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入世后经贸遇到的环境壁垒入手,在分析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环境导报》2002,(5):44-44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倍受关注,环境问题在国际经贸中的影响日益突出,环境壁垒即绿色壁垒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壁垒。本文着重论述环境因素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并对本国企业如何应对提出个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入世后经贸可能遇到的环境壁垒入手 ,在分析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基础上 ,阐述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入世后经贸可能遇到的环境壁垒着眼,在分析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绿色贸易壁垒已越来越明确地贴近我们的经济生活,那么在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我国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造成的障碍,如何利用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有效的手段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绿色防线来维护我们的利益,都是应当认真考虑和严肃对待的。进一步适应WTO规则,积极推行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将成为打破环境壁垒制约的绿色通行证。  相似文献   

7.
环境壁垒     
《环境》1999,(2)
世界贸易步入了环保时代,环境保护也走进了全球贸易的范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国际化、经济化和政治化,加之各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的差异,贸易中产生了“环境壁垒”。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通过贸易手段使一些保护措施的实施得到保证。但是,某些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设置的环境壁垒过于强调本国的环境质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贸易方面将蒙受较大的损害。贸易和环境挂钩,原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控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及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来减轻其对进口国的压力。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  相似文献   

8.
绿色壁垒的由来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导报》2002,(3):44-44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9.
环境报告书是反映企业及所属业务部门和生产单位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影响,以及为了减轻和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进行的努力及其成果的书面报告.为了消除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环境壁垒"影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论述旨在建立我国的企业环境报告书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体及个人开始关注企业的日常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也就有更多的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布他们的环境报告.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开始参与更多的国际竞争,因此遇到了“环境壁垒”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各种环境压力及挑战,我国企业也应该开始公布环境报告,向社会公开其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1.
汽车排气尾流中微粒分布及其变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微粒核化、凝并及凝结模型对汽车排气尾流中微粒分布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粒的核化增加了排气尾流中超细微粒的数量;微粒的凝并和凝结将改变排气尾流中的微粒分布.在核化、凝并及凝结过程同时存在时,核化对微粒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微粒分布的变化主要受凝并和凝结的作用.在排气管出口处,微粒的核化、凝并及凝结过程比较剧烈,微粒分布变化较大;随着距排气管出口距离的增加,微粒演变逐渐减弱.研究工作可以为汽车排放控制策略的确定以及汽车微粒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恢复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任务,研究石漠化生态恢复机理、优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实现喀斯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石漠化治理的重要议题.通过对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四个层次生物多样性退化与恢复的关注,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特征及表征指标,在石漠化生...  相似文献   

