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溢油环境预警软件(OSEA)是采用基于ArcGIS Engine的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的能够应用于溢油事故预警领域的业务化应用软件,该软件的开发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水上溢油预测预警技术开发"的研究任务之一。在介绍溢油环境预警软件开发背景、溢油环境预警基本理论及采用基于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优势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溢油环境预警软件(OSEA)的功能组成及其主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海洋溢油事故及其危害 在各种类型的海洋污染中,油污染最引人注目,而溢油造成的污染尤其令人担忧。世界许多国家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溢油事故的发生,同时组织起有效的清除体系,以减轻溢油事故造成的后果。 海洋溢油主要是船舶(特别是油船)、海上石油平台、沿海贮油设施、输油管道以及港  相似文献   

3.
依据溢油应急浮式设备库建设目的,进行了其功能定位的论述,得出了浮式设备库需具备平台承载、溢油应急处置和辅助三大功能;根据《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设备配置管理规定》,提出了对抗50 t级溢油事故的溢油应急浮式设备库设备配置类型及数量,并核算了设备库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和提出了主要设备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溢油主要监测手段现状,分析了溢油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多功能、立体化等溢油监测建议,可为海洋溢油监测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最近,加拿大渥太华国家试验室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快速清除溢油和有害废物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在溢油中加入某种硅化合物,促使碳氢化合物迅速反应,形成固态微粒,沉入海底,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海上溢油污染规模不断扩大,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系列公约,将环境损害赔偿提到议事日程。近年来,许多国家研究者精心设计了评估海洋环境损害的评估模型。本文对这些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得出溢油对海洋生态的损害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溢油事故发生后研究者利用实验研究溢油对各种海洋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估模型,事故发生后根据溢油的类型、数量及事故海域特征对环境的损害利用模型进行评估。另一个是利用指标生物或计算海洋的生态服务功能损失来评估溢油的环境损害程度。介绍了国内外实际应用的一些溢油评估模型和方法,最后对未来的环境损害评估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海上溢油事故屡有发生。针对我国现行管理体制设计上的弊端,提出了在构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实践中,必须着力健全完善溢油事故宏观防控、溢油问题科技保障、溢油风险预测评估、溢油危机应急处置4个方面工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80年代一些主要国家溢油应急计划的研究进展。概略地介绍了溢油防控系统的组织机构、监视监测系统、通讯联络系统、法律系统、回收处理系统、溢油危险评价和消油剂的使用规定七个部分。为我国石油开发和石油污染的环境执法管理以及建立我国的区域性溢油应急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西稚图有害物质反应研究所仅在1986年财政年度内就参与了75起化学品泄漏和95起溢油事故的应急活动。他们在处理溢油事故方面经验尤为丰富。笔者在那里学习期间,通过他们的讲述和到溢油现场实践初步了解到美国目前对溢油反应的基本措施。本文着重介绍溢油应急对策包括初期反应,清除活动和处理方法等,后半部分结合有关参考资料叙述了溢油清除费用及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大溢油事故的应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ens.  DS 乐伟 《交通环保》1995,16(1):36-40
国家重大溢油事故(SONS)的应急系统需要一个扩大的机构以支持地方应急机构。为应付这种罕见的灾难性溢油事故,美国海岸警德队制定了国家重大溢油事故应急议定书。由海岸警备队的一位将官承担国家意外事故指挥官(NIC)和联邦现场协调员(OSC)并由国宝事故特遣部队(NITF)给予支持。国家事故特遣部队(NITF)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一个国家应急战略、获取应急物资并有效地进行部署和参与与许多周边国家的合作。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由“大庆50”溢油事故论宁波港溢油应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燕品 《交通环保》2000,21(4):32-35
以介绍1999年10地宁波港发生的“大庆50”轮碰撞溢油事故及油污清除行动为基础,分析了宁波港溢油应争反应能力及存在的问题。意图通过溢油应刀事件的实践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完善了宁波港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宁波港溢油应急反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溢油分散剂产品性能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溢油分散剂是处理海上溢油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品性能直接关系到实际处理效果 ,其毒性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中国海事部门规定 ,分散剂产品必须经过形式认可试验 ,才能在港口、码头和船舶上处理溢油。根据溢油分散剂产品性能的检测结果 ,对产品外观、pH值、燃点、运动粘度、乳化率 (30s ,10min)、鱼类急性毒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估。对加强溢油分散剂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我国水域连续发生了几起较大的油轮溢油事故。例如:在1984年9月28日,载运十二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吨原油的巴西油轮“加翠”号,在青岛附近触礁搁浅,造成溢油事故。严重污染了一千五百亩水产养殖场,五千亩对虾养殖池和十五亩海上养殖架。还污染了几个海水浴场和海滨公园。受污染的海岸线长达四十九公里。随着我国近海石油开采活动的发展以及石油海上运输的扩大,在我国水域发生溢油事故的潜在危险也更大了。因此,我国很有必要制订海上溢油应急计划,以便在发生溢油事故时,迅速地组织人力和物力清理油污染,把油污染危害减到最小的程度。现在,世界上已有近70个国家制订了溢油应急计划。北美洲国家,大多数欧洲国家和一些波斯湾国家还制订了清理海上污染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英国虽尚未制订出完整的应急计划,但已作出许多具体的安排以应付突然发生的海上溢油事故。1984年8月,英国运输部的海上污染控制厅发出了十份简报,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英国控制海上油污染的安排。现把这十份简报翻译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1,前 言 近几年来,随着石油运输的增加,较大的溢油事故不断发生,许多国家对油污染极为关注,它们面对大量随时发生的油污染事故,纷纷采取措施,与油污染作斗争。处理大量的溢油事故必须在确定溢油事故的潜在可能性的同时制订溢油的应急计划。  相似文献   

