交代作用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正> 引言一般认为,太古代期间地球内部的发热量比现代高3—4倍。然而,这种高发热量是否会产生较高的地热梯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有争议的课题。Burke和Kidd(1978)指出,太古代的大陆地热梯度与现代大陆的相近,而且太古代多有的地热是由于洋脊系统的总长度较长或扩张速度较大而释放出来的,或者是由于这两种作用共同作用而释放出来的。太古代大陆下面的地热梯度与现代的类似,自  相似文献   

5.
<正> 地热系统存在于多种地壳环境中。本文重点讨论那些位于活动的或近期活动的火山作用地区的地热系统。在这些地区中,深部(达8公里)的岩浆热使上部地壳中的地下水发生对流。热水(或蒸气)流动受地壳的渗透性所控制。最近的资料强调了次生渗透性(尤其是次生裂隙)的主要作用。在这些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6.
<正> 有许多著作讨论内生金矿床的分带性,但是,大部分著作是将这种分带性或与交代作用或与成矿物质分开探讨。在矿质-交代作用的过程中,分带性是统一的这一问题,还没有充分地讨论过。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热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明显落后。针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 条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国家级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启动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切实保护环境;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地热资源管理法规,以推动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正> 自(1921)把芬地区的碳酸盐岩解释为是从一种原生的碳酸盐岩岩浆结晶的以来,对碳酸盐岩的形成有许多争论。而后,Pecora(1956)评述了已提出的碳酸盐岩形成作用的模型—碱性岩浆的分异作用,热液和气相的沉淀作用或捕虏体的交代作用。Wyllie和Tuttlc(1960 a,b)实验证明,不混溶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 证据表明:流体交代作用使陆下岩石圈不同程度地富集了不相容元素,并且,这种富集作用在地幔包体成分和板内大陆上喷发的大部分玄武岩成分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的目的是对在大陆火山弧环境(即活动大陆边缘)中陆下岩石圈在岩浆形成中的卷入程度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0.
西藏羊八井热田是我国目前唯一用于地热发电的高温热田,地热电厂产生的高砷废水直接排入了藏布曲(河)——热田内最主要的地表水体。通过地热废水、藏布曲(河)河水、羊八井河水和藏布曲南溪水的砷含量的对比,阐明了地热废水排放与其他水体汇入对藏布曲河水砷含量变化的影响。地热废水中的砷在排入藏布曲后受到了河水稀释作用与河床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计算了藏布曲不同河段内砷的综合衰减系数,并与河床沉积物对砷的吸附分配系数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的拟合曲线符合指数关系。这表明随着河床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加强,河水中砷的天然衰减将相应呈指数形式增加。  相似文献   

11.
<正> 前言1904年,在意大利的拉德瑞罗建成了第一个试验性的发电机组,从而使地热发电成为现实,给人类带来了新能源的福音。与此同时,由于地热蒸汽和地热水中含有硫化氢等有毒成分,可以直接污染大气和水源,将对生态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严重的地热污染实例,但随着地热开发的不断进展,地热发电环境保护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被提到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上来了。目前,美国、法国、新西兰、意大利和日本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此作出努力,并在不断更新解决方法。由于日本的地热蒸汽和地热水中的硫化氢含量要比美国、意大利等高得多,因此,日本政  相似文献   

12.
<正> Condie(1984)在“太古代地热梯度与上地壳岩组合”一文中指出,太古代地体通常可分为两类:1)高级变质沉积-深成绿岩;2)花岗岩-绿岩带。Condie认为,高级变质地体的特点是地热梯度为25—40℃/km,而低级变质地体的特点具有高得多的地热梯度,可达50—70℃/km。虽然这种最高级变质岩石具有最低的地热梯度,最低级变质岩石具有最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 有关透岩浆流体的假说是岩石学中一个基本的假说。Д.С.Коржинский主张把透岩浆流体理解为由地幔内自身脱气作用而产生的流体。这种流体上升时会使固态岩石发生熔融,并在其周围及所形成的岩浆物质上引起岩浆阶段的交代作用,继之还会使沉积物发生变质  相似文献   

14.
地幔交代作用实质上是地幔流体与围岩的作用结果 ,对地幔流体迁移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对地幔交代现象的理解。地幔流体的迁移以平衡孔隙流动 (equilibrium porousflow)和扩散作用为主 ,本文探讨了其迁移的动力学过程 ,温度和压力是最重要的外界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混合岩的成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讨论和争论的题目。下面四种作用之一或四种作用的结合,一般可用来解释混合岩的发育:(1)分离结晶作用各个阶段的岩浆贯入作用;(2)地壳岩石的深熔作用;(3)交代作用;(4)亚固相变质分异作用。贯入作用是Pitcher和Berger(1972)作为形成混合岩(发现于爱尔兰地区多尼戈尔的托尔和法纳德深成岩体中)的机械作用提出的。Winkler(1976)指出了“贯入混合岩”和“原地混合岩”的区别,赞成原地混合岩为深熔作用成因。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现代地热系统的研究给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和贱金属矿床的形成机理带来了新认识。在许多研究中,蒸气蒸发后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收集的地热水样品中测到的微量金属的浓度,可用来表示地热系统深部的这些微量金属的浓度。其假设是在地热流体排泄过程中金属不会发生有意义的沉淀。然而,在新西兰奥哈阿基(样品编号为BR)和卡韦劳(样品编号  相似文献   

17.
巴西前寒武纪的祖母绿矿床产于一种有太古宙基底和上地壳岩、超镁铁质岩和花岗岩类岩石的典型地质环境中。火山沉积岩系以叠瓦状构造或以受复杂褶皱作用和变形作用影响的地质体的形式产出。祖母绿矿化属于典型的黑云母片岩型矿床,它由伟晶岩脉与超基性岩发生反应形成。同时,也有没有伟晶岩而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祖母绿矿床。祖母绿矿床的形成归因于使超基性岩发生钾交代作用和使伟晶岩发生脱硅作用的渗滤交代作用。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基础之上的新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不同地质时代的陆源碳质地层中分布有细脉浸染状,网脉状和脉状的金矿床。对于这些碳质地层的含金性,人们大多是从沉积、变质成因的观点上加以研究,很少涉及不同深度的岩浆作用及伴随的交代作用。因此,碳和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地热温室的温室特性和地热特性,研究了提高温室地热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地热温室复合供热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20.
<正> 贵金属 Pd 和 Ir 可提供解决 Ni 硫化物矿床成因问题独特的办法,特别适用于火山橄榄岩组合的矿床。这(?)矿床的岩浆成因学说已被广泛采用,虽然岩浆硫化(?)遭到了重要的变质改造作用也被提出。但岩浆模型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挑战。代替它的有硫化作用、火山—喷气或热液作用和变质或交代作用模型。所有这些替换的模型都包含了金属(包括贵金属)被液体或蒸气搬运,并且依赖于所有成矿组分都很容易被搬运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