13.
人员、物资、能源资源等要素在不同层级空间的频繁流动,持续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并对国土空间安全产生影响。从流动性视角进行国土空间安全探讨,提出在活动承载安全、资源与生态安全基础上,应考虑要素流动与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的耦合性及其潜在风险。流动性与国土空间安全的关系可以从“流”空间与场所空间耦合、“供—流—需”协调与资源配置安全、要素流与国土空间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来表征。以生态、水、粮食、经济、社会等安全塑造为目标,立足于各类要素流对人地关系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国土空间要素等手段,实现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自适应与良性反馈调节,形成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与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行要素流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评价,建立“形”与“流”结合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增强不同空间的功能弹性以适应要素流动和活动集聚的不确定性,建立供需协同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研究对提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镉和乙草胺、苄嘧磺隆对水稻吸收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镉和两种常用除草剂的复合污染对水稻吸收必需矿质元素影响,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镉(Cd)、乙草胺(AC)和苄嘧磺隆(BSM)在单一及复合污染条件下处理水稻幼苗72h及解除污染并恢复培养96小时后,水稻基本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并对水稻幼苗根系损伤情况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Cd和AC、BSM单一和复合处理降低了水稻根系Mn、Cu、Zn的含量。AC单独处理增加了水稻根系Fe的含量,Cd与AC、BSM联合作用时则降低了水稻根系Fe的含量。AC单一及Cd与AC和BSM的复合作用能增加水稻地上部分Fe的含量,最高可达对照的4.5倍。Cd降低了水稻幼苗对Mg的吸收,而AC和BSM却能促进对Mg的吸收。水稻幼苗经96h的恢复培养后,其根和地上部分叶营养元素含量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水稻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Cd的含量发生了显著性下降。Cd和乙草胺、苄嘧磺隆在单独和联合作用下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都较对照有所升高,而根系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synergie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has become a recent focus of both climate research and policy. Presumably the interest in synergies springs from the appeal of creating win–win situations by implementing a single climate policy option. However,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insufficient opportunities and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their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present major challenges to the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synergies. There are also increasing calls for research to define the optimal mix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hese calls are based on the misguided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one single optimal mix of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ptions for all possible scenarios of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notwithstanding uncertainty and irrespective of the diversity of values and preferences i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current uncertainty, research is needed to provide guidance on how to develop a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justifiable mix of mitigation,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as well as on which elements would be part of such a mix. Moreov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process of mainstreaming can be most effective. Rather than actually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specific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options, the objective of climate policy should be to facilitate such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s part of sectoral policies. Finally, analysis needs to focus on the optimal use and expected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utual effects between these instruments on the one hand, an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ctoral investments and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6.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江河源区与生物物种基因库,为了保障其生态功能的持续有效发挥,2008年开始实施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工程规划目标,通过对比监测2000—2008年与2008—2015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及其关键服务的时空变化,科学地评估西藏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前、后8 a相比,1)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趋向良性发展。森林面积持续增加,荒漠面积显著减少,水体与湿地面积从减少转变为增加。2)草地退化趋势明显减弱、草地恢复态势显著,退化草地占比下降了19.9%,恢复草地占比增加了33%。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明显,平均提高了1.9%,特别是高寒草甸类。草地载畜压力明显减少,牧草供给能力提升,草畜矛盾有所缓解。3)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增加,碳汇总量略有提高,防风固沙服务能力稳步上升。然而,降雨量增加导致降雨侵蚀力增强,植被覆盖度增加但植被根系土壤层无法短时期内恢复,从而导致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有所下降。4)西藏高原的暖湿化气候有利于减缓荒漠化进程并促进生态系统恢复,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对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工程区局部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军工材料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和研究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讨论了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和研究在军工材料开发、应用及其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军工材料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的技术内涵、试验与研究的模式和军工材料开发到武器装备应用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军工关键材料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试验与研究的总体战略和目标。结合国情。提出了军工关键材料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与研究和关键材料体系环境适应性数据完善.军工关键材料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自主保障能力建设.军工关键材料环境适应性工程化验证技术的提升等3方面重点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居民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星  周园  汤青  刘晔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273-1287
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关键。本文提出增进居民福祉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梳理了居民福祉内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居民福祉的主客观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归纳了影响居民福祉和幸福感的综合影响因素。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经验,建议把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城市建设、三生空间优化、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和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系统等。城镇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居民福祉提升,需要关注和加强城市合理等级体系、城市人口流动格局网络、半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模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与均等化、气候变化、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快速城镇化下人地关系演变等新型城镇化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探究了剩余污泥(SS)、餐厨垃圾(FW)、玉米芯(CC)、甘蔗渣(BG)4种不同基质生物炭对厌氧生物处理餐厨垃圾效能的影响,对厌氧污泥的关键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分布以及代谢途径等微生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分别加入4种生物炭后,COD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9.49%、23.16%、29.42%、40.32%;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投加SS生物炭组出水中羟基、酰胺基以及C-O-C伸缩振动峰减弱.4个厌氧反应器中厌氧污泥的乙酸激酶活性分别为0.40,0.42,0.96,0.98 μmol/g,表明投加CC与BG生物炭促进了餐厨垃圾的厌氧水解酸化过程;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蛋白质/多糖之比分别为0.415、0.56、1.89、2.8,投加CC、BG生物炭提高了污泥的稳定性.4个厌氧反应器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为主要菌群,投加BG生物炭促进了变形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生长;对于古细菌而言,甲烷杆菌属与甲烷丝菌属为优势种群,SS组的甲烷杆菌属丰度最高(53.48%),而BG组中甲烷丝菌属丰度最高(42.72%).KEGG功能分析表明古菌及细菌均以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为主;而投加BG与SS生物炭后,微生物膜运输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璩路路  李裕瑞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252-3266
黄土高原沟道农业是现代人地关系耦合发展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地系统科学原理阐述了沟道农业的概念内涵、科学认知、优化模式及其保障政策。结果表明:(1)沟道农业可持续性应遵从“要素—系统”到“结构—功能”,注重“沟坡水土保持、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乡村振兴”的多目标有机结合。同时,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的沟道水土构型、农田景观、农业系统的层次体系,深化贯通式研究,全面揭示沟道农业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微观作用机理。(2)总结了沟道农业优化模式,搭建了不同模式的框架图,建议完善相关的技术与制度保障体系,以支撑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3)新时期黄土高原现代沟道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人地系统科学前沿,全面构建现代沟道农业系统理论与方法,深入探究优化沟道农业生产方式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新途径。(4)基于要素流、产业链、流通网,面向SDGs目标和乡村振兴、粮食与生态安全,深入探究不同尺度沟道农业状态评估与情景模拟,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建设决策。黄土高原沟道农业系统特征与优化模式研究,是推动农业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而为黄土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