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在室内盆栽条件下,研究沙土和黄土配比联合接种AM真菌对根际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植物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后玉米的生物量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沙土与黄土质量比为1∶1和3∶1中接菌处理的提高作用较为显著;接菌后土壤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的同时有机质含量增加。将黄土和沙土进行优化配比可以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和玉米的生物量,提高土壤速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玉米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存在相互的正效应,菌根侵染后对植物营养吸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污灌对作物生长及其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绿豆和萝卜为对象,研究了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污灌组相比.污灌作物生长受阻.叶片色素含量降低,叶组织膜结构损伤,电导率增大;SOD,POD.CAT活性表现不同程度降低;而MDA含量显著上升、研究发现,不同作物对污水胁迫的反应并不一致,叶片色素含量对污水胁迫的反应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农作物叶片活力、叶绿素及叶汁pH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模拟酸雨实验,研究了酸雨对玉米和绿豆的叶片活力、叶绿素含量及时汁pH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叶汁pH与模拟酸雨pH成正相关。随着2种作物生育期进程,作物对模拟酸雨的敏感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分对洱海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组分及其吸附-释放磷的特征,试图揭示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对沉积物磷吸附-释放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磷释放潜能随着沉积物中有机质(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速率(V释,max)和最大释放量(Q释,max)随沉积物中轻组有机质(LF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释放平衡时间随活性有机质(AS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磷释放强度随LFOM占TOM比例的增加而减弱.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速率(V吸,max)、最大吸附量(Q吸,max)和吸附效率随沉积物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随T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吸附强度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吸附-解析平衡浓度(EPC0)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释放后再吸附过程中磷释放的Q释,max和再吸附的V吸,max随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TOM含量相当时,则随沉积物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再吸附强度随沉积物中LF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容量随有机质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释放平衡浓度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降低,释放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吸附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生物有机复合肥及其开发前景信阳地区经委胡真智信阳地区农牧局胡明阁一、前言目前农业上施用的肥料可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菌肥三大类。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农作物需要的多种养分,既可使土壤肥力保持平衡,又可提高作物品质,但其中有效养分含量低,难以使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铜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法,以小麦为受试作物,通过对不同时期各器官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研究重金属Cu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时期小麦不同部位中重金属Cu的含量有很大差异,总的来说,大部分Cu富集在小麦根部,向地上部分迁移较少,幼苗期分布为根>叶片;拔节期分布为根>茎>叶片:抽穗期分布为根>茎>叶片>颖壳;成熟期分布为根>茎>叶片>籽实>颖壳.小麦不同部位随Cu投加量增加对Cu的富集规律有所差异.如在各生长发育期.根中Cu含量整体上随Cu投加量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有机质对湖泊沉积物不同形态氮释放动力学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模拟研究了有机质对太湖贡湖和五里湖沉积物不同形态氮释放动力学的影响,并从沉积物有机质官能团、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以及离子释放量变化等方面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增加,其各形态氮释放平衡时间延长,释放量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趋于平衡的趋势;氨氮最大释放量呈下降趋势,硝氮和溶解性有机态氮最大释放量呈先增加,后快速下降趋势;相比而言,污染严重的五里湖,有机质对沉积物各形态氮释放量的影响大于污染较轻的贡湖.随有机质含量增加,沉积物SOEF-N含量增加,IEF-N、SAEF-N和WAEF-N含量降低;HPO42-和SO42-释放量降低,溶解性有机碳释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沉积物脂肪族官能团减少,极性官能团增加.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增加,通过改变其极性官能团,影响各种离子释放量和使可转化态氮向稳定态转化,抑制各形态氮释放.  相似文献   

8.
紫外辐射增加对春小麦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增加对春小麦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UV-B辐射增加,春小麦叶片可见伤害症状加重,叶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植物株干重,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降低,MDA含量和类黄酮含量以及籽  相似文献   