15.
鉴于消油剂处理溢油可弥补机械回收等方法的不足,而且清除成本又远较其它处理法经济,所以尽管科学界对消油剂的毒性和二次污染问题存有争议, 但大多数国家迄今仍在用消油剂处理海上溢油。同时,为了防止消油剂的滥用,各国都颁布了一些控制使用消油剂的法律条文。本文对此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石油资源的进口增长,海上运输业大力发展,发生船舶溢油事故的风险随之增大,而溢油事故的发生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进行船舶溢油环境风险评价可有效减少溢油发生概率和降低溢油危害。阐述了船舶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并在相关资料的研究基础上,总结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完善船舶溢油环境风险工作。  相似文献   

17.
船舶溢油卫星监测与信息高速公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溢油污染严重威胁海洋环境,建立常规化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并纳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考察了其它船舶溢油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溢油的可能性及在我国目前国力条件下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实现常规监测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在3S技术支持下建立常规化的船舶溢油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庞大的能源需求促使了我国海上石油运输业和开采业的井喷式发展,也加剧了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一次严重的溢油事故往往会给海洋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给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开展海上溢油行为与归宿数值预测技术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海上溢油行为与归宿数值预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溢油物理扩展模型、溢油漂移与扩散模型、溢油风化模型以及溢油预测模型系统,为未来海上溢油应急响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溢油鉴定在海事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昌 《交通环保》2001,22(6):15-17,23
主要论述了溢油鉴定结论的合法性条件,溢油鉴定在海事行政执法中的适用等问题,提出了确立海事部门溢油鉴定机构合法地位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沿海溢油事件频频发生,海洋溢油的损害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溢油损害评估体系,海洋溢油事故所造成的生态损害往往被低估。本文着重介绍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常用模型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模型中的Type A模型、生境等价分析法以及针对中小型溢油的简易评估模型,分析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溢油数据库不够完善、部分损失难以量化、参数输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深海溢油的适用性不高等。最后提出我国应通过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评估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