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金凤  由文辉 《生态环境》2007,16(4):1238-1243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具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春季对包括学校、居住区、公园、工厂、垃圾填埋场和道路等绿地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研究。研究表明,9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62653只,分别隶属于3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常见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近孔寡毛目(Oligochaeta plesiopora)、涡虫纲(Turbellaria)和轮虫纲(Rotatoria),它们共占了总捕获量的98.27%。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群落复杂性指数(Cj)比其它多样性指数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群落聚类以及排序的结果显示,9种生境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可以分为6大类:即浦东路旁绿化、工业区乔木及草地类型、植物园草地及废弃地乔木类型、校园乔木及居住区草地类型、校园草地类型、植物园乔木类型。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绿地生境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2006年春季对上海市区不同绿地生境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校区绿化乔木类型(A),草地类型(B);居住区:师大一村草地类型(C);路旁绿地:浦东生态林乔木类型(D);公园:上海植物园乔木类型(E),草地类型(F);工业区:宝钢乔木类型 (G),草地类型(H);废弃地:南汇老港垃圾填埋场乔木类型(I),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 930只,分别隶属于3门8纲18目.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中腹足目、等足目、后孔寡毛目、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鞘翅目、近孔寡毛目、半翅目、蜘蛛目、石蜈蚣目,其余均为稀有类群.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个体数各异.群落-密度指数IDG和群落复杂性指数C比Shannon-Wiener指数H'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且能修正不同类群个体数对多样性的影响.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9种城市绿地生境可以分为6大类:浦东路旁绿地、植物园及工业区乔木类型,植物园及工业区的草地类型,居住区草地类型,校园乔木类型,校园草地类型,废弃地乔木类型.  相似文献   

3.
昌吉市不同景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的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7年3月至6月对昌吉市周围的5种土地,即天然林、人工林、草地、农田、废弃地进行取样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 046只,隶属3门10纲24目.分析表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昆虫纲(Insecta)、蛛形纲(Arachnida)、弹尾纲(Collembola),常见类群为腹足纲(Gastropoda)、寡毛纲(Oligochaeta)、软甲纲(Malacostraca)和双尾纲(Diplura)等,其他均为稀有类群.5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有一定的差异,草地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废弃地的多样性最小,体现了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垂直分布显示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根据土壤动物群落聚类的结果,可将5中土地分为2组,即草本植物种植型、林地型.显示了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利用方式的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郊土壤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芜湖市郊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土壤动物密度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数量发生较大消长,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组成逐渐减少.多样性指数H与重金属污染程度之间关系因受到季节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冬季和初夏污染较重样地优势类群数量减少,群落均匀性指数E增加而优势度指数C减小,多样性指数H较高;而春季处于过渡阶段,某些类群(如螨类)数量爆发,C增高,H较小.土壤动物群落密度一类群指数DG随污染加重而减小.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动物的表聚性减弱,甚至出现逆分布现象.图1表4参15  相似文献   