9.
农业固体废物堆肥生产复混肥的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渤京  王洪涛 《环境科学》2006,27(7):1464-1468
针对农业固体废物复混肥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工厂规模的试验研究,分别测定了物料含水率、有机物含量和无机物含量比例以及粒度对复混肥造粒效果的影响.通过工艺研究,确定出农村固体废物复混肥的最优生产工艺参数范围:原料含水率35%~40%,原料有机-无机比例80%~90%,原料粒度20目.田间种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植株高度、重量以及有机质含量上,施用专用复混肥的作物高于施用化肥的作物,尤其是有机质含量,其差别尤为突出.说明农业固体废物复混肥具有增产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降水梯度序列下柠条林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研究陕西省境内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黄土高原同级树龄柠条林地土壤养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低,养分中有机质和全氮在降水梯度上的空间变异性显著;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全磷含量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从表层到心土层逐渐降低,从心土层到底层逐渐增加;全钾含量在剖面上的规律与有机质和全氮相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随着降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钾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单甲脒挥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农药单甲脒从本身纯物质及土壤表面的挥发行为.实验表明,挥发通量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单甲脒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挥发较其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挥发要快;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单甲脒的挥发通量随着土壤中农药的浓度增加、温度的上升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水分的增加最初促进单甲脒挥发,继续增加则可能使挥发减慢.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城市浅水湖泊高有机质含量沉积物中有机质污染特征及其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关系,调查了西湖8个湖区沉积物柱状样不同深度泥层有机质含量及其轻、重组分和氮磷污染特征,通过与国内相关湖泊有机质组分的比较,定量刻画了西湖"香灰土"沉积物的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西湖沉积物属典型高有机质含量底质,不同湖区底泥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8~251 g·kg-1;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差别很大,引水入口湖区比其他湖区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偏低;垂向上,大多湖区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反映出有机质在西湖丰富的沉积历史.有机质轻/重组分离研究表明,西湖沉积物中轻组有机质含量为0.57~9.17 g·kg-1,平均占总有机质的2.83%,重组含量为5.35~347.41 g·kg-1,平均占总有机质的90%;与玄武湖、月湖、太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相比,西湖底泥轻组有机质含量与之相当,但重组有机质含量明显偏高,反映出西湖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湖泊,有机质污染负荷高,底泥腐殖化程度高.西湖底泥轻组有机质与总磷、总氮显著相关,而重组有机质含量仅与总氮含量显著相关,与磷没有相关性,表明轻组有机质对氮、磷内源释放潜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西湖"香灰土"型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高、重组有机质比例高,对内源氮磷释放的缓冲能力强,在西湖营养盐内源负荷控制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3.
Pb,Hg胁迫对烟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及叶绿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Pb,Hg胁迫对烟草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叶绿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b,Hg处理浓度的增加,致使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减少,POD活性逐渐增加,结果造成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而加速了叶片衰老的进程,Pb,Hg对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及POD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芘在土壤中的长期吸附和解吸行为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李俊国  孙红文 《环境科学》2006,27(1):165-170
研究了芘在6种不同性质土壤中长期吸附解吸及不可逆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实验中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都存在快过程和慢过程2个阶段.不同吸附平衡时间下,有机质含量高于1%时,不同土壤的吸附平衡常数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含量低于1%时,黏粒含量对土壤的吸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平衡时间由2d增加到180d后,6种土壤的Kd值增加了35.1%~557.9%,其中土壤有机质对Kd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黏粒对Ka值影响最大,平衡时间对部分土壤Kd值影响不容忽视.长期解吸过程中,6种土壤慢解吸部分占总解吸量的12.05%~41.00%,有机质含量越高,慢解吸对解吸过程的贡献越大.不考虑老化的影响,有机质含量对不可逆吸附容量的贡献明显高于黏粒的贡献,与有机质对慢解吸过程的影响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转化及烤烟吸收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Cd污染土壤,研究施用烟秆炭(0、10、20 g·kg~(-1))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土壤Cd形态分布及烤烟Cd含量和Cd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在同一Cd污染水平下,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Cd和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升高.移栽后30 d,处理G2T2和G2T1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降幅分别达到45.59%和24.56%.外源添加Cd的土壤中,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与土壤有效态Cd和可交换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Cd污染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能明显降低烟株各部位Cd含量,烟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显著升高,烟株各部位Cd累积量和总Cd累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由此说明,在Cd污染的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能够使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Cd转化为潜在的无效态Cd,从而达到修复土壤并减轻作物受Cd毒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霍林河流域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洪泛湿地在距主河道不同距离处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对其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为随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采样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洪泛作用对洪泛湿地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互间的相关性在距主河道一定距离范围内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硫对作物游离氨基酸浓度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观察了四种作物接触二氧化硫后游离氨基酸,特别是十种昆虫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二氧化硫引起油菜、大豆和小麦叶片中昆虫必需氨基酸浓度明显增加,非必需氨基酸中,增加或减少趋势不一.玉米没有这种反应.二氧化硫熏气的大豆上叶螨生长繁殖快于对照.讨论了植物中氨基酸浓度的增加和大气污染诱发虫害加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工环境在作物种植领域域有着显著作用,对大棚蔬菜进行二氧化碳的含量控制可使蔬菜大量增产。文章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作用机制和通过其含量控制对作物增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能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增加作物重量,茎长和提高产量;纯质的二氧化碳有着烟气二氧化碳不可以拟的优点;对大多数作物来讲,大棚中二氧化碳最佳浓度800 ̄1600mg/L;二氧化碳注入方法不仅能用于冬季温室,在春秋季节也有其提高作物产量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镉污染土壤上分别连作3茬玉米和菜豆,根茬连续还田后对后茬作物生长、镉吸收及土壤中镉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镉污染土壤上分别连作3茬菜豆和玉米,根茬累计还田量占土壤质量的0.4%~1.1%,通过根茬累计还田的镉占土壤全镉的1.3%~3.5%.玉米和菜豆根茬连续还田对后茬大白菜和冬小麦生长均无显著影响,但在镉污染土壤上根茬连续还田后显著增加了后茬大白菜地上部镉含量.根茬连续还田对后茬小麦吸收镉无影响.根茬连续还田增加了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和模拟镉污染土壤中轻组有机质中镉占土壤全镉的比例.镉污染土壤连续还田玉米根茬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显著降低,在模拟镉污染土壤上菜豆根茬连续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态镉含量,根茬连续还田增加了土壤中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  相似文献   

20.
在芦苇湿地净化景观水体中试试验中,对芦苇湿地基质中有机质、总磷、总氮含量变化进行跟踪检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芦苇湿地运行处理过程中,基质的厚度会逐渐增加;同时,基质中磷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基质中有机质和氮的含量未随着运行时间有显著性变化,但随着基质厚度的增加,基质沉降和吸附的有机质和氮的总量在逐渐增加。同时还研究了投加生物制剂对湿地运行效果及基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加生物制剂可以提高系统的处理效果,但对基质中有机质和氮的沉积动态平衡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