5.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中温带地区城市森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大面积针叶人工林对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对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凋落物层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采获土壤动物8 630头,隶属于3门6纲18个类群,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幼虫、蜘蛛目、双翅目幼虫和石蜈蚣目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其个体数占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97.91%。天然次生林与针叶人工林间凋落物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2种林分间伪蝎目、石蜈蚣目、缨翅目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及蜱螨目和弹尾目个体数之比差异明显。2种林分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67。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至7月在乌鲁木齐北郊选择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采集0-5、5-10、10-15 cm 3个深度土层的大中型土壤动物研究乌鲁木齐北郊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共获得大中型土壤动物1 543个,隶属于3门9纲18目,其中昆虫纲、腹足纲、弹尾纲和蛛形纲为优势类群,占全捕量的80.04%;软甲纲和双尾纲为常见类,占土壤动物总数的6.28%;倍足纲属罕见类,仅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04%.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有一定差异,自然林物种多样性最大,农田最小,这与自然林土壤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含量高、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有关.大中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具有垂直分布特征,显示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7.
生长季节初期高山针叶林小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非生长季节向生长季节转换过程中川西高山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特征,以期解释土壤动物群落的自适应变化.从川西高山原始针叶林下6种小生境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为3 167只,隶属于2门8纲16目,以林隙小生境内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530.71只/m2)和类群数量(10类)最高;中小型土壤动物为10 585只,隶属于4门8纲8目,以苔藓小生境内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148 400.00只/m2)和林隙小生境中类群数(8类)最高.林隙小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最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C最低,但倒木小生境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林下凋落物小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最高,C最低,但灌木小生境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寒温带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状况、生态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61类, 12 841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44科.其中优势类群4类,即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即棘跳虫科、摇蚊科和山跳虫科,两者共占总数量的92.3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差异很大,水平分布表现为杨落Ⅱ>白桦Ⅲ>桦杜Ⅰ>蒙古栎Ⅴ>落沼Ⅳ>樟子松Ⅵ>柳草Ⅶ,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落沼Ⅳ>杨落Ⅱ>桦杜Ⅰ>樟子松Ⅵ>蒙古栎Ⅴ.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类群数变化不如个体数变化明显,主要是8月和10月种类较多, 6月较少.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表现为8月>6月>10月.大多数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图1表5参18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1年辽宁省主要河流47个点位的底栖动物监测数据分析其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同评价指数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为辽宁省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辽宁省主要河流共检出底栖动物4门8纲22目57科98属120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其种类数和生物密度均占据优势地位。上游点位以水生昆虫和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33%的上游点位以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EPT)为优势类群;中游点位以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明显增多;下游点位以甲壳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优势类群,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的相对密度明显减少;从上游到下游整体呈现水生昆虫相对密度不断减少、环节动物相对密度不断增多、软体动物相对密度先增多后减少、甲壳动物基本稳定的趋势。(2)RDA分析结果表明,氟化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与底栖动物群落数显著负相关,溶解氧和锌与底栖动物群落数显著正相关。溶解氧与总分类单元数相关性最高(F=2.37,P=0.02),锌与环节动物相关性最高(F=3.30,P=0.01)。(3)构建了涵盖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耐污种分类单元数和香...  相似文献   

10.
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蚯蚓种群、捕食性线虫、蚂蚁、跳虫、螨类等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及蚯蚓、白蚁、蜗牛、线虫等土壤动物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该学科今后的研究趋势。该学科未来要融合土壤动物和整个农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为一体,把农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及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关系结合起来,耦合土壤动物与植物根系-根际微生态环境,链接农林土壤动物与土壤健康及其害虫生态调控,分析探究它们内在的联系和机制,加强立地调控措施,为森林健康和土壤健康提供科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于2006-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香根草、紫穗槐、蓑草和苜蓿4种植物篱类型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共发现蜘蛛3 074头,分别隶属于16科48种,其中狼蛛科、跳蛛科和球腹蛛科为优势科;2007年共发现蜘蛛3 233头,分别隶属于14科51种,其中狼蛛科和跳蛛科为优势科.在2006和2007年小麦和玉米生长季,不同植物篱类型蜘蛛个体数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蜘蛛个体数均在小麦或玉米收获后达到高峰,收获前后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植物篱类型间蜘蛛个体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根草、蓑草和苜蓿篱类型蜘蛛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H'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显著高于紫穗槐.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香根草、蓑草与苜蓿篱类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香根草、蓑草和苜蓿与紫穗槐篱类型间相似程度较低,表明植被结构对蜘蛛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就保护蜘蛛而言,草本植物篱比灌木植物篱更重要,且丛生型草本植物篱比其他草本结构植物篱能维持更高的蜘蛛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Many forested landscapes are fragmented by roads, b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these roads on the func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surrounding forest is in its infancy. I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roads in otherwise continuous forests on the macroinvertebrate fauna of the soil. I took soil samples along transects leading away from the edges of unpaved roads in the Cherokee National Forest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Roads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both the abundance and the richness of the macroinvertebrate soil fauna. Road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depth of the leaf-litter layer. These effects persisted up to 100 m into the forest. Wider roads and roads with more open canopies tended to produce steeper declines in abundance, richness, and leaf-litter depth, but these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only for canopy cover and litter depth. The macroinvertebrate fauna of the leaf litter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ability of the soil to process energy and nutrients. These macroinvertebrates also provide prey for vertebrate species such as salamanders and ground-foraging birds. The effect of roads on the surrounding forest is compounded by the sprawling nature of the road system in this and many other forests. My data suggest that even relatively narrow roads through forests can produce marked edge effects that may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func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和干扰后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后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5 578头,分属4门10纲25目,采伐干扰后共减少1 290头,类群数减少了3个.采伐干扰前后中小型湿生、干生土壤动物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均与地温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采伐干扰对各层中小型湿生、干生土壤动物个体数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并导致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和Pielou(J)均匀性指数增加,密度-类群指数(DG)减小,Simpson(C)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变化,表明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危害严重,提高该病的生态防控技术对实现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阿克苏、石河子和库尔勒三地棉花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相关性,以期揭示棉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子,为...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花江峡谷花椒(Zanthoxylum bungeamun)林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种植5、10、20、30 a花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探讨不同种植年限花椒土壤理化因子对根际细菌群落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花椒种植...  相似文献   

16.
于2005年10月在太湖梅梁湾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区中采集不同生物净化区水样,直接提取水样中的总DNA,以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V3区PCR扩增,PCR产物经DGGE(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离后,获得水体细菌群落的16S rDNA指纹图谱;并运用FDC(表面荧光直接计数)方法对不同生物净化区的细菌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净化处理程度的增加,细菌群落多样性呈现上升趋势,DGGE条带从未实施生态修复的梅梁湾中的13条上升到沉水植物恢复区的25条;细菌数量的变化则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工程区外围(重富营养区)的5.36×106cells/mL下降到生态修复区的2.06×106cells/mL.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水体的生境条件,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了细菌多样性的恢复.图6表1参40  相似文献   

17.
洛克沙胂暴露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方法,分析了洛克沙胂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采样周期中,每克土壤总PLFA含量在洛克沙胂胁迫影响下出现明显降低,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经主成分分析,第1周,洛克沙胂低浓度组(w=15 mg·kg-1)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第2、3、5、8周,各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高浓度组(w=150 mg·kg-1)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可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变,暴露浓度越高其作用越强。同时,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出时间差异,在暴露胁迫的后期(第5、8周),洛克沙胂的影响逐步减弱,可能与洛克沙胂在土壤中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和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居住区常见的23种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观测的结果表明,所有植物群落都有降温增湿作用,且群落间降温增湿效应差异较大.各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在13∶ 00-14∶ 00最强,与草坪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在16∶ 00-17∶ 00,各群落间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小,18%的植物群落降温效应低于草坪,45%的植物群落增湿效应低于草坪.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的降温增湿效应最强,日均降温效应>2.3 ℃,日均增湿效应>12.4%.  相似文献   

19.
以秦岭西部小陇山林区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层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0 a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均显著高于20和32 a日本落叶松林,而32 a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密度又显著高于20 a日本落叶松林.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的营养功能群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栽植林龄的增加,捕食性类群的比例先增加后降低,而腐食性+杂食性类群的比例先降低后增加,植食性类群的比例呈增加趋势.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林的正蚓科、线蚓科、倍足纲、幺蚣科、步甲科、蚁甲科、双翅目幼虫和蚁科土壤动物类群密度存在明显变化,进而改变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营养功能群组成.凋落物层土壤动物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林的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可以用来指示林下土壤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